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2022-12-16 04:37王佳妮
名家名作 2022年18期
关键词:遗孀鲁四女工

王佳妮

人的称谓是约定俗成的称呼。通过称谓,不仅能够区分人的性别,而且能对人的社会地位以及对他人的印象等加以反映。自古以来,人的称谓就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同一个人往往有着多个称谓。面对不同的人或者在不同的情况下,同一个人的称谓通常会有变化。对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这一人物的不同称谓进行分析,能更加深入地理解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

一、祥林嫂

“祥林嫂”是祥林嫂在社会中被其他人广泛称呼的主要称谓,不管是作者,还是作者身边的其他人,大多将祥林嫂称为“祥林嫂”。实际上从现代社会来看,一个人在社会上被广泛称呼的称谓应当是其名字,而“祥林嫂”这个称谓明显不是名字。对“祥林嫂”这一称谓进行深入剖析,能够从多个层面反映祥林嫂这一人物的形象特征。

首先,“祥林嫂”这个称谓反映了封建社会背景下女性的卑微地位。在嫁到夫家后,祥林嫂便失去了她的姓名,而是变成了她丈夫或者丈夫家的附庸品,社会上的其他人不再称呼她原本的姓名,只是将其称作“祥林嫂”。这意味着不管祥林嫂原本姓甚名谁,人们都不在意,只在意她结婚后丈夫是谁。由此可见,“祥林嫂”这一称谓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女性地位的低下和卑微,使得女性在封建社会的大环境下逐渐丧失自我而成为男性的附庸品。即便是祥林嫂自身,也完全认同这一称谓,可见封建社会中女性不仅地位卑微,而且思想也较为封建、陈旧。

其次,“祥林嫂”这个称谓反映了被压抑的女性意志。在祥林嫂嫁人之后,她原本的姓名就不再重要。没有人愿意再称呼她原本的姓名,而是以“祥林嫂”这一称谓代替她的姓名。即便她的丈夫去世之后,祥林嫂也没能以自身的姓名在社会上立足,依旧顶着“祥林嫂”这个称谓。即便丈夫已经去世,女性的自由意志依旧无法得到体现。人们将祥林嫂视作“祥林的遗孀”,依旧没人在意她原本的姓名。当卫老婆子带祥林嫂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时,也只是将她称作“祥林嫂”,并没有问她姓什么,更遑论知晓她的名字。就这样,失去了名字的祥林嫂以他人遗孀的身份,在鲁四老爷家做了几个月的帮工,并没有人在意她真正的姓名,而且鲁四老爷还对祥林嫂有点讨厌和厌恶,只因为她是一名遗孀。在鲁四老爷看来,遗孀是不祥的代名词,这是封建时期不少人认为的“寡妇有克夫命,会招来祸害”这一想法的延伸。祥林嫂作为死者的遗孀,不仅失去了自己的名字,而且因此受到了一些人的鄙视、非议。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中部分人只是将女性当作男性附庸品的思想,也为祥林嫂在封建社会中遭受的各种苦难进行了铺垫。从“祥林嫂”这个简单的称谓中,一种悲苦的、被压抑的女性形象就被勾勒了出来。

最后,“祥林嫂”这个称谓体现了封建社会的“妇德”桎梏。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帮工几个月后,就被她婆家的人给绑回去卖给了贺老六做老婆。即便祥林嫂再怎么不愿意、苦恼,她还是被强行送到了贺老六家中。之后,祥林嫂与贺老六生下了一个男孩,但没过两年贺老六就因贫苦和伤寒身亡,留下了孤苦伶仃的祥林嫂与她的孩子。再然后,祥林嫂因忙着做活,没注意她的孩子——阿毛在门口玩耍时被狼给叼走了,失去了孩子的祥林嫂又回到了鲁四老爷家做帮工。而在祥林嫂回来后,大家依旧将其称为“祥林嫂”,并没有因为她改嫁给了贺老六就改变称呼。这实际上体现了大家对祥林嫂的漠不关心,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改嫁的蔑视。即人们从心底里鄙视女性改嫁,自然不认同祥林嫂嫁给贺老六这件婚事,不愿意改变“祥林嫂”这一称谓。甚至在部分人看来,改嫁的祥林嫂是有罪的,是违背了“妇德”的,如果改变“祥林嫂”这个称谓而以她改嫁后丈夫的名讳进行称呼的话,是对祥林嫂身上的罪责的宽恕,也是令自身蒙羞的行为。“妇德”就像是一道桎梏,死死地缠在祥林嫂身上,使得本就有着悲惨遭遇的祥林嫂面临着更加艰难的处境。

