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胃癌,从“早期”做起

2016-05-24 00:54
家庭医药 2016年3期
关键词:早期癌变萎缩性

俗话说“十人九胃病”。胃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吃进去的食物都得经胃消化吸收。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胃病患者也是越来越多,尤其是胃癌。由于饮食不当、遗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原因,我国胃癌发病、死亡形势十分严峻,胃癌在我国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防控胃癌已经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本期名医谈病,我们聚焦胃癌的防控,提醒大家防控胃癌一定要做到从“早期”做起,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先来看看一组数据:

1——我国胃癌患者死亡数高居世界第一。其中,男性为20.93/10万,女性为10.16/10万。

2——胃癌在中国城市和农村发病率,排恶性肿瘤的第二位。

3——据调查,我国35岁以下年轻人的胃癌发病率高达6%~11%,比国外高出3倍多。

4——据统计,全球每年新发934000胃癌病例,其中42%(近40万)发生在中国。就是说,每10个新发胃癌患者中,就有4个是中国人。

40%——晚期胃癌手术后5年生存率只有40%,且预后生活质量很差。

95%——如果是早期胃癌,手术后5年生存率可高达95%。

从上面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胃癌的防控形势极不乐观,预防胃癌的发生发展应该成为我们健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防控胃癌的关键,就是做好早期预防,早期发现。

早期发现的胃癌未必是早期胃癌

有些人认为,及时看医生发现的胃癌,就是早期胃癌,这种看法并不全面。有病及时看,发现早期癌的机会可能多一些,但不等于发现得早的就是早期癌。早期胃癌是一个严格的病理诊断名词,最终根据手术标本由病理医生来界定,临床医生以及胃镜检查的判断,都只是初步的。

胃的最内壁从内向外依次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最外的浆膜层,共4层。胃镜检查能发现胃癌,但标本经过病理检查,确定病变只侵犯黏膜层或黏膜下层,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都算是早期胃癌。早期胃癌病灶最大直径0.5~1.1厘米的,称为小胃癌;最大直径在0.5厘米以下的,称为微小胃癌;更小的则称为点状癌。

根据大量临床资料总结发现,病变侵犯的深度,比病变的宽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在决定疗效与预后方面更重要,也就是说,病变越浅的,疗效越好。要确定病变侵犯深度,一般检查包括胃镜观察都难以胜任。超声胃镜对了解和判断病变深度发挥着重要作用,临床上超声胃镜的结果对确定治疗方案、评估预后及观察有无复发,都能提供重要依据,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辨清真假症状,发现早期胃癌

早期胃癌多见于30岁以上青壮年, 40岁以上者占到80%以上,大部分患者有多年“胃痛”或类似溃疡病史,少数患病长者可达数十年之久。

部分患者只表现为上腹部饱胀、食欲不振、腹泻、贫血、乏力、黑便、消瘦、吞咽困难等;有的患者伴有反酸、烧心、嗳气、恶心、呕吐等;也有患者甚至没有任何症状,而是健康检查或检查其他疾病时发现的。体格检查时,多无异常,少数患者有上腹部压痛感,并有轻度饱满感。

由上述可见,早期胃癌有如下特征:

(1)早期胃癌并没有能据以确诊的特殊症状与体征;

(2)早期胃癌的某些症状常是其他常见消化道疾病所共有的,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慢性胰腺炎、慢性肝病、反流性食管炎、溃疡病等;

(3)病程长短,虽然可作参考,却不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4)不少早期胃癌患者上面一些常见病同时并存,造成症状“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局面。

平心而论,上述这些正是造成胃癌临床诊断困难,以及容易误诊、漏诊的客观原因。因此不论对医生还是患者来说,提高警惕性,放宽胃镜检查尺度尤为重要。单从一般临床症状来搜索胃癌,难免有“大海捞针”之叹,更不要说发现早期癌。

6大疾病因素易致胃癌

长期大量观察发现,某些疾病与胃癌(早期胃癌)关系密切,就像案件中的“嫌疑犯”。把目标集中到这些“嫌疑犯”,对于发现早期胃癌是十分重要的。

“嫌疑犯”不等于“罪犯”,只是作案可能性比一般人大一些,究竟是不是“罪犯”要凭人证、物证,所谓“铁证如山”,最后才能结案。但是,轻易放走“嫌疑犯”显然是危险的;随便“定罪”,同样“害人不浅”。

1.慢性萎缩性胃炎

根据国内外10年以上的长期追踪观察,胃癌的发生与萎缩性胃炎病程长短和病变严重程度有关,即病程愈长、程度越重者,发生率越高。

从萎缩性胃炎到胃癌的演变过程是:一般炎症→萎缩性胃炎→肠化→不典型型增生(上皮内瘤变)→胃癌。所谓肠化是指萎缩的胃腺体被类似的肠腺体替代;不典型型增生则指增生细胞大小、结构成分已经程度不同地偏离了正常细胞。

萎缩性胃炎时,由于细胞结构异常,胃酸减低,胃内细菌特别是硝酸盐还原酶阳性细菌增多。这种细菌使胃内亚硝酸盐含量上升,已经确定后者(亚硝酸盐)是促发胃癌的重要因素。

中度以上肠化及异型增生的萎缩性胃炎,发生癌变几率比较高。因此,医生特别重视病理检查的结果:有无肠化,有无不典型增生,其程度如何。

不过,从总体来说,萎缩性胃炎癌变率不高。国内长期追随观察,10年之内癌变率约为1.5%~3%,并不算很高,从萎缩性病变发展到“癌变”,一般需要16~24年。

所以比较全面的看法是:萎缩性胃炎不等于胃癌,但事实上有癌变的可能;我们完全有时间与能力及早发现这种改变,并避免其发展,这同样是事实。

2.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存在于胃内的一种螺旋形细菌。感染这种细菌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比无感染者高6倍。幽门螺杆菌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其“定居”部位与胃癌发生部位相吻合。研究发现,在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癌,病变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中,幽门螺杆菌始终在起“坏作用”。根治细菌后,炎症的程度与发生率明显下降。

