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休闲旅游基地空间格局演化分析

2016-05-14 13:45周艳丽董朝阳童亿勤
科技与管理 2016年4期
关键词:空间格局宁波市

周艳丽 董朝阳 童亿勤

摘要:休闲旅游是当前我国旅游业改革发展的热点,正逐渐成为中国旅游消费的主流和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以宁波市特有的休闲旅游基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估计、最邻近点指数、空间缓冲区等方法分析其2010—2015年的空间格局演化状况,结果表明:休闲旅游基地空间分布上向全域分散的空间结构方向演化;空间分布类型由均匀型向随机型转变;空间分布态势对交通条件依赖性增强。在休闲旅游基地空间分布的关联因素方面,休闲旅游基地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相关性逐渐减小;与A级旅游景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趋向于利用自身条件独立发展;与人口规模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逐渐增强。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休闲旅游基地;空间格局;关联因素;宁波市

DOI:10.16315/j.stm.2016.04.008

中图分类号:F 590 文献标志码:A

休闲是一种从容、平静、忘却时光的状态,是心灵感知上的自由,是一种驾驭自我的内在力量。约翰·凯利认为休闲应被理解为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一个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是人的一生中一个持久、重要的发展舞台。休闲是以时间的闲暇而得以存在,具体表现为从事与谋生无关的、培养兴趣、充实身心、完善自我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休假制度的调整,居民的闲暇时间逐渐增加,休闲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活动和休闲活动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外出旅游的目的已经从传统的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旅游活动向以观光旅游为基础的休闲度假旅游转变。游客的旅游活动是在轻松、愉快、舒适的环境中进行的,并借此达到恢复体力、修身养性的目的。休闲旅游地是休闲旅游活动的空间载体,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区域范围。“休闲旅游基地”是宁波市根据旅游业发展现状,提出的休闲旅游地建设项目。2012年宁波市颁布的《宁波市休闲旅游基地评定规则》是国内第一部以“休闲旅游基地”为专题的地方标准。《规则》对休闲旅游基地的内涵和评定标准作出了规定,指出休闲旅游基地是以某一具备特色资源的区块为依托,配套齐全、环境美好、服务到位、管理健全,具有一定规模及市场影响力的、代表休闲旅游未来发展方向的各类小型休闲旅游目的地。另外《规则》从旅游资源与环境、旅游公共设施等6个方面进行规范,制定评分细节,旅游地在达到规定标准分数并且年接待游客数量规模下限为50万人次的可被评为“休闲旅游基地”。休闲旅游是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各省自治区尤其东部发达地区重视休闲旅游地的建设和完善工作。休闲旅游地的建设不仅能满足大众休闲旅游需求和促进休闲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我国旅游供给侧结构的改革,丰富旅游经济结构的内涵。

在休闲旅游领域,国外学者研究较早,早期主要研究内容有休闲旅游营销、休闲旅游地理知识、休闲旅游服务满意度、从实践和概念上理解休闲和旅游的联系、时空角度分析休闲旅游空间和休闲旅游时代、户外休闲运动的趋势、由出行方式研究休闲旅游对航空运输的影响等。随后,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广泛,包括休闲旅游的安全管理、休闲旅游的行为动机、休闲旅游活动与大学生自信水平的关系等方面,并产生了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国内学者则主要是对休闲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旅游城市到休闲城市转变、休闲旅游资源的内涵、分类和评价等方面的研究。综合上述,休闲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休闲旅游动机、休闲旅游产业发展、休闲旅游资源开发、休闲旅游者等方面,而以休闲旅游目的地为主题的空间格局方面研究,还相对较少。鉴于此,本研究运用空间分析方法,以宁波市特有的休闲旅游基地为研究对象,揭示其空间格局演化状况,并对它的关联因素进行分析。既可以拓展休闲旅游的研究内容,为宁波市休闲旅游基地的布局和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同时对其他地区的休闲旅游地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促进休闲旅游的快速发展。

1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宁波市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东北部,北濒杭州湾,西靠绍兴市,南接三门湾、台州市,东与舟山群岛隔海相望。地理坐标为28°51′~30°33′N,120°55′~122°16′E。宁波市地质基础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貌类型的地域组合特点为:西部低山丘陵、东部丘陵港湾、中部平原。宁波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宁波土地面积为9817km2。截止2015年,该市户籍人口为586.6万人,其中市区232.1万人。宁波在行政上归属于浙江省,下辖11个县(市、区):海曙、江北、江东、镇海、北仑、鄞州6区,慈溪、余姚、奉化3个县级市和象山、宁海2个县。

