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临江市河南屯遗址调查和试掘简报

2016-05-16 11:23徐坤,聂勇,王新胜
北方文物 2016年1期
关键词:夹砂遗物台地



吉林省临江市河南屯遗址调查和试掘简报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关键词〕河南屯遗址临江市渤海时期陶器

〔内容提要〕遗址位于临江市四道沟镇河南屯村,1984年5月经由浑江市文物普查队调查发现。根据地表遗迹和采集遗物判定该遗址为一处城寨,结合历史记载和地理环境,推测可能为渤海时期西京鸭绿府所辖神化、剑门二县治之一,并将调查结果收入《浑江市文物志》。2005年,由于对沿江公路的改、扩建涉及到该遗址,因此由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白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临江市文物管理所的业务人员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和试掘。根据发现遗物的特征,初步确认河南屯遗址是一处渤海时期的遗址。

临江市位于中国吉林省东南部白山市境内,长白山腹地,鸭绿江畔,境内多为山地、河谷。2005年6月为扩建临江市至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的江边公路,对该段鸭绿江沿岸的遗址进行了调查,确认公路需穿越河南屯遗址①,遂由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白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临江市文物管理所的业务人员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工作。

一、地理位置及遗址概况

河南屯遗址位于临江市区东南四道沟镇以南3千米的坡口村河南屯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27°02′59.64″,北纬41°43′40.10″(屯中心十字街处),海拔366米(图一)。北距五道沟河约500米,西距鸭绿江干流100米。遗址保护范围较大,环境相对独立,东、南两侧为山地,西、北两侧为河流。遗址地势较平缓,大体可分为山麓低缓慢岗、河流冲积台地、河漫滩三种地形。地表现为耕地,种植玉米、水稻、蔬菜等农作物。河南屯村处于冲积台地的东北部。

图一 河南屯遗址位置示意图

二、主要收获

根据遗址分布范围的地形地貌特征,将遗址自西向东分为三个区域。西侧区域为鸭绿江的江滩(A区)、中部区域为现在村庄所处的一级台地(B区),东侧区域为二级台地和山麓慢岗(C区)。对三个区域分别开展了地面踏查,并对B区沿江公路拟建工程涉及的区域进行了小范围试掘(图二)。

(一)A区

临近鸭绿江边的河漫滩地带由于江水的常年冲刷,地表均为砾石和粗沙,未发现人工遗迹、遗物。

图二 河南屯遗址调查、试掘位置示意图

(二)B区

1.现存地面概况

中部的一级台地大部分叠压在现代村庄之下,仅村北侧至五道沟河沿岸和村西侧到江滩之间这两处尚存,现为耕地。村北侧靠近五道沟河与鸭绿江的交汇处,在1984年开展的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中曾发现有夯筑墙体残段,在此次调查中地表已无痕迹可寻。村西侧台地地表极为平整,均为黄色细沙土堆积。西侧边缘可见江水冲刷形成的2米高的断崖,未见文化层堆积现象。

2.地层堆积情况

由于沿江公路拟建线路从遗址的B区穿过,因此对该区域进行了小范围试掘。发掘以探沟的形式为主,自北向南布15米×5米探沟两条(编号为T1、T2),10米×8米探沟一条(编号为T3),实际发掘面积230平方米。发掘未发现任何与遗址所处时代相关的遗迹现象,仅对该区域遗址的地层堆积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现以T1北壁为例对发掘区地层堆积状况作一简要说明。

T1内地层可分为三层。

第①层:厚11~22厘米,灰褐色土,含沙,较为疏松,包含大量植物根系和塑料布等现代遗物,为现代耕土层。

第②层:厚22~35厘米,黄褐色沙土,较为纯净,均匀,疏松,未发现包含物,应为淤积土层。

第③层:厚27~40厘米,灰色土,含沙,包含少量红烧土颗粒、黑色灰烬等,出土少量青花瓷残片和植物根系。

第④层:厚66~89厘米,可划分出多个亚层,主要为浅黄色细沙土,夹杂少量灰褐色粉沙土,发现有多层明显的垄沟和垄台等耕作痕迹,证实江边台地长期作为耕地使用,并多次受到江水浸漫和淤积。出土少量陶片。陶片有灰褐色泛白的泥质陶和少量夹砂陶,较为散碎。该层下为纯净的浅黄色沙土层和颗粒较大的沙砾层,厚度较大,未发现人为活动迹象,应为生土层(图三)。

3.采集遗物

通过踏查,在台地中部靠近民居的区域采集到少量瓦件和陶器残块,瓦件包括板瓦、筒瓦瓦唇及莲花纹瓦当残块等(器物编号为05LH采,以下省略05LH)。

板瓦4件。凸面为素面,凹面均印有布纹,可分为两型。

A型2件。采∶8,檐头板瓦,厚2厘米,灰褐色夹砂陶,瓦头处布纹被抹平。凸面为素面,接近瓦头处压抹出一道较宽的凹痕。瓦头由两道凹弦纹分成三部分,靠近两侧瓦面的部分用硬物压成间隔较宽的锯齿状;中间部分用带四角的尖状物戳印出有四个凹坑的“十字花”状纹饰(图四,1)。

B型2件。采∶9,异形板瓦,厚约2厘米,泥质灰陶。残存部分呈四边形,一侧边与瓦头形成锐角,该侧边保留明显的切割痕迹,应是在瓦件未烧制前,以利器自凹面向凸面切割,仅切至瓦件厚度的2/3,然后掰开。

