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

2016-05-19 09:44田绍军
开心素质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好书新课标理念

田绍军

一、培养兴趣,增强写作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多来自兴趣,从心理学上说,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作是内心的满足,是自己内心的需求,不会当作负担,与心理感受紧密联系。兴趣有无决定学生是否喜欢作文,是否能写好作文,新课标就这一点作了强调:培养学生写作兴趣,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乐于与他人分享。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教学要“一使需之切,一使乐其业”。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要转变观念,作文教学要由注重写作技能技巧指导变为学生个体情感表达需求的引导,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表述自己的见闻感悟。

二、推荐好书,让学生在自然阅读中陶冶情操

作文可反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如知识面、见解、想象能力、表述逻辑性、思想情感等,而这些素养需要通过大量阅读来获得,特别是阅读历史长期沉淀下来的名著,更能触发灵魂理智思考和语意严谨表达。因此,语文教师应重视并提供条件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特别是有关人文、历史方面的书,正如古人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不能目光短浅,只引导学生读“作文书”,那样看似学生进步快,依样画葫芦,其实那反而会使学生钻进死胡同,不利学生作文真正进步。

三、培养自信,鼓励更多的进行自主写作

作文教学现状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学生觉得没什么可写,缺乏作文自信,而教师在应试观念下,一味注重写作知识技能要求,重视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形式,很少鼓励学生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情进行加工创造,应重视对学生观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倡用自己的话表达。平时教师不太注重作文教学,即使是作文课也仅简单地提供一些范文,临考前再抓几道作文题型,甚至让学生背,考试效果还是有的,但这是泯灭学生个性的文章,它违背了作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自我、创造和评价等能力的要求。长此下去,学生就形成大量抄袭现象,懒得思考、引入空话、假话,千篇一律、千文一面,失去了自我,人、文两张皮,事与愿违。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尽量少写命题作文,更多采用半命题和开放自拟题目,这样学生就会有更多真实感悟、体验、无拘束的想象,能很自信地、欲望强烈地表达出来,作文也就显得有血有肉。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修改、评价自己的和他人的作文,往往修改、评价过程中会有更好的词句、更深刻感想跳出来,无形中增加了成就感,还可以培养责任心,更能培养写作自信。

四、刻意磨炼,养成坚定意志以促成良好写作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积累、生活观察、练笔的次数、文章的质量及其修改,都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要达到这些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实践,引导他们多观察、多阅读、多思考。对写作知识,如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要精细化处理。现在的中学生都不愿意写作文,甚至是对写作文感到恐惧,平时和考试的作文都是一次性匆匆成文,不打草稿、不加修改,不愿花精力、时间去斟酌,但教师在应试的指挥棒下还是应重视学生坚强意志的培养,改掉这一缺乏“斗志”的写作陋习,要引导学生花时间和精力有意识有计划地用心琢磨,逐渐形成坚定的意志品质,舍得为作文付出劳动汗水,要有古人“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决心,力求作文写得更好。

五、真诚欣赏,达到愉悦分享与沟通促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与艺术在于,要使每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其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愉悦和乐趣”。作文教学也不例外,教师要有意培养学生会欣赏,乐于沟通,学生通过对各自的所见所闻所思以作文来展示,教师可通过参与其中,更好达到与学生的交流情感体验,扩展认知思维,加深相互理解,构建和谐氛围,从中分享快乐,增强作文自信。真正践行“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理念。

诚如“人生好文章,美文乃人生”。因此,作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师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学生既能“学会作文”,又能“学会做人”,才是真正把素质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江西省瑞昌市横立山学校)

猜你喜欢
好书新课标理念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推荐一本好书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好书推荐
用心处事
主编推荐:六月好书排排站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
现代陶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