二、女工

祥林嫂的社会身份除了是祥林的遗孀外,还包括鲁四老爷家的女工。对鲁镇的人们来说,他们了解、知道的主要就是祥林嫂的女工身份。一开始刚到鲁家时,鲁四老爷因为祥林嫂是寡妇,对祥林嫂就有了一定的偏见。不过四婶仔细观察祥林嫂后,发现她“模样周正,手脚壮大,顺着眼”,看着是一个好的女工,便不顾鲁四老爷皱眉将祥林嫂留了下来。在试工期内,祥林嫂的表现十分好,几乎没有停地做着各种家务活,而且她力气很大,基本上可以抵得过一个男子。这令四婶十分满意,只过了两天就决定让祥林嫂留下来做女工。鲁四老爷家给祥林嫂开出的工钱实际上并不高,每个月仅有五百文,但祥林嫂依旧愿意留下来,并且本本分分、勤勤恳恳地做好本职工作,甚至连年底都是一个人承担了鲁四老爷家的所有事务,没有再添短工。其他人都说鲁四老爷家的女工雇得值,甚至比勤快的男人还要勤快。

由此可见,祥林嫂的称谓是“鲁四老爷家的女工”时,她身上既有着积极正面的评价,又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祥林嫂是一名勤劳的女工,她手脚利索、干活勤快,包揽了鲁四老爷家的所有事务,是一名完全合格的女工,甚至连鲁四老爷家之外的其他人都如此称赞。这与祥林嫂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出生在贫苦家庭的祥林嫂必然从小就需要承担起生活的重担,不得不做一名勤劳、勤快的人。在她嫁给祥林后,并没有受到丈夫家的足够尊重,必然也会承担大量的家务。长期艰苦、勤劳过活的祥林嫂,自然能够很快适应鲁四老爷家的各种女工活。再加上她从婆家出逃更希望能够长期躲在鲁四老爷家,更是十分勤快。然而如此勤快的祥林嫂,能获得的工钱依然十分有限,这明显与她的勤劳付出不成正比。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她的女性身份。在封建社会中,男性作为劳动力有着明显的生理优势,女性的地位较为低下和卑微,难以获得与男工同等的薪酬。因此,即便祥林嫂作为鲁四老爷家的女工能够在年底时一人承担所有的工活,能抵得过男人,甚至没有让鲁四老爷再添短工,但她能获得的工钱依旧十分有限。

三、妈妈

在改嫁的丈夫去世后,祥林嫂最在乎的称谓就是“妈妈”,这是她的儿子阿毛对她的特殊称谓。改嫁后,祥林嫂一开始是十分抗拒的。她就像其他人一样,是“妇德”的卫道者,甚至可能连自己都瞧不上自己。在封建社会背景下,女性的自由意志被压抑,不得不遵守社会中的各种陈旧教条,甚至连自身也会逐渐成为封建礼教的卫道者。不过好在改嫁后的生活十分幸福,尤其是在生下了孩子之后,祥林嫂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她也变胖了一些。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贺老六与祥林嫂结婚后没多久就死了,留下了祥林嫂与儿子阿毛相依为命,儿子就成了祥林嫂活下去的理由和信念。对此时的祥林嫂而言,“妈妈”这一称谓是她能坚持活下去的动力,也是她在悲惨的生活中感受幸福的源泉。而随着儿子阿毛的去世,祥林嫂失去了她活下去的唯一动力,逐渐失去了生的希望。之后她再到鲁四老爷家来时,不再像先前那样精神,眼睛里完全没有了神采。接连遭遇失去丈夫与孩子的悲剧,再加上被大伯从丈夫留下的屋子中赶了出来,祥林嫂的命运就像是被人恶意玩弄一样,再难看见生活的美好,剩下的只有不幸与痛苦。妈妈这个称谓是体现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关键,是祥林嫂希望被覆灭的源头,也是祥林嫂失去生活希望的原因。