图三 T1北壁地层剖面图

图四 采集遗物

筒瓦仅发现一件瓦唇残块。采∶7,泥质灰陶,凹面可见印痕较深的布纹,瓦唇为曲节形。

瓦当仅发现1件残块。采∶6,直径12.8厘米,主题纹饰为莲纹花蕊,中心为圆形乳突(图四,2)。

石范2件。滑石质铜钺形斧筑范,应属于同一串范中的两件,互不相连,且均为双面,斧形制不一。除主体为斧范外,两侧均有小叉形器物筑范,范底面有合范线。为村民修建菜窖时发现,现被白山市文管办征集。

(三)C区

1.现存地面概况

东侧台地和坡地的分布范围较广,包含紧邻现代居址的二级台地和山麓慢岗。经踏查,遗物分布的集中区位于村落东侧紧邻现代民居的耕地中,分布范围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50米。在表土层下发现有房址迹象,墙基以石块垒砌,埋藏较浅。最东侧的山麓慢岗区域,通过现代取土形成的断崖剖面观察,未发现文化堆积迹象,地表亦未采集到人工遗物。

2.采集遗物

采集物均为陶片,多表面磨光的泥质陶,只发现少量夹砂陶。泥质陶胎质较硬,火候较高,夹砂陶火候不均匀。以素面为主,泥质陶中见有弦纹、网格状暗纹等纹饰。

陶罐口沿10件,依制法可分为两型。

A型手制,仅1件。采∶1,口径19.5、残高5.8厘米。黄褐色夹砂陶,仰折沿,尖唇,斜颈,腹部弧度较小(图四,3)。

B型轮制,泥质,折沿。可分为两个亚型。

Ba型2件,平折沿。采∶13,口径31、残高6厘米,泥质黑皮陶,方唇,直颈(图四,4)。采∶17,口径26、残高4.5厘米,夹细砂黑皮陶,圆唇。

Bb型7件,仰折沿。采∶20,口径23、残高9.5厘米。浅灰色泥质陶,方唇,束颈,腹微鼓(图四,5)。采∶22,口径33、残高7.8厘米。灰褐色夹细砂陶,圆唇,颈下部饰有两周凹弦纹(图四,6)。采∶21,口径26、残高5.5厘米。浅灰色泥质陶,轮制,口微侈,方唇,束颈,表面磨光。

器底4件。可分为两型。

A型手制,台式底。采∶2,底径8.8、残高5.8厘米。红褐色夹砂陶,内壁为浅窝状(图四,7)。采∶3,底径8、残高2.8厘米。黄褐色夹砂陶,内壁为浅窝状(图四,8)。

B型轮制,外表磨光,平底。采∶24,底径22、残高12厘米。灰色泥质陶,内壁有以钝器压划的网格纹(图四,9)。

三、结语

通过对河南屯遗址的地表调查和试掘,初步认定遗址的中心区域应叠压在现代村落居址之下,只有少部分处于村东侧紧邻的耕地中,分布较为集中。江边台地由于长期受到江水的侵蚀,原有的文化层堆积已损失殆尽。调查中发现的檐头板瓦、曲节形筒瓦瓦唇与和龙西古城城址②一号宫殿址东侧廊庑出土的檐头板瓦、二号宫殿址东侧配殿出土的曲节形筒瓦的形制基本一致;采集的轮制陶器应为该遗址的实用器物,相同或相近器形也见于永吉杨屯遗址③、永吉查里巴墓地④等渤海时期的遗址。因此从采集遗物的特征判断河南屯遗址应是一处渤海时期的遗址。石范及夹砂黄褐色手制陶器底与临近的坡口遗址⑤出土物特征一致,年代也应为青铜时代。两处遗址相距仅1千米,且自然及人为搬运的条件均具备,因此不排除后期搬运至此的可能。

根据地表采集的板瓦及瓦当推断,河南屯遗址在渤海时期应存在较高等级的建筑遗迹。该遗址应与抚松新安遗址⑥类似,均作为水陆交通的重要节点。但由于早年普查中确认的城墙迹象在这次复查中未发现,因此该遗址是否是一座渤海时期的城址尚需进一步工作才能确认。

执笔:徐坤聂勇王新胜

绘图:王新胜

注释:

①⑤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浑江市文物志》,长春,1987年。

②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文化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博物馆、和龙市博物馆:《西古城——2000~2005年度渤海国中京显德府故址田野考古报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

③ 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吉林市博物馆等:《吉林永吉杨屯遗址第三次发掘》,《考古学集刊》(7)。

④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永吉查里巴靺鞨墓地》,《文物》1995年第9期。

⑥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抚松新安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13年第3期。

〔责任编辑、校对田索菲〕

〔中图分类号〕K87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83(2016)01-0008-04

作者简介〕〔主要徐坤,男,1983年生,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专业毕业,现为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邮编130033。

猜你喜欢
夹砂遗物台地
疑似地球史前遗物
疑似地球史前遗物
玻璃钢夹砂管在供水工程运行中的问题分析
蓝色的热带浅海
铸件夹砂缺陷原因分析及对策
台地茶,沉默的大多数
台地茶新认识
消失模常见夹砂夹渣缺陷的解决
探寻东巴源
云南昌宁大甸山墓地出土哀牢国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