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故事

2016-05-14 14:39王芳
中国报道 2016年5期
关键词:西方人外国人文化

王芳

“中国的媒体总是喜欢呈现一些宏大的东西,而我觉得一些比较生活化的故事更能吸引西方人的注意。”从事媒体工作的美国人Milo Murphy认为。

“来中国以前,我对中国各个方面都不太了解,包括中国最出名的美食。”已经来中国11个月的Liam Zanyk McLean告诉本刊记者,对外国人来说,中国是一个很神秘的国家。

Liam的话或许道出了很多外国人的真实想法。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在媒体全球化的今天,应该怎样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

主动传播中国故事

来自加拿大的Liam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而这得益于他在美国的大学时光。Liam说,他在上大学时学习了中文,结交的中国朋友对他的语言学习帮助也很大。通过这些朋友他开始慢慢了解中国,并有了来中国学习的想法。

与Liam不同的是,大部分外国人对中国知之甚少。新闻媒体、好莱坞电影成为他们了解中国、中国人及中国文化的主要渠道。“但是通过西方媒体来了解中国的话,会有很多不好的东西。”Liam说,比如美国的媒体会经常报道北京的雾霾,所以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北京每一天都是这样。“当然,真正来到中国以后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除了雾霾也经常会有像今天这样的好天气。”他认为,有时西方媒体对于中国的报道显得过于简单化和片面化。

因此,对中国带有偏见的外国人并不在少数。而这对于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的中国人来说体会尤为深刻。

就职于北京某媒体的郭蓉蓉告诉本刊记者,她两年前在英国留学时碰到了一件让她至今记忆犹新的事情。有一次她和出租车司机聊到天气的话题时,司机毫不留情地说:“你们中国的环境非常糟糕,尤其是北京,空气污染太严重了。”尽管她当时和司机解释了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但司机似乎并不相信,这让她感到非常无助。

“这是一种固有的偏见。”郭蓉蓉谈到这里仍不免有些生气,“我觉得只有主动传播中国文化、发出中国声音、才会改变外国人心底的成见。”

讲故事能力欠缺

据本刊记者了解,不少外国人来到中国以后,发现中国与他们从本土媒体上了解到的差别很大。“这其实很正常,西方媒体更喜欢轰动的新闻或是负面新闻。”来自法国的Denise说,因为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主要通过西方媒体的报道。

从小就对中国艺术感兴趣的Denise告诉本刊记者,他喜欢中国的国画、书法,来中国前他经常去巴黎十三区看有关中国的展览。因为这个缘故,他会时常关注有关中国的新闻,“西方媒体和中国媒体的报道我都会看一些,风格、角度差别很大。外国人更喜欢一些具体生动的故事,或是对某一现象或问题深入的分析。”

而在谈到西方媒体对于中国的评价时,Denise认为,因为语言、文化等差异,并不是每个西方记者都了解中国,此外也存在个人偏见等问题。

研究显示,目前信息话语权和发布权基本掌握在少数国家手里,西方发达国家以20%的人口占有着全球80%的信息资源。

在这样一个国际话语权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不仅需要有讲中国故事的意识,更要有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参与纪录片《中国面临的挑战》制作的罗伯特·劳伦斯·库恩认为,对中国媒体来说,故事怎样讲很重要,“并不一定要完美才好看,有问题、争议和矛盾反而会吸引人。”

讲故事的能力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实在在的文化软实力,而恰恰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用国际化思维讲述

“讲好中国故事,关键在于找准世界的需求,把我们想讲的和国际社会想听的结合起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刘奇葆指出,要把握国际社会的研究兴趣点,让世界了解中国从哪里来、向哪里去,回答好中国道路为什么走得通。

在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找到外国人能够接受的语言表达习惯,决定着故事传播的成败。从事媒体工作的美国人Milo Murphy告诉本刊记者,中国媒体的报道有时并不符合西方人的阅读习惯。他举例说,有些媒体的新闻报道有时不是特别正规,很多语言让人觉得非常奇怪,比如会出现“China Slams”这样的表达,但西方媒体不会这么说,“我觉得这种风格太硬,不适合用在新闻报道中。”

Liam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中国有些英文媒体的语言表达方式与西方不大一样,西方人会觉得奇怪。”

“我觉得有时候是翻译的问题,很多表达不能逐字来翻译,这是谷歌的翻译而不是正规的翻译。”Denise说,“要用国际化的方式,用西方人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话语体系来解释中国,我觉得这很重要。”

其实,掌握话语权的关键在于能否被认同,在于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否得到理解和支持。“所以要了解外国人的想法和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既能达到宣传的目的,也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Milo表示,针对不同国家宣传的内容和方式应该要有所不同,比如对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果针对西方国家,多做一些经济和文化话题比较好。”

“中国的媒体总是喜欢呈现一些宏大的东西,而我觉得一些比较生活化的故事更能吸引西方人的注意。”Milo告诉本刊记者,可以做一些关于社会、文化或艺术的具体话题或关注某一个群体。比如,让一个摄影师去拍摄一个艺术家,去拍摄他们的生活,去关注一些有意思的中国人的生活。

在他看来,外国人会对中国的一些文化现象比较有兴趣。他认为,除了新闻报道,还可以通过文化交流、艺术节、电影节等来加强国际传播。

在问到如何看待中国电影时,Milo说,他比较喜欢中国导演贾樟柯的电影,因为他的电影比较现实,展现了一些小人物的故事,也会有一些人性的东西在里面,从中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

猜你喜欢
西方人外国人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外国人如何阅读王维
谁远谁近?
街上遇见外国人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亭台楼阁
怎么跟外国人推荐《琅琊榜》?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