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2016-05-19 09:44曾雪锋钟华骅
开心素质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甲乙李四读题

曾雪锋 钟华骅

特级教师吴正宪的“相遇问题”一课,教学设计新颖有趣,善用“体验”式教学,激活学生思维,推进教学深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得知识。

片段一 在表演中认知概念

出示词语 “相对、同时、相遇、相距”,学生先读一读。

师:你能用你的动作、声音,把这4个词的意思表现出来吗?

师:同学们可以下位置,也可以找你喜欢的伙伴来一起表演这4个词。(全班同学站起来表演)

师:请一组同学,把你们刚才表现的过程告诉我们好吗?(请两位学生上台表演。)

生:我们先表演“相遇”。( 两位学生表演“相遇”)

师:哦,这样就相遇了。

生:“同时”就是两个人一起向前走。(学生表演“同时”向前走)

(接着,老师让两位学生表演相对“同时”走)

师:我请问,如果是这样走,还叫“同时”吗?

生:也同时。

师:请你俩再表演“同时相对” ( 两位学生表演“同时相对”)

师:那“相距”呢?( 两位学生马上拉开距离)

师:你俩一人代表张三,一人代表李四,我边说你们表演。张三和李四8:00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走来,8:05分钟时,两人相遇了,请问张三走了多少分钟?( 两位学生表演)

生:5分钟。

师:那李四走了多少分钟?

生:5分钟。

师:他们一共走了多少分钟?

生:10分钟。(学生哄堂大笑)

师:他们8时走的,8:05分钟两人相遇的,几分钟?

生:5分钟。

师:为什么不是10分钟了?

生:因为他们是一同走的,一同相遇的。

生:不是10分钟,而是5分钟。

师:同学们对这些基本概念这么清楚,这节课我相信你们一定自己拿下来!想挑战下自己吗?

生:想!

赏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数学活动和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

教学中,吴老师在概念的形成和构建上舍得花时间,善用“体验”,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体验中,学生深化了对相遇问题基本概念的理解,从而为解决例题铺平了道路。

片段二 在表演中感悟问题

出示题目:小强每分钟走100米和小丽每分钟走50米,他们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出发4分钟后相遇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读题)

师:第二遍读题,不急,你们一个当小强,一个当小丽,两个人一小组,你们的课桌就当路程。一边读题,一边表演,好吗?

师:开始!(同桌间分角色表演)

师:你们在哪相遇的?

生:正好在路中间。(吴老师用多媒体演示两人相遇)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小强每分钟走100米,而小丽每分钟走50米,说明小强的速度比小丽快一倍。两人同时继续走,小强比小丽走的路多一些。

师:你认为相遇时一定离什么地方比较近?

生:应该离乙地近一些。(吴老师又用多媒体演示两人相遇)

师:所以给出的条件和问题,我们一定要认真审题。

师:现在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我提出两种解决方案:第一,吴老师把这题的算式写在黑板上讲给同学们听;第二,老师让你们自己试一试,自己解决问题。你们选择第几种?

生:选第二种。

赏析:“学生具有与生俱来的探究能力,他们渴望在活动中获得乐趣,取得成功。”

在这一环节中,吴老师巧妙地借助“体验”,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直观化,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自发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

(作者单位:江西省龙南县龙南镇第三小学 江西省龙南县新都学校)

猜你喜欢
甲乙李四读题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的读题能力和读题习惯
小学低段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
你追我赶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读题能力和读题习惯
减肥
紧箍咒,我爱你
此地无银三百两
十日烦
邻居
有趣的“换钱”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