四、乞丐

祥林嫂在丈夫和儿子去世后被大伯赶了出来,一无所有的她回到了乌镇,成了一名乞丐。这时的人们要么叫她祥林嫂,要么叫她乞丐。认识她的人,大抵会叫她“祥林嫂”,这就像是一个名字一样注定会跟随祥林嫂一生。即便祥林嫂已经一无所有,成了一名流离失所的乞丐,但她的名字注定拿不回来。没有人在意作为女工的祥林嫂叫什么名字,更没有人在意已经成为乞丐的祥林嫂叫什么,但人们依旧记得祥林嫂曾经是祥林的妻子。这是男权社会对女性压迫的体现,甚至会令女性自身忘记自己的姓名,忘记争取自己在社会中生存的权利。作为乞丐的祥林嫂不仅在物质上一无所有,而且在精神上也十分孤苦,她同时在乞讨着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财富。在遇到其他人时,祥林嫂会乞讨钱财和物质。但在遇到鲁迅这名读书人时,祥林嫂乞讨的则是精神层面的慰藉,她希望通过鲁迅获取精神上的解脱,让自己能够从丧子之痛中解脱出来,同时也恐惧着死后被劈成两半的场景。通过乞丐这个称谓,鲁迅刻画了一名受封建社会压迫、一无所有、精神受到戕害的悲惨形象,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祥林嫂的悲惨遭遇,理解封建社会对人的荼毒。

五、“谬种”

谬种是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称呼。在初次见到祥林嫂时,鲁四老爷知晓了祥林嫂是一名遗孀的事实,便从心底里对祥林嫂产生了鄙夷,并将祥林嫂视作谬种。而在祥林嫂改嫁后丈夫再次去世之后,她再次来到鲁四老爷家帮工,鲁四老爷对她的鄙夷进一步加重,认为她虽然可怜但却是“伤风败俗”的,即便让她帮忙也不能让她触碰一切饭菜,否则会让饭菜变得不干不净。鲁四老爷家最重大的事件就是祭祀,祥林嫂不能再触碰家中的饭菜后自然变得十分清闲。此时的祥林嫂已经彻底变成了人们口中的“谬种”,即便鲁镇的人们依旧叫她“祥林嫂”,但人们叫她的声调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以冷冷的笑容对待她这个“谬种”。不过祥林嫂此时已经不在意人们的看法,而是希望通过反复讲自己的故事来获得精神上的慰藉。而在祥林嫂死后,鲁四老爷依旧因为祥林嫂死在祝福夜而将她视作谬种,认为祥林嫂的死玷污了象征希望、神圣、美好的祝福夜。

六、“愚昧者”

祥林嫂是封建社会中思想被荼毒的愚昧者。祥林嫂在遭遇种种不幸后再次回到了鲁家,希冀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与救赎。与祥林嫂一样来自社会底层的柳妈,在了解祥林嫂的遭遇后,搬出了封建迷信的那一套来恐吓祥林嫂,引导祥林嫂通过捐门槛这种迷信方式进行赎罪,妄图将门槛作为赎罪的工具。然而思想、精神已经被荼毒的祥林嫂已经顾不得这么多,将捐门槛当作了救赎自己的救命稻草,并趋之若鹜地去捐门槛,仿佛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自己死后灵魂被劈成两半。用现代人的眼光看,祥林嫂无疑是典型的愚昧者,对世界缺乏科学认知,容易被错误、迷信的思想所荼毒。但是祥林嫂之所以会成为精神被戕害的人,正是因为那个吃人的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背景下,祥林嫂遭遇了各种悲惨的事情,使得她的精神受到了严重戕害,再加上充满压迫、充斥迷信的环境,使得祥林嫂不得不通过相信神明、捐门槛的方式尝试获得救赎。最终,祥林嫂这名“愚昧者”被封建迷信吓得不轻,整日郁郁寡欢,总是害怕自己死后灵魂会被劈成两半,惶惶不可终日,最终死在了阴郁之中。

综上可知,不同的称谓让祥林嫂这个人物有着极为复杂的形象,从不同视角体现出不同内涵。通过不同称谓去感知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能够从新的角度切入,在故事情节之外理解祥林嫂的不同特性,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祥林嫂一生的遭遇,了解和感受祥林嫂的情感,体会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背后所体现的社会批判意义与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遗孀鲁四女工
提升医院女工工作水平 维护女工权益之探索
纺织女工
皮带女工
从鲁四老爷的“胡子”说起
建筑女工
黔西南州委离退局走访慰问异地居住离退休干部及遗孀
普安县委离退局走访慰问特困老干部及老干部遗孀
悍妇
当喜儿遇到鲁四
也谈鲁四老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