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路上的故事

2016-05-14 16:11程起骏
群文天地 2016年5期
关键词:伊尹养蚕桑树

程起骏

养蚕和丝绸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一带一路是这一伟大贡献的延续和创新。丝绸之路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桥梁,也是世界各种文明相互交流融合的纽带。在这个历经数千年的辉煌进程中,中华儿女们东向大海,义无反顾,踏平万里波涛;西入大漠,笑谈白骨指路,九死一生而无悔。沧海桑田,千古如斯。充分体现了勇敢刚毅、仁爱包容的中华精神,令人拍案惊奇。在丝绸路上,留下了很多故事,有的惊天地而泣鬼神,有的如东风化雨,惠及远人,佳话说到今。诸位看官,且听在下钩沉致远,一一道来。

一、历史长河源头的蚕与桑

中国人最早发现了蚕这种奇特的小虫,并把它吐出的丝制成了光彩夺目的丝绸。距今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发掘出一只象牙盅,上面刻有蚕纹。由此,考古学者们认为,早在新石器时代,蚕已进入了先民们的生活中,只是无法判断那是家蚕还是野蚕;其后,在太湖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批绡片、丝带、丝线等织物,经鉴定为家蚕丝的织物,说明在距今四五千年间,先民们已养蚕织丝了;在商代的甲骨文中曾大量出现蚕、桑、丝、帛等的象形文字,还有祭祀蚕种、丝帛贸易等的卜辞;在殷代青铜器的花纹中有蚕纹和玉蚕。说明发源于江南的蚕丝业,在殷代时,已在大江南北普遍发展。在山东济阳的一座西周墓中,出土大小不一的玉蚕22件,形象地再现了养蚕的各个阶段,即小蚕、眠蚕、大蚕、熟蚕等,说明养蚕业已进入了很高的阶段。诗经《豳风·七月》生动而详细地描述了采桑、育蚕、做茧、织丝、缝衣的全过程。其后,在南方的多座楚国墓葬的发掘中,发现了大批的丝绸织品。品种多样,色泽绚丽,图案奇秘,说明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的养蚕、织丝业已高度发达。

综上所述,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了野蚕的采摘,用于织丝。然后发展为桑林放养,再到蚕的家养。上下7000年的时空内,华夏的养蚕织丝业薪火相传,弥久而历新。成为中华文明最亮丽的文明品牌之一。

有关养蚕制丝的文物文献汗牛充栋,不胜枚举。现只将春秋战国墓葬中出土的有关养蚕的两件文物作一简介。

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的春秋时期越式蚕桑纹铜尊,图右上刻有桑叶、蚕虫;左上为各种形态的蚕虫,左下为甲骨文中的蚕、桑字形。

图一,为战国铜壶上的采桑图。铜器为公元前五世纪至四世纪的,图左有三位窈窕女子,上在桑树上采桑叶,有三位女子在帮忙,树下还有一位女子提筐做接应。生活情趣浓厚,正是诗经《豳风·七月》中描绘的场景:“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右图为一女子独自在辛勤采桑。这两幅图透出的生物信息是,左图桑树高大,人需登树而采之,暂且称它为“野桑”,是天生的桑树;右图桑树与人等高,躬身采桑,史书称“地桑”,这可是人为培育的了。(图二)说明古人在养蚕的饲料上下了不少功夫,将野桑培育为地桑。

二、神话传说中的蚕与桑

神话传说从另一方面诠释了养蚕织丝的古老。最早的传说很简约,说“伏羲化蚕”。其后又说:黄帝的元妃嫘祖教民育蚕。从这些传说中,可知养蚕这项伟大的发明起始于中华文明萌动之初。而其后出现的神话传说则十分生动、蕴含丰富。现选四则,分别表达着蚕与桑相互关联的故事。

其一,蚕马。录之《搜神记》卷十四

旧说太古之时,有大人(壮年男子),家无余人,唯有一女,壮马(公马)一匹,女亲养之。穷居幽处,思念其父。乃戏马曰:“汝能为我迎得父归,吾将嫁汝。”

马即承此言,乃绝缰而去,径直父所。父见马惊喜,因取而乘之。马望所自来,悲鸣不已。父曰:“此马无事如此,我家得无有故乎?”亟(急)乘以归。

为(这)牲畜有非常之意,故厚加刍养食。每见女出入,辄善怒奋击,如此非一。

父怪之,密问此女,女具以告父,必为是故。父曰:“勿言,恐辱家门,且莫出入。”于是伏弩射杀之,暴皮于庭。

父行,女与邻女于皮所戏,以足蹙(踢)之。曰:“汝是畜生,而欲娶人为妇耶?招此屠剥,如何自苦?”

