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这样教观察

2016-05-14 04:23向浩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桂花笔者爸爸

向浩

观察和体验,是写作素材的主要来源。不会观察的孩子是很难捕捉到生活的细微处的,捕捉不到细微处就很难写出具有个性的好文章来。因此,从某层意义上来说,中小学的作文教学,把观察这个难题解决了,就解决了作文教学中的一个大难题。

教孩子观察,不是发出如“你要学会观察,你要仔细观察”之类的指令,而是要有目的、有要求、有梯度、有方法地进行具体、有效地指导。

一、可以教一点“随意观察”

所谓“随意观察”,即指不设要求、降低门槛的观察。平时跟学生一起活动的时候,可以有意地捕捉一些值得观察的点,让学生进行随意观察。笔者在训练自己的女儿(向祎诺,8岁,小学三年级)随意观察的时候,经常这样训练:放学回家路上,在等红绿灯的时候,让她透过车窗观察过往行人,不设任何限制,随意地进行观察。当车驶过路口后,再问她:看到了什么?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人?让她复述,让她描述。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让她学会如何由面到点的观察,如何抓住最有特征的事物进行观察。等孩子描述完后,再把自己观察到的人描述给她听。这样做主要有两重目的:一是通过这种交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二是通过这种变式的示范潜移默化地教会孩子如何描述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如果是常规的作文课堂教学,我们也可以进行这样的观察训练:放一段事先录制好的视频,视频的内容可以是“十字路口的场景”,也可以是“菜市场的场景”,关键是找一个人较多的场景,让学生自由观察,其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如何选点观察”;观察完后,同座学生之间描述观察到的人或者事物,相互借鉴;然后选代表全班交流,教师也即兴下水进行口头作文,在这种“共生”交流中,学生定能悟出和习得观察的一般要领,并总结出一些观察的基本方法,掌握一些基本规律。

二、可以教一点“有格观察”

所谓“有格观察”,即指有限制、有条件地进行观察,如观察静物。小区里往往会有很多花草,我们可以带孩子到特征非常明显的静物处进行观察。

例如,有一次笔者带女儿观察桂花,先带她远远地看,问她看到了什么。她白描似的说看到了“绿叶,百花,绿叶下的枝干矮小且盘错”等等。往往这个层次的观察所得,大家都能发现,也能描述,这样的观察就没有什么特点,写出来的文字也没有什么特色。为了帮女儿走出这个观察“瓶颈”,笔者让她近一点儿看,即站在桂花近处观察。观察完后问她看到了什么,这时她便有了新发现:“桂花一般长在树叶和枝干交汇处,往往几朵花簇拥在一起。花瓣是乳白色,花蕊挤在花瓣中间,伸直嫩黄的躯干,高昂着头,很神气……”通过孩子的描述,我们可以清晰感觉到,第二次观察已经非常细腻了,描写也非常有特点了,可见这样的观察生效了。

因此,进一步细致地观察,是为写出特点做准备。但这还是不够,因为这样的观察,体验的角度太单一,不利于孩子观察思维的培养。于是,笔者接着选出一束、一支、一朵桂花让女儿观察。在这轮观察中,她慢慢发觉桂花是看不尽、说不尽的了,如每朵花的形状不尽相同,花儿还有香味,摸起来还有别样的感觉,花蕊的长势跟一旁的紫荆花有着明显的区别……当孩子看不尽、说不尽的时候,说明孩子的观察发现丰富了、有个性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写出来的观察日记绝对不会千篇一律、众口一词了。所以,很多孩子写文章感觉写不出新意,一定是观察不细致和不深入所致。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是可以很快帮学生克服的。

三、可以教一点“主题观察”

“主题”观察法,是较高层次观察,即确定一个主题进行观察。这种观察是需要思维驱动的。笔者和女儿在外旅游,会玩一些主题观察游戏。如某次以“这也是一种活法”为主题,在路途中去观察人、事、物等,用相机把观察到的能体现这一主题的事物拍摄下来,然后用简短的话进行阐述。首先示范,笔者找了一处因稻田干旱龟裂的地方,将龟裂处顽强生长的一株小草用相机拍了下来,给她看,并告诉她“在干旱龟裂的土壤里,依然长出自己的绿意,这是一种活法。”如下图:

然后把相机交给她,让她也捕捉。她拍一个,笔者拍一个,交替竞赛,照片的主题就是“这也是一种活法”。随后,她拍了一个破落枯败的花坛里长着一颗无名花草,并告诉我:“即使这么脏乱,而且没有自由,像我一样。但长得这么高,这么有生机,这也是一种活法。”她还拍了一根树藤、拍了一朵荷花……

笔者认为,在这样的观察活动中,不管她是否愿意表达,不管她表达是否到位,至少她是有思维的,否则不会捕捉那些画面,也难以围绕主题进行阐述。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笔者也认为,席慕容、董桥、黄永玉的文章那么好,跟他们“以画说文”“依文作画”的思维不无关系。因此,有主题的观察可以提升观察质量,提高观察思维品质。如果进入课堂教学,我们则可以在课内布置好主题,让学生在课外去捕捉,然后再在课内交流、写作,这样就可以达成训练目的了。

四、可以教一点“素描写生”

“素描写生”,是一种有针对性的定点观察训练方法。这种方法就像写生素描一样,先对人物进行入微的观察,然后再就观察进行描写,这样的观察往往是为“特写”做准备的。

有些时候,笔者会跟女儿玩这样的观察游戏:我摆姿势,她描写。例如我故意挺起自己的“啤酒肚”,让她观察,并进行描写训练。这样类似于游戏的观察训练,孩子觉得很好玩,兴致很高,观察和写作没有心理障碍。而且这是专注局部进行观察,容易将局部特征观察得更加细致入微,有利于孩子把某一事物写得更加具体和逼真。观察完之后,女儿这样写道:

爸爸的肚子到底像什么?爸爸的肚子可是他身上最具代表性的部位了。我环顾了一下四周,突然想到,爸爸的肚子就像一个大西瓜,滚圆滚圆的。哈,好好玩。对了,爸爸的肚子也像一个肉球,圆嘟嘟的。爸爸的肚子还像软软的真皮沙发,坐上去可舒服了。只不过这“沙发”太软了,坐久了就想睡觉。忽然窗外起风了,“呼呼”地猛地吹过来,客厅的窗帘被风吹得好高好圆。哦,对了,爸爸的肚子不正像这时的窗帘吗?爸爸、妈妈听我这样一说,都大笑起来,我也忍不住笑了。

因为这种方式很有趣,所以很容易激发孩子的写作欲望。在作文教学中,偶尔用这样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会大有好处。

值得注意的是,这四类观察方法内部存在着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训练的时候,最好沿着“随意观察——有格观察——主题观察——素描写生式观察”的基本路径开展教学,逐层深入,切忌打乱顺序,否则违背了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反而让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教学中,其实每一个困难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不断进行深入思考,尽量从生活中、从教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寻找到教学的灵感和源泉,然后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大胆尝试,大力推广,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能慢慢走出低效,也一定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猜你喜欢
桂花笔者爸爸
桂花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我和爸爸
爸爸
爸爸冷不冷
可怜的爸爸
性能相差达32%
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