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议?展?评”学习活动构建创生课堂的实践探索

2016-05-14 05:36惠大超
化学教与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学习活动实践探索

惠大超

摘要:“议、展、评”是基于小组合作下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学习活动,以原电池课堂教学为例针对“议、展、评”学习环节进行实践探索,以构建“创新、生成、发展”之创生课堂。

关键词:创生课堂;“议、展、评”;学习活动;实践探索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5-006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5.024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是一个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课堂就是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探究、甄别判断等活动,从中获取知识并有效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有力平台,笔者通过课堂上学生的“议、展、评”学习活动进行实践探索,以打造“创新、生成、发展”之高效创生课堂。

一、概念辨析

1. 创生课堂

创生即创造和生成。学习中的创生即是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产生新方法、形成新成果,进而获得新知、提升能力的过程,也是理解和发现知识的过程。学生依靠自己的观察,调动已有的经验,通过思考、交流,形成自己的认识,就是活动创生。

创生课堂,即“创新、生成、发展”之课堂,是体现学习的创新、关注学习知识的生成、进而促进学生学力发展的课堂;是构建“以生为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变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课堂;是关注课堂生成,注重学生基本素养与综合能力共同提升的课堂;是注重教学相长,让师生共同发展的课堂。创生课堂是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的策略,是学生感受学习成就的重要方式,是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的手段。

2. “议、展、评”学习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堂改革中发挥学生集体作用的主要学习方式,那么“议、展、评”就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作载体、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议”即学习小组内针对问题思考后发表个人观点,进而通过合作交流讨论、互助学习达成学习小组内对问题解决的共识;“展”即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及存在问题,供其他小组甄别、判断;“评”即结合组内、组间形成的结论进行分析评价,并在教师引导下形成对问题的统一结论。

“议、展、评”学习活动的开展是针对课堂教学重点内容促使学生学习走向深入,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是落实创生课堂的基础和载体。

二、“议、展、评”学习活动的探索

高一化学必修2“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中原电池的学习重点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电极的判断及电极反应。学生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认识尚处于懵懂层次,知识的探索应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脉络,课堂教学通过设计实验探究、问题激疑、交流讨论、小组展示、师生评价、得出结论,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呈现出由表象逐步走向深入的过程,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本质的探讨。“议、展、评”学习活动的实施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学生思考的深入,体现了新课改形势下课堂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学生间的有效竞争。

1. 议一议——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

“议一议”即交流讨论,作为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环节,是面对所有学生发表观点,展示自我的主要形式,能使每一个学生享受到参与学习的乐趣,而不是一味的被动接受学习。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是学生个体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并与同伴分享的过程,这样得出的结论在学生头脑中留有的印记较为深刻,因此给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是课堂学习的重点所在。

为提高学生交流讨论的有效性,要明确交流讨论的环节有哪些,即“议什么→怎么议→议的结果”,“议什么”是学生交流讨论的问题所在,主题应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或学生学习中有争议的问题,大多是教师的课前预设,兼顾课堂的生成,在问题情境创设时要明确讨论目标,最好具体到需要讨论哪些知识点,而不能简单地只问个“为什么”;“怎么议”是交流讨论的过程形式,而其形式并不只局限在“说一说”,还可以是“写一写、查阅资料、实验探究”等,交流讨论的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间,参与就是学习,也是一种提升;“议的结果”就是学生经各抒己见后得出的初步结论,而这一结论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经学习小组讨论后的成果,对小组内学生而言却意义重大。教师的作用是做好课堂上学生交流讨论的调控,时刻注意观察学生针对讨论问题是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针对出现浮于问题表面而留有形式的讨论要予以叫停,同时做好讨论时间的调控,对于超出预设目标的讨论要做好引导,以免在课堂上花费更多的教学时间。

如在“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学习中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是“原电池为什么能产生电?”为给学生搭建解决问题的平台,首先设置四个实验探究:(1)分别把锌片和铜片插入到稀H2SO4中,观察现象;(2)同时把锌片和铜片插入到稀H2SO4中,观察现象;(3)用导线把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观察现象;(4)在导线之间接入电流计,观察电流计是否偏转?在学生对比观察到明显实验现象后抛出问题“电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又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实际包含了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与工作原理,将问题交由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的结论并不一定准确,但给学生以充足的思考及交流的空间,可暴露出学生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角度及存在的问题,为“展”与“评”做了良好铺垫。

2. 展示成果——体现学习小组的集体智慧

讨论成果的展示,不仅仅是学生对讨论结果的呈现,彰显出学习小组集体的智慧,更是通过对比找出自我对问题理解的不足,自然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同时又能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那么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需要学生明白“展”的内容、形式及评价方式。“展什么”:即学生集体讨论得出的结论;“如何展示”:即展示的形式,如语言表达、小黑板展示、投影、实验结论等;小组代表展示的过程也就是其余学生对其进行判断、甄别、分析、评价的过程。

