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旅游 渭南开启全域旅游新模式

2016-05-14 13:04王芳
中国报道 2016年5期
关键词:渭南博物馆历史

王芳

渭南旅游的决策者们集思广益、认真调研,大胆提出“博物馆+旅游”的新概念,从渭南的整体旅游市场考虑,发挥渭南全域博物馆的集群优势,探索全域旅游的新模式,把博物馆做成一个高品位的旅游集散中心。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博物院调研时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个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与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这是总书记站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和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对博物馆工作肩负使命的高度概括。

在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之际,历时七年筹建的渭南博物馆于2月27日正式建成开馆。从史前到先秦,从秦皇汉武到唐宋明清,渭南博物馆记录了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浓缩了全体华夏儿女的艰辛辉煌,这些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塑造了优秀的文化历史根脉。

厚积薄发 让公众分享文化盛宴

与其他博物馆相比,渭南博物馆最能吸引眼球的是其灵活独创的设计理念以及讲述有影响的人和故事,弘扬体现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展现渭南中华文明史上最具重要地位的精髓篇章。

渭南博物馆投资3亿余元,占地90亩,是一座集中展示渭南历史文化的综合性现代化博物馆。馆内陈列分为八个单元,即:物华天宝——渭南的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远古寻根——史前时期的渭南;先秦记忆——夏商周时期的渭南;京畿重地——秦汉时期的渭南;龙兴之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渭南;国脉所在——隋唐时期的渭南;俗风和雅——宋元明清时期的渭南;烽火秦东——近现代的渭南。展馆以人物为主线,按照“人物+文物+历史事件”的展陈思路布展。每个单元以时代为背景,选择著名人物、代表性事件、重大成就作为“点”,以“点”串“线”、以“线”构“面”,突出展示了渭南各个时期的地域文化和历史特色,让广大市民以及中外游客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渭南、认识渭南;让博物馆成为人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博物馆不仅建筑宏伟大气,令人震撼,展品也极具代表性。”带着读一年级的孩子来博物馆参观的张先生说,“像‘大荔人、‘沙苑人、龙山文化、‘字圣仓颉、‘酒圣杜康、‘亚父雷公、‘中华厨祖伊尹和胡景翼、王尚德、刘志丹、习仲勋等先祖前辈,从古至今,一路参观下来让人很容易串联并熟记在心。孩子们看了感觉非常有益处,也很期待能经常来这里感受文化的熏陶和精神洗礼。”

数据显示,渭南博物馆从2月27日开馆到3月27日短短一个月,排队参观者络绎不绝,总人数达到31万多人,单日最高接待2.2万人次。对此,渭南市文物旅游局副局长张泽深有感触地说:“面对蜂拥而至的人潮,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不是民众在有意远离博物馆,而是过去我们没有给大家创造良好的亲近文化的条件和场所。”

可以说,对于渭南的居民来说,渭南博物馆是浓缩其精神引领、文化担当和人生认知的载体;在众多参观者眼里,渭南博物馆是展示这座城市历史文明、旅游风情的最佳窗口和金色名片。

4月20日,国家文化部、陕西省文化厅等机构组成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检查验收组一行来到渭南博物馆,实地检查验收渭南市关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工作。

渭南博物馆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渭南市委、市政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又一成果,在保存文化遗产、宣传传统文化、拓展公共视野、提升体现品位等方面扮演者多重角色。它将加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建设现代文明的热情,成为渭南文化旅游、对外交流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崭新动力。

百花齐放 创新“博物馆+旅游”新模式

如何让这座新建的博物馆不再走入曲高和寡的传统运营模式,渭南市委、市政府对此有明确要求:既要全面展示渭南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承担城市文化“会客厅”的角色,又要承载市民文化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城市展示中心的职能,使文化活灵活现地走进民众,让游客在这里能够轻松享受便捷的“渭南服务”。简言之,就是还文化于民众、还景观于游客,全面盘活博物馆资源,使其成为渭南旅游文化的又一景观和新的市场亮点。

