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埋线治疗颈椎病颈痛临床观察

2016-05-22 09:50王虹孙文善王余民姜国芳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12期
关键词:颈椎病微创穴位

王虹,孙文善,王余民,姜国芳



微创埋线治疗颈椎病颈痛临床观察

王虹,孙文善,王余民,姜国芳

(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上海 200240)

目的 观察微创埋线PGLA对颈椎病疼痛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105例以颈痛为主诉的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5例。埋线组采用PGLA埋线疗法,对照组采用埋线针针刺法(不埋线),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结果 埋线组、针刺组与对照组在症状体征改善方面有显著差异(<0.05);在VAS及PPI评分上,治疗后埋线组及针刺组与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埋线组、针刺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7.1%,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7.1%,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4.3%,埋线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针刺组、对照组(<0.05)。结论 颈椎病疼痛的治疗作用来自于埋线材料PGLA对穴位的刺激而非单纯的埋线针损伤刺激,PGLA埋线治疗颈椎病疼痛效果显著。

穴位疗法;埋线;颈椎病;颈痛;McGill疼痛量表

颈椎病伴随的颈部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近年来应用埋线技术治疗颈椎病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临床肯定了埋线疗法治疗颈椎病的疗效[1-4]。一般认为,埋线治疗利用埋线材料对穴位局部形成长效刺激,产生类似“留针”的针灸治疗效应,但是目前尚未有研究证实埋线治疗作用来自于埋线材料的刺激。笔者采用新型生物高分子材料聚乙交酯-丙交酯(PGLA)进行埋线治疗,并与常规针刺疗法以及单纯埋线针针刺进行有效性的随机对照研究,旨在观察埋线材料在颈椎病疼痛中产生的长效治疗作用,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用本院以颈痛为主诉的颈椎病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埋线组、对照组(不埋线)和针刺组。埋线组35例,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20~65岁,平均52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5年,平均5.8年。针刺组35例,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24~65岁,平均54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4年,平均5.4年。埋线组35例,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26~65岁,平均55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7年,平均7.4年。3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2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相关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年龄18~65岁,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并以颈痛为主诉;②3个月或以上曾有颈部疼痛、僵硬感发作,平均每月发作1次;③纳入时VAS>3分;④颈椎X线摄片(正侧位)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中X摄片的要求,或者MRI、CT显示有颈椎退变或颈椎间盘突出;⑤近3个月内未接受过颈椎病针灸治疗;⑥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其他类型颈椎病患者;②颈椎骨折、脱位、关节结核、肿瘤患者;③合并有内脏器官急重症、孕妇、产妇;④已接受其他可能影响本研究的有关治疗;⑤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

1.5 退出标准

①未按规定治疗或资料不全无法判断疗效;②严重不良反应、并发症,难以继续治疗(不良反应者纳入不良反应统计);③使用其他影响疗效的方法。

2 治疗方法

2.1 埋线组

选用C5-6、C6-7夹脊穴和大椎穴。患者取俯卧位,低头,下颌内收,暴露后颈部,穴位用碘伏局部消毒,用镊子夹取一小段PGLA线体(规格2/0,长度1 cm),放入9号一次性埋线针,线体和针具均由上海雅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夹脊穴埋线时,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迅速刺入皮下,得气后压下弹簧将线体推入穴位。每星期1次,连续治疗3星期。

2.2 对照组

操作同埋线组,但无埋线材料植入。每星期1次,连续治疗3星期。

2.3 针刺组

选用C5-6、C6-7夹脊穴和大椎穴。患者取俯卧位,低头,下颌内收,暴露后颈部。穴位消毒后,采用夹脊穴直刺,深度1~2寸,得气即止,留针2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3星期。

3 治疗效果

3.1 观测指标

采用日本学者田中靖久等人[6]所用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与功能评定量表进行症状体征评分,正常值为20分。

疼痛测定采用简式McGill疼痛量表进行量化评定,包括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有疼痛程度(PPI)测定。

3.2 疗效标准

治愈:原有各症状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好转:原有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