如学习小组代表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展示描述:

[学习小组1]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以铜片、锌片插入到稀硫酸中构成的原电池为例,其中锌片作负极,铜片作正极,电子由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锌失去电子,硫酸中的氢得到电子”。

[学习小组2]原电池工作原理是“锌片作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铜片作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子经导线由负极流向正极”。

[学习小组3]我们以图示形式分析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见图1),请分析是否正确。

学生虽然经讨论展示的结论并不是系统的、完全准确的,但却能真实地看到了学生的思考,使得学生呈现出一个有效的学习过程,学生经思考得出的结论是积极有效的,然后结合小组评价与教师的指导得出更系统的结论可使得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

3. 客观评价——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评价既是别人对自我认识的肯定、激励,又是找寻自身不足、提升自我的有效措施,评价就是判断、分析、总结自我结论的是非曲直,是帮助学生厘清解决问题的思路,认识自我对问题理解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形成简洁而有效的结论,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客观综合的评价是促使大脑思维由片面性的结论趋向缜密性的转变过程,并促使解决问题由特殊到一般性结论的转化。针对学习小组的评价可分为小组内自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评价形式有:判断、比较、分析、点拨、总结等;评价的要求做到组内同质、组间异质及结论的统一。

如学生对原电池原理多角度的认识理解是鉴于课堂教学的重点所在,也是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的有效途径,从以上小组代表展示中师生进行评价总结可得出原电池工作原理三个层面的结论。其一是文字描述结论:即原电池工作原理概述为“一般活泼金属作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经外线路流向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非金属导体)正极,溶液中的阳离子移向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其二是图形表述(见图2);

电池反应:在综合评价基础上可最终对原电池工作原理概述为一句话,即“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分于两极进行,电子定向流动产生电流,实现化学能转变为电能”。这可使学生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认知呈现出质的飞跃。

三、关注创生课堂构建中的预设与生成

创生课堂的表现形态是学生创造性地学,教师创造性地教,促使师生在教与学的创造性活动中持续不断地产生新收获。“议、展、评”学习活动的开展是学生创造性地学的表现形式,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与调控作用。例如创设针对学习重难点的预设问题,这是体现教学重点并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保障,好的预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倍感轻松,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针对问题的思考与讨论,有时超出了教师预设的范畴,出现了生成性问题,学生生成的问题并不一定是学习的重点所在,但却是大多数学生对问题思考后产生的疑惑,也是学生急于解决的问题,若不能很好地解决会对下面的学习产生障碍,甚至会降低其学习兴趣。

如在原电池实验现象及构成条件的实验探究中出现了学生生成的问题:(1)原电池实验探究中锌片上为什么仍然会产生较多气泡?(2)原电池构成条件中为什么是两种活泼性不同的电极材料做电极?(3)为什么电子会从锌片沿导线向铜片迁移?这三个问题的产生是学生认真观察及思考产生的结果,当然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可对问题进行淡化处理,但若能较好地加以引导解决,能促使学生的学习更上一个台阶。针对以上问题可安排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并作好引导,问题(1)可结合铜-锌(硫酸)原电池装置的特点分析除了发生原电池反应使铜片上产生氢气外,锌片与稀硫酸直接接触也会产生氢气,而要避免锌片上也产生氢气的关键是使锌片不与硫酸接触,为此科学家对原电池装置作了改进(见图3),盐桥的添加有效提升了原电池的能量转化率,为生产生活中实用电池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让学生明白了问题的根源,为其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而问题(2)、(3)的解决只要给学生联系物理上电流的产生需要两电极间存在电势差(即电压),引导学生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并给学生留有课后探究的余地。

有时学生个体会产生一系列生成性的问题,但在小组内、组间同学或老师的引领下,能有效地解决自身的疑惑,甚而会激发其创造性思维,从而使整个课堂学习实现高效,这正是构建创生课堂的目的所在。

“议、展、评”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载体的有效活动形式,把课堂主阵地还给学生,关注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了学习效率的提升,真正体现了课堂上学生的学,促使学生对知识的自然生成及能力的终身发展,为打造“创新、生成、发展”之高效创生课堂提供了有力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张伟,杨斌等.课堂创生的智慧——学习活动的价值提升与过程优化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33,69-70

[3] 江敏.发现人类思维的脉络——“原电池”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12):1,5-9

[4] 左香华.“三重表征”在原电池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学研究,2014,(3):42-46

猜你喜欢
学习活动实践探索
基于学习需求的学习活动设计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课程”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实践探索
关注学生的“学”,从设置学习活动开始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让学习活动走出高耗低效的泥潭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