言未及竟,马皮蹶然(迅急之状)而起,卷女以行。邻女忙怕,不敢救之,走告其父。父还求索,已出失之。

后经数日,得于大树之间,女及马皮尽化为蚕而绩于树上。其茧纶理厚大,异于常蚕。邻妇取而养之,其收数倍。因名其树曰桑;桑者,丧也。由斯百姓竞种之,今世所养是也。

首先,我要为古人的想象力点赞,他们将风马牛绝不相关的人、马、蚕三者编成了一则生动而诡谲的故事。此神话属推原神话类,即推寻事物本源之意。在这里它是推寻蚕桑的源头,一致推到了太古之时。

这则神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辨,如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天人合一的生态观等等。但核心是蚕虫出世的本源。蚕虫最早可能就是妇女们发现的,其后,妇女又成为采桑育蚕织丝的主力军。因此,古籍中的蚕神都是女性,铜壶所刻的画,《诗经》中所写的有关采桑育蚕的诗歌,都是妇女唱主角。时至今日,养蚕还是以妇女为主,妇女对中国的养蚕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古人就将妇女的心血精魂化为了蚕,造福人类,是合情合理,合乎蚕桑起始的本源。

其实,这样一种理念在远古时代就可能成形了。早期的,也就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古籍《山海经·海外山经》记:“欧(吐)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这是说在走路足跟不着地的跂踵国,东边的吐丝之野外,有一女子跪据在桑树上吐丝。有学者认为这就是蚕马神话的源头。但在《山海经》成书之前,这则神话可能已口口相传了若干代了。至于为何有那匹多情多义的马也掺和了进来?有学者说,蚕头很像马头。但我认为,这恐怕有着更深层的意义,就不再展开了。

其二,伊尹生空桑。出之《吕氏春秋》。为省篇幅,现录袁珂先生的译文:有侁氏的一个姑娘去郊野采桑,偶然在一株空桑里面,发现一个正在啼哭着的婴儿,她就把婴儿拾来献给了本国的国君。国君叫御膳房厨子把婴儿代为养育着,一方面派人查访婴儿的来由。有人告诉说,婴儿的母亲原来居住在伊水上,怀孕后,一天晚上梦见一个神人来告诉她说:“若是看见你家的臼出了水,你便赶紧向着东方走去,千万不要回头看。”到了第二天,母亲一看家里的臼果然出了水,赶紧告诉邻居躲避水灾,自己便一口气向东方走了十多里。忍不住回头看看故里,哪知道已经变成了一片汪洋。她本人的身子也在这一回顾之间变成了一棵空心桑树,所以就把这个从伊水的空桑里发现后来做了“尹”(相当于后世的宰相)的婴儿叫做伊尹。这就是伊尹生空桑的缘故。

伊尹长大成人,既聪明而又有才干。成汤听到了,便叫人去向有侁氏请伊尹,有侁氏却不愿意放他走。但伊尹很想归附汤王,成汤于是请求娶有侁氏的女儿做嫔妃,有侁氏高兴了,便把伊尹作为陪嫁,和姑娘一同嫁去。

由于伊尹是奴隶出身,登庙堂为官是禁止的。但成汤有办法,他在神庙里举行祀典,拔除他身上的不祥。先拿荻苇的青烟来薰他,又拿一束束火来熛他,还拿猪牛的血来涂他的身子。这一切都办理完毕了,伊尹就算脱胎换骨了。第二天成汤才在朝堂上正式接见伊尹。伊尹便用他在厨师那里学来的看家本领,用各种难得的美味去游说成汤,鼓励成汤为谋求这些美味,从一个普通的国君进一步去攫取天子的宝座。最后成汤终于除了暴君夏桀,做了商的第一任国王。

