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作文教学的几点探索孙绍昌

2016-05-14 12:29王清卫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6年5期
关键词:习作想象小学生

王清卫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005-01

在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有很多小学生有谈“作”色变的现象,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作文教学如同一场攻坚战,它的突破口在何处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丰富学生生活,让写作的源头活起来

不少小学生害怕作文的主要原因是无材料可写。新课标明确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动笔,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解决写作素材的问题,拓宽素材来源。学生们禁锢在校园里,禁锢在书本上,作文只有搜肠刮肚。要提高写作水平,必须让学生开拓视野捕捉素材,寻找活水。可以让学生参加一切可以参加的活动,向学生推荐富有儿童情趣的电视广告,鼓励学生多看“世界各地”“祖国各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栏目,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利用晨会时间让学生当小播音员,高年级还可以举行新闻发布会,跟他们一起说内容,谈感受,在他们兴趣盎然的时候,教师问他们:“大家都看了,也谈了,能不能写下来?”学生就会一个个欣然提笔,对写得好的,就及时给予表扬。此外,在劳动课和活动课上组织游戏活动、手工劳动、小体育活动之后,就和学生一起谈论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感受,在学生兴趣很高时,用商量的口吻提出将它们写下来,学生自然能够接受。

二、降低难度,让学生的劲头提起来

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七八次习作,每次习作都有不同要求,有些内容的要求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果机械地按教材行事,学生找不到写作素材,不仅写不出好文章,而且多种心理障碍会越来越严重。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作文教学实行改造,变多项要求为单一要求,实行“高分政策”,力求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作文的需求。如写一件发生在家里的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事,要求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部分学生拿到作文题目,很感为难,这时我们采取变通的办法,对那些能按题目原要求写的学生让他们按要求写,可写发生在家里的事,也可写发生在其他地方的事,可既把事情写具体又把原因说清楚,也可只把事情写具体。而且承诺只要把一件事写具体,就可以获得“良好”以上成绩。难度低了,而且只要达到基本要求就能获得高分,学生的写作劲头就自然上来了。

三、加大模仿练习,让成功的喜悦多起来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写作文也要有创意,这当然没错,但创造和模仿又何尝是截然分开的呢?胡适先生说过:“凡富有创造精神的人必敏于模仿,凡不善于模仿的人决不能创造。创造是一个误人的名词,其实创造只是模仿到十足的一点点花样。”既然成人都在模仿,我们何尝不拿来用一用,况且小学生受思维水平、表达能力的限制,习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加上课业负担的沉重,不少学生是“要我写”而非“我要写”导致写作积极性不高。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仿写,如学习了《三味书屋》就仿写一篇《我的教室》或《我的家》,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后让学生访写《我爱故乡的XX》,学习《参观人民大会堂》后让他们访写一篇参观记。由于学生有参考的对象,作文难度降低了,成功率提高了,最终体会成功喜悦的学生多了,久而久之,写作慢慢变成了学生乐做的一件事。

四、倡扬创新,让学生写作的思维活起来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头脑中有着千奇百怪的想象,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拘形式地写想象,鼓励他们畅想未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童话,写想象作文。根据课文续写故事,这是最多的一种想象作文。学习《小摄影师》,让学生想一想小男孩会不会再来,根据自己的想法,写出下面可能发生的事。此外,还让学生畅想未来,写出《20年后的我》等此类作文,学生思维活跃,也很乐意写,在写作中点燃了理想的火花。为鼓励学生有话可说,大胆创新,教师经常读一些适合他们的有关鼓励性文章,引导学生不落俗套,敢于出头,说出心中所想的。经过这些训练,学生在写作时不仅有话可说,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责任编辑 全玲)

猜你喜欢
习作想象小学生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