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基于问题探究的生态课堂

2016-05-14 06:04单世乾
化学教与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问题驱动生态课堂合作探究

单世乾

摘要:教师通过创设情景、问题导学,有效激发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使教学活动更有目的性、实效性,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更有成效、更具教育和生活的意义,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

关键词:问题驱动;合作探究;生态课堂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5-0000-00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5.000

生态课堂是基于生本教育的课堂。生态课堂重视学生学习的体验和感悟,以尊重、唤醒、激励为核心理念。日前在徐州市的一节化学观摩课堂中,执教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问题为主线,以合作探究为方法,通过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有效的思维时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利用不断提升学生感悟层次的合作学习,建立了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真实、高效的生态课堂。

一、《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课时1)》教学实录

[情境创设]视频短片—— 广告:自热饭盒。

[提出问题]已知自热饭盒的底部分别放置有CaO粉末和水。请问自热原理是什么?

[学生回答]CaO和水反应生成Ca(OH)2的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加热米饭。

[总结过渡]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的同时必然发生能量的变化。

[自主学习1]阅读课本34页,并请结合生活常识,举例说明化学反应中伴随着能量变化,并指明其中能量转化的方式。

[合作探究1]仔细阅读课本35页活动与探究的实验方案并分组完成实验,注意观察并完成下表

学生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讨论,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小组展示]某组学生展示记录的实验现象及所得出的结论。

[总结过渡]有的化学反应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据此可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请同学们结合所学内容并阅读课本完成自主学习2。

[自主学习2]判断下列反应或过程哪些是吸热反应,哪些是放热反应?

(1)钠与水的反应 (2)铝热反应

(3)SO2与O2的反应 (4)镁条的燃烧

(5)水的分解 (6)高温煅烧石灰石

(7)CaO与水的反应

(8)盐酸与NaOH溶液反应

(9) (10)

学生思考、组内讨论、组间展示、互相质疑、得出答案。

[学生生成问题1]如何判断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学生生成问题2]能利用反应条件高低来判断反应放热、吸热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进行展示质疑

[师生总结](1)判断反应吸、放热反应可通过实验现象、生活经验等方法

(2)常见的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①常见的放热反应有:

a.所有燃烧反应

b.酸碱中和反应

c.金属与酸生成气体的反应

d.大多数的化合反应

②常见的吸热反应包括:

a.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b.C+CO2=2CO

c.C+H2O=CO+H2

d.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3)条件只是引发反应,而与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无关。

[过渡]下面我们进一步探究如何表示化学反应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请仔细阅读课本35页下半部分,回答下列问题,并提出小组问题。

[问题1]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是什么?

[问题2]热化学方程式与普通化学方程式的区别有哪些?

学生首先自主学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形成统一答案进行小组汇报。

[小组汇报](1)热化学方程式既表明物质变化,也表明了能量变化。

热化学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区别

标明物质聚集状态气体(g)、液体(l)、固体(s)

⑵不用写反应条件

⑶反应热△H单位:kJ/mol,符号:吸热为“+”放热为“-”

[学生生成问题3]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为什么一定要标明物质的状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

[师生总结]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时,也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不同,因此在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一定要标明物质的状态。

[问题3]H2(g)+1/2O2(g)=H2O(g);

△H=-241.8kJ/mol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1mol氢气与1/2mol的氧气反应生成1mol水蒸气可放出241.8kJ热量。

[当堂检测]略

[课堂小结]小组讨论后派代表提出本节课的质疑,然后组间讨论、补充后老师释疑、点评并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二、听课感悟

(1)教学流程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发展是新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教师利用与生活联系密切的自热饭盒引入本课,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看待身边的问题,同时也创设了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把学习活动置于问题解决的过程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地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为学生充分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实现知识的建构,教学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2)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的起点和目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依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确定学生本节课应知内容,再分析学生水平、学习习惯等,确定教学目标(如图2)

本节课教师将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为:(1) 了解化学反应中存在的能量变化,(2) 会判断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3)知道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特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知识,将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微观解释放在第二课时,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中和热、燃烧热内容在选修课化学反应原理中继续研究。

上述教学目标反映了学生在本节课要学什么,学到何种程度,体现了教学目标的科学化、具体化、层次化,同时具有整体性和可检测性。

(3)问题主线活动自主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解决问题,这里的“问题”应是指学生的问题。本节课教师能够充分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并应用学生问题开展学习研究。充分利用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能让学生更多的获得学习的主人翁体验,同时学生问题的质量也反馈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合作学习环节,学生直接提出疑问:能利用反应条件高低来判断反应放热、吸热吗?一个问题引发了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交流。铝热反应是典型的放热反应,但是反应条件为高温;硝酸铵与氢氧化钙的反应,在常温下进行,反应过程中伴随着明显的吸热效应。又有学生甚至依据判断9与10得出,条件只是引发反应,反应放热还是吸热取决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差别。这样提问者和释疑者都在小组中成为焦点,学生能够普遍感受到合作学习的收获:思维碰撞的火花生成的新问题,是引发小组成员深入思考的契机,他们体会如何表达问题,如何向同伴求助,如何整合观点,合作的技能在不经意间得到提高,这正是教学的情感目标的核心: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

(4)课本实验灵活处理

课本实验2虽然现象明显、操作简便,但是药品用量较多,并且反应在烧杯中进行,对环境产生污染。在教学中教师进行了改进:用塑料袋代替烧杯,事先将氢氧化钡晶体和氯化铵晶体分别放在袋子的两角,对折,操作时只需展开混合即可。既能防止氨气污染,又有操作简便,节约试剂,吸热效应明显的优点。改进实验的效果还不仅如此,同时教师给学生示范一种勇于质疑、不断探究的态度和精神,潜移默化中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盲从权威,要勇于探究、科学探究。

因为以上特点,这节课上的很扎实:自主学习环节,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深入其中,激发出学习潜能;这节课也上的很充实:小组活动过程,从实验探究到各种疑问和感悟的思维碰撞,全员参与,学有所得,不同层次的同学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这节课又上的很真实:这是一节动态生成的课堂,学生有着自由发挥的空间,从开始老师问题引路到学生个人问题、小组问题的提出、解决、再生成、解决,老师做的只是点拨、激励、引领,从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理解和判断,到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特征,都是在学生自发活动中展开学习、提出质疑、思维碰撞、获得结论,丝毫没有预设和牵引的痕迹。教师在知识处理上不越位,在方法指导上又不缺位,能够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特点,处理好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又给今后的学习留下余地。可以说,这节课具有真实的学习过程,科学的学习方式。是一节自然生成的生态课堂!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2] 宗汉 葛蕊干.“化学反应的方向”教学案例与评析[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3):14-16

[3] 郑飞主编.徐州教育科研.徐州:徐州教科所,2014(1):6-8

[4] 魏壮伟,周青.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25-130

猜你喜欢
问题驱动生态课堂合作探究
以问题驱动改进随机变量分布的教学
以计算思维为中心的数据结构教学方法探讨
“问题驱动式”生物高效课堂打造的做法
“问题驱动+能力提升”卓越课程建设与实践
这里的课堂扬起低碳、生态的风帆
高中政治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有效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互联网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