宁波市作为海港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首批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奉化溪口一雪窦山、河姆渡、东钱湖等知名旅游景区。2009年宁波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发展休闲旅游,进行休闲旅游基地建设,制定了《宁波市专项休闲旅游基地评定标准(试行)》,并正式申报为宁波市地方标准。2010年颁布第一批休闲旅游基地16家,截止2015年12月,共颁布各类休闲旅游基地94家。并于2016年1月顺利通过首批“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城市”的专家评定,为打造中国一流休闲旅游目的地迈出重要一步。

1.2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研究根据宁波市旅游局政务网(http:∥www.nbtravel.gov.cn/Default.aspx)和宁波市政府网官方网站(http:∥gtog.ningbo.gov.cn/)公布的信息,选取2010年和2015年2个年份的休闲旅游基地具体资料,截止到2015年12月有休闲旅游基地94家。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数量等数据来自各县(市、区)《2011、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A级旅游景区名单以2015年底浙江省旅游网(http:∥www.tourzj.gov.cn/)公布的宁波市A级旅游景区统计资料为准;火车站、高速收费站信息从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http:∥www.12306.cn/mom-hweb/)和百度地图(http:∥map.baidu.com/)获取。通过百度地图API工具查找获取宁波市休闲旅游基地、火车站、高速收费站的经纬度坐标,建立数据库。运用ArcGIS 10.0对宁波市行政区划图、交通图(含有铁路、高速、国道、省道)进行矢量化(Xian 80地理坐标系),如图1所示。本研究以ArcGIS10.0和SPSS20.0作为数据分析平台。

1.3研究方法

1.3.1核密度估计

核密度估计认为地理事件可以发生在空间的任何位置上,且不同位置上发生的概率不一样,点密集的区域,事件发生的概率高;点稀疏的区域事件发生的概率低,因此可使用事件的空间密度分析和表示空间点模式。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核密度估计测度宁波市休闲旅游基地空间结构特征,计算公式如下:

1.3.2最邻近点指数

加拿大著名旅游学者Stephen曾指出:“一个能更加准确、客观地确定布点格局属性的方法就是最近邻点分析法”。在区域尺度上,通常把旅游景区近似成点状目标,测度点状目标的空间分布格局。要求测出地理空间中每个点状目标与其最邻近点状目标之间的欧式距离,取其平均值,即表示地理空间中点状目标的实际最邻近距离。当区域中的点为随机分布时,定义最邻近距离为理论最邻近距离,测算的表达公式为

1.3.3缓冲区分析

缓冲区分析(Buffer)是指以点、线、面实体为基础,建立与其周围一定宽度范围内的缓冲区缓冲区多边形图层,是用来解决l临近度问题的空间分析工具。利用ArcGIS10.0软件中的Buffer工具以高速收费站和火车站为点状目标划出6 km缓冲区,以省道和国道为线状目标划出3 km缓冲区,叠加宁波市休闲旅游基地分布图,分析交通条件对休闲旅游基地的辐射影响,判断休闲旅游基地的路径依赖。对于一个给定的地理空间目标A,它的缓冲区定义为其中:d一般是指欧氏距离,r为领域半径或缓冲区建立的条件。

2宁波休闲旅游基地空间演化特征

2.1空间结构演化特征

在核密度分析中,搜索半径是一个重要参数,本文经过反复测试,认为选取搜索半径8km,能够使宁波市休闲旅游基地核密度分布图达到较好效果,如图2所示。由图2中2个年份的休闲旅游基地空间核密度结构的对比可以发现,2010—2015年,宁波市休闲旅游基地整体呈现出在向东北部地区集聚的同时有向全域分散布局的演化趋势。2010年休闲旅游基地核密度核心分级和数量较少,空间结构较为简单。核密度高值区呈现3个核心:其一在海曙、江东与鄞州3区相邻近区域,其二在江北、慈溪与镇海3市(区)交界,其三则在象山县中东部;前两者核心区范围大、后者范围较小。核密度低值中心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地区,并且彼此孤立。2015年休闲旅游基地核密度核心分级和数量明显增多,高值区演化为单一核心,区域扩展为海曙、江东、鄞州、江北4区相邻近地域,基本为宁波城市的核心区域。虽然该核心集聚性加强,但核密度次级中心数量增多,几乎覆盖全区域,且各低级核密度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空间连续。从2010—2015年,经过6年的不断建设,宁波市在创建休闲旅游基地的道路上取得较大进步。市辖区的休闲旅游基地数量增加最多,核密度最明显,在总数中占有较大比例;同时市辖区以外区域,休闲旅游基地数量也有了明显增加,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分散多核的空间结构。整体而言,宁波市休闲旅游基地呈现为由简单结构向复杂结构、由多高级核心向单一高级核心、由集中向全域分散的空间结构方向演化。