未愈:症状无改善。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完成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同组治疗前后、组间比较用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3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3组治疗前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埋线组及针刺组与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埋线组、针刺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说明埋线组、针刺组在症状体征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详见表1。

表1 3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s,分)

表1 3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s,分)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 埋线组3511.89±3.0817.40±2.321)2) 针刺组3511.83±3.0216.06±3.691)2) 对照组3511.63±3.0912.11±3.09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5;与对照组比较2)<0.05

3.4.2 3组治疗前后VAS、PPI评分比较

3组治疗前VAS、PP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埋线组及针刺组VAS、PPI评分与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埋线组、针刺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埋线组PPI评分与针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说明埋线组在镇痛效果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针刺组。详见表2。

表2 3组治疗前后VAS、PPI评分比较 (±s,分)

表2 3组治疗前后VAS、PPI评分比较 (±s,分)

项目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 VAS埋线组358.67±1.283.10±2.061)2) 针刺组358.40±1.364.10±2.651)2) 对照组358.51±1.318.10±1.67 PPI埋线组354.03±0.751.10±1.191)2)3) 针刺组354.00±0.692.00±1.681)2) 对照组354.06±0.543.70±0.88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5;与对照组比较2)<0.05;与针刺组比较3)<0.05

3.4.3 3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7.1%,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7.1%,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4.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埋线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针刺组、对照组。详见表3。

表3 3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埋线组比较1)<0.05

4 讨论

颈椎病疼痛是临床常见及多发病症,主要包括颈项段脊柱的骨性病变及颈项软组织病变等引起以颈肩部慢性、顽固性僵硬不适或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多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7-8],该病困扰着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颈椎乃督脉所过,累及手三阳经脉,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因此夹脊穴埋线或针刺既可畅通督脉及太阳经,亦可以调节经络气血,气血畅,通则不痛,起到治疗颈椎和手臂痛麻无力、酸冷板滞的作用。

微创埋线技术是应用一次性微创器械将生物可降解材料植入人体特定部位或穴位,通过线体对局部或经穴的长期刺激代替针刺刺激进行疾病治疗的一种治疗技术[9-11]。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埋线材料聚乙交酯-丙交酯(PGLA),其主要成分来源于玉米和甜菜,PGLA在体内可以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具有组织相容性好和无不良反应等特点,一方面可以达到持续刺激穴位的目的,另一方面又可以减少免疫反应的发生,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2-13]。

从传统针灸学机理来看,埋线疗法可以使针感加强[14],具有类似催气的效果[15]。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穴位埋线具有多重作用,包括穴位封闭效应、针刺效应、刺血效应、穴位处机体组织损伤的后作用效应、留针及埋针效应、组织疗法效应等,同时发挥作用,形成一种复杂的、持久而柔和的非特异性刺激,而且这种刺激随着时间的变化,刺激强度是从强到弱的过程[16]。因此,通过在穴位内植入可吸收材料,长期刺激穴位及肌肉,可以达到缓解肌肉疼痛的治疗效果。

在本研究中,埋线法除了有针刺作用外,其植入的PGLA线对穴位也有持续的刺激作用,该线体材料在体内一般经过1星期吸收,在此期间线体对穴位产生的刺激随线体吸收而逐渐减弱,直至完全吸收,所以埋线治疗理论上包括了两方面的作用,一个是类似于针灸的针刺作用,一个是线体材料在穴位内部形成的长效刺激,但是埋线针刺及其局部组织损伤是否也具有一定的持续效应并不清楚。我们临床上观察到,前3 d内,患者可出现酸胀疼痛感觉,会增加患者的不适感,3 d之后患者疼痛感觉逐渐下降,舒适感逐渐上升。单纯埋线针针刺法在治疗后2 d内患者的疼痛感明显下降,但随之患者又恢复至治疗之前的症状。进一步研究发现,治疗3星期后埋线组在症状评分、VAS评分和PPI评分方面与单纯埋线针针刺有显著差异,由此可见,埋线疗法治疗效应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线体材料对穴位的刺激产生的,而埋线针本身的针刺及其形成的组织损伤对颈椎病疼痛并无明显的的疗效。