这则神话说的是成汤时代的贤相伊尹,出生在一棵空心的桑树中,而那棵空心桑树是他的母亲因水灾而化成。伊尹是奴隶出身的著名政治家,他辅佐成汤得天下并治天下。但他的母亲是一株空心桑树;而贤王成汤又娶了发现这颗空心桑树的采桑女有侁氏的女儿为妃,目的就是要把伊尹弄到手。这则故事映射的是,在成汤为君之时,蚕桑业已十分发达,蚕桑文化已经形成,桑树已具了神格,所以就能孕育出伊尹这样的贤者;而成汤娶采桑女为妃,说明蚕桑业在当时的社会中,已具有了很重要的地位。所以一个采桑为业的寻常民女可平步青云做王妃。

其三,桑林祷雨。《吕氏春秋·顺民篇》《文选思玄赋》现将古文译成今文:从前,成汤推翻了夏王朝而君临天下,但却遇上了天大旱,连着五年没收成。成汤便亲自到桑林神社去祈祷下雨。他向天神祷告:“如果我一个人有罪,请不要殃及万民;如果万民有罪,就由我一人来承担;请不要因为我迟钝,不达事理,就让上帝鬼神伤害到老百姓的性命。”于是他把头发剪了,并用木头将十个指头箍了起来,把自己当做祭祀的牺牲,用以向上帝祈求降雨。老百姓看在眼里,喜在心间。老百姓喜欢了,老天爷也就高兴了,于是大雨倾盆而降。

又说,成汤为王,大旱七年。成汤请巫师占卜,巫师说应拿人来祭天,才能除旱魃之灾。成汤坚决反对,他说:“我请神占卦,原本就是为民,岂肯由此而反要害民之命。如果上天真要人祭,那么就让我一个人来承担好了。”于是他叫人在神社前堆起大堆柴禾,又把自己的头发指甲剪了,沐浴干净身子,站在柴堆上,命人点火,决心拿身祭天。当大火刚燃烧起来时,忽然滂沱大雨从天而降。

这则故事说明了在成汤时,已经在桑林筑起了神社,社神可能就是蚕神或桑神,桑林已有了赐人祸福的神格。所以古人作注:“桑山之林,能兴云作雨也。当即殷的高禖神社,其地在殷都毫附近。”而这场感天动地的大戏就在有神性的桑林中圆满上演。它表达的人文精神是千古相传的至理:天心亦民心,民意就是天意。所以贤王甘愿以身作牺牲的精神感天动地,所以天就降下了哗哗大雨。在下以为那滂沱喜雨,首先是从万民的心中流淌而出,救了万民,也成就了贤王。而故事中的桑林和供奉桑神、蚕神的神社,已成为了贤王及百姓共同信仰的神祇,这是蚕桑文化已十分发达的有力佐证。

其四,蚕丛劝蚕。出之《三教搜神大全》:

蜀王之先名蚕丛,是时人萌椎髻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

蚕丛氏教人养蚕,作金蚕数千头,每岁之首,出金头蚕,以给民一蚕,民所养之蚕必繁孳,罢即归蚕于王。巡境内,所止之处,民则成市。

蚕丛氏初为蜀侯,后称蜀王,尝服青衣,巡行郊野,教民蚕事。乡人感其德,因为立庙祀之,祠庙遍于西土,罔不灵验。俗盖呼之曰青衣神,青神县亦以此得名云。

这则故事说,蜀王的先祖名叫蚕丛,那时候蜀地文化很低,人们的打扮穿戴十分原始,也没有文字礼乐。是蚕丛氏教人养蚕,做金头蚕千头,每年春天,就把金头蚕拿出来,给每家分给一头蚕,凡得到金头蚕的,他所养的蚕必定繁衍茁壮,收获丰厚。到蚕茧收后,又把所得的金头蚕还给蚕丛王。王巡行境内,他所到之处,人们从四方集聚而形成集市。又说蚕丛初为蜀侯,后为蜀王,常穿了青衣巡行郊野,教导人民养蚕的技艺。人民感其德,便建立祠庙祭祀他,因此蚕丛氏的祠庙遍布于西蜀,没有一处不灵验。蜀人把蚕丛称青衣郎,据说四川的青神县是由此得名。