2.2空间布局类型演化特征

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分析法,分析宁波市休闲旅游基地2010和2015年的空间布局类型,揭示其演化趋势。以2010年和2015年休闲旅游基地数量和区域面积值为基础数据,根据公式(2),计算理论最邻近距离re。利用ArcGIS10.0测算出各个休闲旅游基地与其最邻近基地之间的实际最邻近距离的平均值ri,再由公式(4)分别计算2010年和2015年宁波市和各区域的最邻近点指数。从2010—2015年,宁波市最邻近点指数值从1.270减小到1.062,已接近于1,表明宁波市休闲旅游基地的空间结构上趋向于随机分布类型,未表现在单一区域集聚的现象,也未出现均衡布局。可见,宁波市休闲旅游基地还处在不断建设中,并未达到成熟的阶段,如表1所示。

无论是哪一年份,各地最邻近点指数值均有所不同,表明休闲旅游基地的空间结构类型差异明显。就2010年而言,市辖区、慈溪市最邻近点指数值小于1,空间分布类型分别是强集聚和弱集聚类型;余姚和奉化各自仅有一家休闲旅游基地,空间结构类型无从判断;宁海、象山两地的最邻近点指数均大于1,表明宁海、象山的休闲旅游基地在空间分布上趋向于均匀分布,尤其是象山最邻近点指数值远大于1,达到3.750,其空间结构类型为强均匀分布。到2015年,最邻近点指数值发生相应变化,其中以余姚、奉化2市的变化最为突出,休闲旅游基地空间结构类型分别属于均匀型和弱集聚型;市辖区和慈溪市最邻近点指数值仍小于1,但数值都有所变大,表明其集聚程度有所减弱;宁海、象山两地的最邻近点指数值仍大于1,但数值都有所减小,分别属于均匀型和弱集聚型。由以上分析可知,从2010—2015年宁波市休闲旅游基地空间结构,总体上由均匀型向随机型转变,具体到各区域分别呈现弱集聚、强集聚和均匀等不同结构类型。

2.3空间路径依赖演化特征

交通运输业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条件。交通条件的便捷与否,通达性的好坏决定了旅游时间效益的高低,进而影响到旅游者的决策行为。铁路、国道、省道、高速路是连接游客出行地与休闲旅游基地的重要方式。以2010年和2015年宁波市高速收费站与火车站为中心,以半径6 km建立站点的缓冲区,得到基于站点分布的休闲旅游基地分布图,如图3(a)和(c)所示;以国道和省道线状要素为中心作半径为3km的缓冲区,得到基于线状要素分布的休闲旅游基地分布图,如图3(b)和(d)所示。

2010年休闲旅游基地共有16家,其中有8家在以高速收费站和火车站为中心的6 km缓冲区范围内,占总数的50%,有12家均分布在以省道和国道线状要素为中心的3 km缓冲区范围内,综合统计两个缓冲区,有87.5%的休闲旅游基地位于交通缓冲区范围内。2015年共94家休闲旅游基地,其中有44家位于站点缓冲区范围内,占总数的46.81%。西部余姚四明山区、南部宁海三门湾、象山石浦渔港等地暂无高速路通过,象山和慈溪两地铁路也尚未修通。但在以省道和国道为路径的缓冲区图中,发现上述地区都在缓冲区范围内。基于省道和国道的缓冲区内有休闲旅游基地有40家,占总数的42.55%。综合统计两个缓冲区,约70%的休闲旅游基地位于交通缓冲区域内。处于缓冲区范围外的有29家,多地处低山丘陵地带,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从2011—2015年,新增78家休闲旅游基地,其中51家位于交通路径缓冲区范围内,占新增数量65.38%。依托交通条件的休闲旅游基地大大增加,说明基地建设对交通条件有着显著的依赖性。

