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有效追问

2016-05-14 12:25柳叶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翠翠祥林嫂师生

柳叶

追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生成性、启发性和动态性的连续提问,是启迪学生深入思考,拓展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的重要途径。会教者必会提问,善教者必善追问。借用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学非追问而不明。而要使追问变得有效,在语文课堂中不仅要充分考虑目标的达成情况,而且还要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要因教制宜,因势利导,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进行探究。

一、追问的意义

追问是师生间重要的互动方式。新课改提倡探究式教学,强调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追问这种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在追问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进行补充、点拨和指导,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为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系统奠定基础。

追问是拓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究的重要方式。有效的追问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探究活动中。当学生解决了一个问题后,以新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更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内容,体会其内涵。

二、课堂教学追问存在的问题

首先,问题设计脱离目标,出现随意问的现象,使得追问缺少方向。如《一个人的遭遇》教学时,以问题“索科洛夫有什么样的遭遇”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把握情节,学生找到“受伤被俘”“逃跑被抓”“逃回部队”后,教师本应追问,让学生继续梳理余下的重要情节,但此时教师插入索科洛夫逃亡时的话题,追问索科洛夫是如何成功逃亡的,体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追问不但没有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小说的情节,还打断了学生梳理情节的思路。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是追问脱离了教学目标,没有考虑追问和课堂探究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也导致了追问的无效性,让追问如无头苍蝇般乱撞,其效果可想而知。

其次,追问中师生间的互动不足,追问缺少深度和启发性。以《边城》中对翠翠形象的探究为例,设计问题:“小说中刻画了哪些人物?”“请找出描写翠翠的相关句段”,“结合小说中对翠翠的描写,用自己的话概括翠翠的形象。”但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翠翠的句子后,为节约时间,直接总结翠翠的形象,缺乏互动。其实,在该过程中可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理解。如学生可能找到很多关于翠翠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但是教师可以抓住其中最能体现翠翠性格特征的句子加以追问。如针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等句子,问:“从这些句子你可以看出翠翠是一个怎样的人?”带动学生捕捉有效信息。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再给予补充和点拨,适时发问:“翠翠除了纯真、活泼、灵气,还有其他的特点吗?”

再次,追问时机不当,没有考虑和前一问题的联系性,跨度过大,学生的思维难以跟上,很容易出现冷场的现象。如对祥林嫂形象的分析,问题为:“请找出文中对祥林嫂描写的语句。”学生找出后教师就抛出了一个大而笼统的追问:“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问题跨度太大,学生难以一下子全面把握祥林嫂的形象。再加上时机不对,学生对祥林嫂刚有一个感性认识,还无法参透这一人物的典型意义。学生要么不回答,要么人物形象概括停留在浅层次思维上,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实教师不必急于问这么个大问题,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其肖像和语言描写前后变化进行分析,逐一归纳,然后慢慢品味小说中的社会环境,琢磨其他人物如柳妈、鲁四老爷等对祥林嫂的态度。从正面、侧面,全方位、立体地去剖析祥林嫂这一人物。

三、追问的技巧

有效的追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接近目标,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觉体验、主动思考的好习惯,甚至能够在追问中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以此互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析、解决问题,建立起拥有独立思想和审美价值的认知结构。

首先,追问必须紧扣教学目标进行,做到环环相扣,逐层推进。以《故乡的榕树》为例,这是一篇有着浓浓诗意的咏物抒情散文,确立的教学目标是带领学生走进诗意隽永的文章,品味绵长、厚重的情思。因此,先确立了第一个问题:“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树?”在学生把握了这棵树的特点后,追问第二个问题:“围绕这两棵树写了一些什么事?”当学生还在饶有趣味的事情中回味时,后续的追问又抛出来了:“这还是两棵树吗?”“故乡具体的人、物、事逐渐消逝了,为何作者仍旧思念着故乡?”教师在追问的过程中,搭建深思的桥梁,不着痕迹地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最终让学生涵咏出:对榕树的思念就是“一种乡土情结”,更是放大的“恋母情结”;故乡是一个人生命的根,是每个人灵魂的栖息地,它赋予每个人特有的文化和精神。

其次,在追问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师生互动,要注重及时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进行不同方式的追问。以教学俄罗斯作家维彼阿斯塔菲的作品《女歌手》为例,这篇文章非常有深度,言在此,意在彼,唱出了一首动听的人性之歌。在赏析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教师提了这样几个问题:从12到18段抓住了哪些意象来描写的?重点描写了什么?从谁的视角来写的?有什么特色?这几个连续追问并不难,前三个很顺利的完成了,到了第四个问题,学生停下来了。思考几分钟后,还是没人回答,即使回答了,也不贴切。在这时,教师只能换种追问方式。直接问不行,那就间接比较来追问,把原来的文字修改一下,如把“盖尔卡觉得傍晚是一位温和的、长着大胡子的、沉默寡言的老爷爷。他正在山背后抽烟斗,因此那边的天空是红彤彤的。”改成“傍晚那边的天空是红彤彤的。”再追问、比较两者的差别。学生马上就能回答出童趣,这样的比喻很清新,很纯朴,化呆板为生动,既稚气又烂漫。

最后,要把握好梯度和时机,于学生生疑处追问,结合重点、难点而追问,以追问来提升课堂效率。以《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为例,情节是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始终想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而作者把临时战争医院安排在学校里。教师可以围绕这个疑惑而追问:“学校是做什么的?医院是做什么的?”“医院占学校说明了什么?”(战争挤占了文明)“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本无关联的东西被战争拴到了一起,可见这是对战争绝妙的讽刺。由此而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内涵。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强调:“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教师在了解追问内涵,认识追问作用的前提下,应总结语文教学追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思考相应的对策,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引领学生学习。这样才能让追问变得更加有效,从而实现新课改“师生互动生成,生生互动创新”的理念。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外国语学校(215600)

猜你喜欢
翠翠祥林嫂师生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翠翠的心事
翠翠的心事
初遇二老傩送
初遇二老傩送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