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016-05-14 19:40张天春杨光勇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6年5期
关键词:名家想象作文

张天春 杨光勇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042-01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层、多面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兴趣是一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意识以打开情感的闸门,点燃灵魂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灵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作文产生内在的兴趣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研究,才会产生强烈的动力,发挥聪明才智,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写作水平。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去引导、帮助学生进行多面体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呢?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及认识

生动鲜活的生活是学生的创造源泉,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块沃土,教师平时就要引导学生去观察,让学生通过写日记,把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写下来,并告诉他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诸多事情往往是颇富哲理。比如面对中秋明月,苏轼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再如朱自清看到父亲的背影,便领悟到“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宗英看到盛开的紫藤萝花便动情地说:“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而且是用心的观察;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变化、同学的苦读、生产劳动、名胜古迹、大自然的春夏秋冬、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观察的范围。在观察的同时,要融进自己的深切感受,加以体会,即陶冶、净化。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从微小的平凡事物中感受伟大,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我们感悟能力就会大大提高,甚至也能像名家那样写出不仅感动自己也能感动别人的文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达的过程”。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为此,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观察的习惯,教给观察方法。这样学生有了观察的兴趣和习惯,掌握了观察的方法,就会勤于观察,善于观察了,长期坚持,写起文章来“物中有丘壑”,就会成竹在胸,得心应手,下笔在神了。

二、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奠定作文创作基石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富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自然科学知识等等,必要时教师可把好的作品推荐给学生。如培根在《论求知》中所说:“读史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读物中吸取了精神食粮,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和第二手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出现脑中空空如也、无米之炊的苦恼。

三、模仿名家布局谋篇,提高学生写作技巧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借鉴范文,模仿名家布局谋篇及遣词造句,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生涩,也应加以肯家。历史上许多文学家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庚信的“落花与其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化用而来的。再如左丘明的《左传》善于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模仿是创作的第一步,但不能一味的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正如画家齐白石说:“学我者生,所我者礼”,搞艺术离不开一个借鉴模仿的过程,但不能生搬硬套,作文也是如此。

四、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

想象是在已有意识的基础上,在头脑中产生各种表象并生新予以组合,形成新的表象过程。《小学语文教程标准》要求教师激发学生想象和幻想的能力,鼓励我们写想象中的事物。想象往往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的,喜、怒、哀、乐都会刺激大脑皮层,引起表象的运动,从而产生想象和联想。情感是想象和联想的活跃因素,是启发想象的强烈动力。陆机在《文赋》中说,当作者进行想象的时候,“情朦胧而弥鲜,物昭晰而后进”,众多的形象纷至沓来:空虚的、具体的、无形的、寡情的、含情的,于是,“登山别情满于山”。

文学来源于生活,写作必须以实际生活的观察获取感性认识为基础,通过大量的阅读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借鉴于名家名篇的谋篇布局,结合自己的个性特征,让自己的个性得到最大的张扬。

(责任编辑 曾卉)

猜你喜欢
名家想象作文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名家之约
名家之约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