研究还比较了PGLA埋线疗法与常规针刺疗法对颈椎病疼痛的治疗效果,发现每星期1次的PGLA埋线与每日1次常规针刺在治疗3星期后疗效未见明显差别,有效率基本相当。表明高分子材料PGLA线在穴位及肌肉中具有长效刺激作用,每星期1次埋线的疗效相当于连续每日1次的常规针刺法。我们的研究表明,颈椎病疼痛的治疗作用主要来自于埋线材料而非单纯的埋线针损伤刺激。穴位埋线不但效果持久且镇痛效果强,而且节约了患者的时间和精力,方便有效。

[1] 孙文善,王余民,陆伟珍.PGLA微创埋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3):43-45.

[2] 赵昭,赵喜新.穴位埋线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5,30(3):449-451.

[3] 赵利军.穴位埋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12):1252.

[4] 李荣清,王秉君,孙丽香,等.穴位埋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33):3685-3687.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89.

[6] 田中靖久,国分正一,佐藤哲朗,等.颈部神经根症に对する保存的治疗の成绩とその预测[J].整灾外,1997,40:167.

[7] 吴江林,林定坤,陈博来,等.手法配合颈痛穴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2,44(5):107-109.

[8] 陈巧丽,苏稼夫.针刺颈痛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J].世界中医药,2010,5(1):46-48.

[9] 孙文善.微创埋线临床操作规范[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 69.

[10] 孙文善.微创埋线: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医外治杂志,2008,17(2):3-5.

[11] 魏素红,杨建宇,李彦知.关于微创穴位埋线技术规范的思考[J].中国医药指南:学术版,2007,5(9S):30-31.

[12] 孙文善.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其在微创埋线中的应用价值[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2):131.

[13] 唐青青,蔡红.不同材质微创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3,45(6):45-46.

[14] 杨才德,包金莲,龚旺梅,等.中国穴位埋线疗法系列讲座(八) 提插法是穴位埋线操作的基本手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8):71-72.

[15] 陈利国,蔡向红.留针的意义及时限探讨[J].中国针灸,1996,16 (6):40.

[16] 布的尔坡,张兴明.穴位埋线疗法的治疗原理与临床应用价值[J].西部医学,2009,21(5):852-854.

Clinical Observations on Microinvasive Thread Embedding for the Treatment of Neck Pain Due to Cervical Spondylosis

200240,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microinvasive PGLA thread embedding on neck pain due to cervical spondylosis. Method One hundred and five cervical spondylosis patients with complaints of neck pain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three groups, 35 cases each. The thread embedding group received PGLA thread embedding therapy; the control group, acupuncture with thread-embedding needles (without thread embedding); the acupuncture group,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 Resul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relief of symptoms and signs between the thread embedding or acupuncture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0.05).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re-/post-treatment differences in the VAS score and the PPI score in the thread embedding and acupuncture groups (<0.05).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ost-treatment differences in the above scores between the thread embedding or acupuncture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0.05). The total efficacy rate was 17.1% in the control group, 77.1% in the acupuncture group and 94.3% in the thread embedding group. The total efficacy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thread embedding group than in acupuncture and control groups. Conclusi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n neck pain due to cervical spondylosis is produced by PGLA thread stimulation of the acupoints and not by simple injurious stimulation with thread-embedding needles. PGLA thread embedding has a marked therapeutic effect on neck pain due to cervical spondylosis.

Acupoint therapy; Embedding, Thread; Cervical spondylosis; Neck pain; The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

1005-0957(2016)12-1494-03

R246.2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6.12.1494

上海市闵行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4MHZ070)

王虹(1986 - ),女,住院医师,硕士,Email:wanghong1017101 7@163.com

2016-04-20

猜你喜欢
颈椎病微创穴位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颈椎病与老年痴呆
游泳 赶走颈椎病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颈椎病的简便贴敷疗法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高速涡轮机、微创拔牙刀在阻生智齿拔除术中的应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