鉴于此,渭南旅游的决策者们集思广益、认真调研,大胆提出“博物馆+旅游”的新概念,从渭南的整体旅游市场考虑,发挥渭南全域博物馆的集群优势,探索全域旅游的新模式,把博物馆做成一个高品位的旅游集散中心,让博物馆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从旅游的角度来讲,博物馆是个非常特殊的旅游资源。”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潘秋玲教授说,渭南博物馆可以把全市的各项旅游资源集中在这里展现,利用自身“窗口”优势,供大家深入了解并融入渭南旅游,实现渭南博物馆的“旅游+”。

做“博物馆+旅游”,渭南有这个底气。据了解,渭南自然人文历史底蕴深厚,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0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3项。渭南现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共25家,种类覆盖文物收藏、历史展示等诸多方面。在渭南各县分布的各类博物馆,会将人们带入一场场丰富多彩的博物馆之旅。

对古代建筑感兴趣的市民游客,参观完渭南博物馆后,可以选择去以元代建筑为主,涵盖宋、元、明、清各代建筑的韩城市博物馆。这里集文庙、东营庙、城隍庙于一体,气势恢宏、建筑精美,是韩城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缩影。

距离渭南不到60公里的蒲城县,有着比北京的九龙壁时间更早的六龙壁。作为渭北地区规模较大、馆藏较多、品位较高的综合性博物馆,蒲城县博物馆有着较大的影响力。每年春秋之际,更有无数猫头鹰栖居文庙古柏,成千上万的火燕绕北塔飞翔追逐,成为游人向往的一大渭北异景奇观。

而位于澄城县古徵街上的澄城县博物馆,则是一座展示澄城历史文化的现代化综合博物馆,馆藏文物有4274件(组)。馆内严阵列队、形态各异的730樽石雕拴马桩群,极富视觉震撼力和冲击力;同时,馆藏丰富的尧头窑陶瓷也会使广大游人不虚此行。

在大荔县,被慈禧太后朱批“天下第一仓”的大荔丰图义仓会引起不少游人的兴趣。这座历史悠久的“粮食博物馆”是古代人民对粮食储存的智慧结晶,是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仍担当着国家储备粮库的储粮重任。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家乡富平,建有国内首家以现代陶艺为主题的国际陶艺博物馆群。该馆拥有19个展馆,已收藏来自56个国家和地区的579位陶艺家的万余件作品,每个参观者都会从中感受到不同区域文化碰撞融合产生的新风格的艺术作品,在此观陶制陶已经成为全行业倡导的体验式旅游的典范。

除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博物馆,渭南还拥有一批国内少见却寓意深刻的博物馆项目。潼关县的酱菜博物馆,展示潼关酱菜300余年发展的历史;杨震祠纪念馆目前是全国规模最大、展示廉政人物最多的廉政博物馆;华山脚下的西岳庙与西岳华山南北呼应,有“五岳第一庙”、“陕西‘小故宫”之称;坐落在高塘塬上的渭华起义纪念馆,是陕西省委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关中以东最大的红色旅游圣地......在渭南,20多家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和纪念馆吸引着越来越多到渭南旅游的人走进其中,触摸历史,聆听渭南故事。

“十三五”时期是渭南旅游事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关键期。渭南市文物旅游局局长霍文军认为,渭南博物馆的建成运营就是对渭南文化旅游事业的一场供给侧改革,依托博物馆场地和文物资源,整合大众的文化诉求和游客服务需求,使其成为城市历史文化展示、文物研究、文化体验、旅游促销、游客服务和民众触摸现代城市风采的大型综合运营体,通过发挥现代技术优势,实现所有功能灵动互补、相映增辉,让静态的文化动起来,让书本上的人物活起来,让渭南的山水走进来,让游客对渭南的印象立起来。

猜你喜欢
渭南博物馆历史
陕西渭南:开展农资打假“百日行动”
博物馆
三国渭南之战
新历史
露天博物馆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新常态下的渭南文物旅游
A Model Analysiswhich Consider Direct cell-to-cell Transmission of H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