四川人对蚕丛王十分崇敬,因为他教民养蚕,使古蜀民由蛮荒跨入文明。那遍布西蜀的蚕丛祠演变成了四川独有的蚕市,代代相传延续千年。北宋黄体复《草堂客话》记:“蜀中有蚕市,父老相传。古蚕丛氏为蜀主时,民无定居,跟随蚕丛迁徙,所以即招致为市。”并说当时成都州城和属县有蚕市15处,都十分兴盛。诗人陆游《剑南诗稿》云:“蚕市,成都初正故事。”北宋成都太守田况作了多首写蚕市的诗,将蚕市的来由、规模、社会需求等方面都写到了。现录一首:“龙断争趋利,仁园敞邃深。经年储百货,有意享千金。器用先农事,人声混乐音。蚕丛故祠在,致祝顺民心。”可见当时的蚕市十分红火,意义重大,是一件关乎民心的大事。古老的《成都志》中,有关蚕市的记述甚多,甚详。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州官都十分重视蚕市的开张。凡蚕市日,州官都要早早到蚕丛祠拜祭上香祷祝,还要设宴招待蚕农的代表,以顺民心而敬蚕丛。

在下认为这蚕丛王原是一位养蚕专家,他不但有高超的养蚕技艺,而且他还培育出了优良的蚕种,他为民众无私地奉献养蚕技术和优良的蚕种。由此,人民拥护他为侯为王。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蜀地养蚕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人民因养蚕而富裕,蜀地因养蚕而兴盛。因此,最终尊他为青衣神。

最后说一下“蜀”字。学界的老前辈们对“蜀”字的诠释是:“蜀”字甲骨文作

,画的就是一头蚕。(袁珂《神话选百题》第283页),此说被广为引用,几成定论。愚见以为那甲骨文中的蜀字画的是蚕丛王。《华阳国志·蜀志》记:“蜀王蚕丛,其纵目,始称王。”蜀字由上下两部组成,上部形象即为“纵目”,下半部才是一条优质的蚕(金头蚕),(图三),合二为一,即成蚕丛王。纵目,就是后世医术上的甲亢病引发的凸眼。看来蚕丛王自从得了甲亢凸眼病后,老百姓就觉得这位侯爷具有了神之品味,于是就把他从侯的位置上推到了王位上。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问世,轰动世界。出土文物之多之奇,前所未有。其文物之秉赋形制全国独一,别无分店。由此,对各类文物的诠释五花八门,各有千秋。在下以为其中有三件文物与蚕丛和神桑有关。(图四)这件青铜人像被有的专家认为是巫师、太阳神、有的甚至怀疑为外星人。原因是那眼睛太突出了,失去了比例,夸张过度。但这正是蚕丛王的独有特征,即纵目,所以我认同此一说;另一件是残高3.96米的青铜神树,这是迄今出土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学者们的诠释为“宇宙树”、“扶桑”、“摇钱树”、“不死树”等等,莫衷一是。在下以为这就是前文提到的伊尹生空桑的桑树,也该是成汤桑林求雨的桑树。青铜树上有九日,下有仙人、神兽护持,巨大的桑叶覆盖四野八荒,造型奇妙、空灵,境界神秘高邈,这是蚕丛氏的后人们神话了的桑树,这意象摩天的青铜神桑,就是蜀地蚕业兴盛的顶天柱(图五)。还有一高大的青铜人像,双手做环抱物之状(图六)。没有学者做出诠释,在下以为抱的是一大卷丝绸,最后腐烂了,就成了现在的模样。

广汉是古蜀国文化经济的中心,在古代蚕桑文化就独步天下,所以最终凝聚成了灿烂辉煌的三星堆遗址,光照华夏,声震九州。

伟大诗人李白诗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目前,人们对古蜀国及蚕丛王的认知仍有些“茫然”,但当三星堆神秘的大幕全部拉开时,全世界都会对中国丝绸及流通丝绸的一带一路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到那时,蚕丛王的纵目内一定会喷涌出涛涛喜泪来。

参考文献:

[1]袁珂.神话选译百题[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2]曹琪.蚕桑纹尊话蚕桑[J].历史大观园,1990.9期.

猜你喜欢
伊尹养蚕桑树
养蚕不易
桑树下的快乐
养蚕记
伊尹摄政
我的小桑树
厨子灭王朝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一个厨子灭了一个王朝
嫘祖养蚕的故事
养蚕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