3宁波市休闲旅游基地空间格局关联因素

3.1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对旅游景区的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产生一定影响。这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区的空间分布。通过2010和2015年宁波市各县(市、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人均可支配收入,借助SPSS20.0相关性分析探索与休闲旅游基地数的相关性,如表2所示。各县(市、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当地基地数量呈负相关关系。按常理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在休闲旅游基地建设上具有更多的资金支持,基地建设的数量也较多。但具体到宁波各地,情况却有悖于常理:人均可支配收入高的地区,基地数量反而较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的地区,则相反。201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前三位的是市辖区中心的海曙、江东、江北,这3个区域基地数量共16家,种类主要是一些具有城市文化特色的休闲旅游地。这说明宁波老市区休闲旅游基地建设有强劲的经济优势,但目前无论在基地数量,还是种类的丰富性上,尚不能满足市区居民逐渐增加的休闲旅游需求。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后三位的是余姚、象山和奉化。这3个区域旅游资源丰富,基地数量有28家,种类主要有徒步、露营和古镇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旅游地。由于资源禀赋优越和政府的推动使这些区域基地建设得到加强,但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最终可能会对休闲旅游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表2还表明从2010—2015年,负相关系数有减小趋势。这说明随着对西部和南部地区休闲旅游基地建设的不断深入,其对可支配收入的依赖有所降低。

3.2 A级旅游景区

休闲旅游基地建设是基于一定的旅游资源之上,其核心是吸引力要素。有些A级景区本身就是人们旅游休闲的去处,其周围也不乏发展休闲旅游基地的特色资源。通过浙江旅游网获取A级景区信息,宁波共有38家2A级以上景区。2010年评定的16家休闲旅游基地中有6家本身就是A级景区,依托A级景区发展的有3家,如表3所示。与A级旅游景区无关而独立发展的有7家,占总数的43.75%。2015年,94家休闲旅游基地中有12家是A级景区,依托A级景区创新发展自驾、露营等的有17家。另外65家则为独立发展,占总数的69.13%。这表明休闲旅游基地建设与A级景区既有一定联系,又相互区别,趋向于自身独立发展。A级景区以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开发各类休闲旅游基地,增加其旅游项目内容,提升了旅游品质,为旅游者提供多种选择,丰富其旅游内涵。同样,休闲旅游基地依托A级景区开发新内容,既有利于景区的综合开发、资源共享,又可以分散客流,利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基于一定自然风貌、历史文化和城市文化而独立发展形成的休闲旅游基地仍是今后宁波市各地休闲旅游基地建设发展的方向。休闲旅游基地建设也是由普通景区转向A级景区的一条有效途径。如鄞州区横溪镇在横溪古道等几家休闲旅游基地和酒埕岩景区的基础上,经区域整合,发展特色旅游,于2015年成功申报为3A级旅游景区,表明已发展的休闲旅游基地具有提升为A级景区的潜力。

3.3人口规模

人口规模对休闲旅游有一定的影响,居民休闲旅游的市场具有距离衰减性。人口总数大的地区,往往具有较充足的客源,应该建立与本地游客需求密切的休闲旅游地。借助SPSS20.0相关性分析模块分析人口规模与休闲旅游基地数量之间的相关性,如表4所示。在0.01水平显著性时,2010年和2015年人口总量与基地数量的Pearson系数分别是0.631和0.800,这反映了休闲旅游基地数与人口总数呈正相关,且相关系数增大。可见,从2010—2015年,休闲旅游基地数量与区域人口总量的正相关性逐渐增强。人口多的地区,休闲旅游基地数量多,人口少的地区,休闲旅游基地数量少。人口总量的多少与区域面积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来说,面积大的地区,人口总量较大,区域范围广,相应的资源禀赋也较为丰富,具有更多可用于开发为休闲旅游基地的资源潜力,不仅能够满足当地旅游者旅游需求,还能吸引更多外来游客;面积小的地区,人口总量少,区域范围小,可用于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较少,进而影响到当地的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更多的旅游者可能选择本区域之外的休闲旅游地以满足其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本研究在对宁波市休闲旅游基地的数理统计基础上,运用核密度估计、最邻近点指数和空间缓冲区等空间分析方法深入探究了宁波市休闲旅游基地空间演化特征以及空间格局关联因素。研究结果如下。

休闲旅游基地整体上呈现出在东北部地区集聚,同时向全域分散布局的趋势。从2010—2015年,核密度分级和数量增多,高值区演化为单一核心,区域范围扩大,核心集聚性加强,核密度低值中心数量增多,几乎覆盖全区域,低级核密度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空间连续性。总体表现为由简单结构向复杂结构、由多高级核心向单一高级核心、由集中向全域分散的空间结构方向演化。

从2010--2015年,宁波全市总体空间结构类型表现为由均匀型向随机型转变。但各县(市、区)空间结构类型各不相同,差异明显。2015年,市辖区、余姚和象山3地的最邻近指数大于0.5小于1,空间结构呈现弱集聚分布类型;慈溪最邻近指数小于0.5,空间结构呈现强集聚分布类型;奉化和宁海最邻近指数值大于1,空间结构呈现均匀分布类型。

休闲旅游基地分布与交通路径密切相关。从2010到2015年,宁波全市新增78家休闲旅游基地,其中有51家位于交通路径缓冲区范围内,占新增数量65.38%,基于交通条件的休闲旅游基地数量大大增加,说明休闲旅游基地建设对交通条件有着显著的依赖性。

休闲旅游基地空间分布格局与经济发展水平、A级旅游景区和人口规模有一定联系。具体而言:休闲旅游基地数量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呈负相关,随着经济发展,相关性逐渐降低;休闲旅游基地建设与A级景区是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的关系,依托A级景区发展休闲旅游,丰富了旅游内涵,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但依赖自身条件独自发展形成休闲旅游基地的方式仍是今后休闲旅游基地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趋势,这样既可以发掘旅游资源优势,又能保护生态环境和当地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多重效益;休闲旅游基地数量与人口规模呈正相关性,随着时间推移,相关性将逐渐增强。

4.2建议

针对2010—2015年宁波市休闲旅游基地空间格局状况以及关联因素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1)优化休闲旅游基地空间布局。休闲旅游基地在地理空间上的合理规划布局,可为各个地区居民就近开展休闲旅游活动提供便利。2010—2015年宁波市东北部即市辖区范围内休闲旅游基地呈现高度集中分布,吸引了大量的人群到市辖区,给该地区人口、交通、环境等方面带来较大的压力,同时集中分布时难免会出现同类型基地邻近布局,竞争加剧,具有鲜明代表性、级别高的基地利用率高、压力大,而其他同类型基地利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2010—2015年宁波市全域范围内也出现分散布局,许多空白区域得到填补,但布局还很不完善,需要进一步规划建设。休闲旅游基地在空间布局上需要形成以都市区、优质旅游资源集中地为中心、各县(市、区)以及优质资源地为次中心的多层次、均衡、分散格局,注重同一地区各类型基地的组合,避免多个同类型基地集中布局。

(2)完善交通网。休闲旅游基地交通路网包括到达各基地以及基地内部的各种交通方式。目前,宁波市初步形成了以国道、省道、高速公路、铁路等比较健全的交通网路,从宁波市辖区到周边5个市(县)较为便捷。对市辖区而言,应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网络,形成公交线路、地铁线路、自行车租赁点完善的网络体系。2010—2015年新增基地虽然有65.38%在交通缓冲区范围内,宁波各县(市、区)之间的交通路网仍有一定空间,慈溪、象山目前缺少铁路交通,尤其要加强西部和南部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在国道、省道、高速公路、铁路缓冲区以外,仍有34.62%的基地,这需要完善县道、乡道等低级别交通方式网络,弥补高级别交通方式的不足。除此之外,要加强基地内部道路配套设施建设。

(3)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宁波作为“江南水乡中的海港城市、海港城市中的江南水乡”,在旅游资源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依据都市核心、三江文化长廊、西部山水文化、东部沿海度假、余慈人文旅游、四名山人文山水、南部温泉山水等区域特点,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休闲旅游基地。2010—2015年独立发展的休闲旅游基地比重上升,受A级景区制约因素逐渐变小,建设基地自由度增大,这就需要在建设中能够开发潜在的旅游资源,可以加强对未成熟旅游地的开发建设,注重对地区历史、文化、自然等资源深度的挖掘。

猜你喜欢
空间格局宁波市
数读2022年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
一图看懂2020年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
一图看懂2019年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进展与展望
云南省烤烟产量空间格局及其原因分析
长江经济带城市物流发展的空间模式研究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宁波市中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