幽门螺杆菌引起胃癌的原因还未完全清楚,可能与它分泌多种刺激胃黏膜的毒素有关。细菌分解尿素产生氨,不但损害胃黏膜,还可形成毒性的氧自由基而致癌。

3.胃溃疡

癌变多发生在胃溃疡边缘黏膜,因为此处黏膜反复经历破坏、再生的慢性过程,容易发生癌变,发生率约1%~4%。也有学者认为,这种溃疡就是未被识别的癌。

4.胃息肉

胃腺瘤样息肉与胃癌有关,59%可伴有癌变;息肉直径大于2厘米、多个、息肉底部较宽(医学上称广基)者尤易癌变。有一种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几乎无例外地或早或迟发生癌变。

5.手术后残胃

因溃疡病、胃炎、出血等切除了部分的胃,剩余胃称为残胃。残胃与不手术的良性胃病相比,发癌的危险性高数倍至10倍以上,这种癌称为“残胃癌”。

因为手术切除了幽门括约肌,失去了“闸门”,十二指肠内的胆汁、肠液、胰液得以反流入胃,这些“不速之客”长期刺激残胃黏膜发生炎症;手术切除了部分泌酸黏膜,胃内酸碱度偏碱,细菌容易繁殖,致癌的亚硝基化合物也因此增多;加上缝线过紧长期刺激等,都成为致病因素。残胃癌多在手术5年以后发生。

6.胃黏膜巨大肥厚

又称为巨大肥厚性胃炎,胃内出现大而肿胀且无弹性的皱襞,癌变发生率约为8%。其癌变可能与病态黏膜产生一种转移性生长因子有关。

早期胃癌诊断须全面

前面说了,上面几个疾病因素只是早期胃癌的“嫌疑犯”,要“定案”,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收集“证据”的方法就要靠胃镜检查+活检,这是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若再加上超声内镜,就更加全面了。

早期胃癌胃镜下所见,多数比较表浅,范围比较局限。这种不典型改变,需要细致观察与经验,活检数目要多些,取材部位要准确,第一块要取好,这些细节都是成功的关键。

早期胃癌又分为隆起型、平坦型、凹陷型等几种,它们又分别有各自的特点。

隆起型(早期Ⅰ型):个子小又矮的不规则结节,表面不平或糜烂、出血。

平坦型(早期Ⅱ型):表面平坦与周围黏膜几无差别,或微微隆起,表面糜烂,易出血,凹陷部位污秽感。

凹陷型(早期Ⅲ型):深、浅、大、小不一的凹陷,边缘不整齐,底不平,污秽苔,接近凹陷病变的黏膜皱突然中断是一种重要特征。

以上各型还有亚型,也可出现相互重叠。

因为一般胃镜(包括电子胃镜)看到的只是癌的“表面现象”,早期癌的确诊还要靠手术后标本的病理检查来拍板。近年开展的超声胃镜有如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在手术前就能观察到病变浸润深层次的情况,对于早期胃癌的诊断,无疑是一大进步。早期胃癌的病变浸润只限于Ⅰ、Ⅱ层,不同类型的早期胃癌,超声胃镜下表现形态会略有差异。超声内镜还能观察到附近淋巴结的情况,为手术提供更多资料。

对于初诊、筛选、普查或临床参考,可以采用的诊断方法还有:上消化道X-线气钡双重造影;胃脱落细胞检查;胃液酸碱度测定;血清癌指标如癌胚抗原,胃癌单抗AMG-7、MGAg等。近年来,胃黏膜功能检查即联合测定血清中胃蛋白酶原Ⅰ、Ⅱ与胃泌素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内镜治疗——早期胃癌的福音

早期胃癌的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切除和外科手术。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内镜下切除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且疗效相当,5年生存率均可超过90%。因此,国内外均推荐内镜下切除为早期胃癌的首选治疗方式。

早期胃癌内镜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内镜下将癌变部分整块黏膜通过内镜操作,加以切除、剥离;标本可以作细致病理检查。内镜下其他治疗方法包括激光、高频电、射频、光动力学、微波等,可就地消灭胃癌病变,但不能获得病理标本,也不能肯定肿瘤是否完整切除。因此,这些方法多用于癌前病变的治疗,治疗后需要密切随访,不建议作为早期胃癌的首选治疗方式。

远离胃癌7策

1.控制与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重点应注意危险人群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有癌症家族史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根除务求彻底,防止再度感染。

2.摒弃有害食物与进食习惯:霉变食物、高盐饮食以及烟熏、烧烤、腌泡食物大都可使胃黏膜炎症恶化,是胃癌重要危险因素。我国癌调查资料表明,三餐不定时、暴饮暴食、进食快、喜欢烫食,也是胃癌的危险因素,应该摒除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建立科学卫生的进食习惯。

3.多吃新鲜食物及瓜果蔬菜:适当增加豆类食物、牛奶,以及鲜鱼肉蛋等高质量蛋白质,适当补充维生素C、E,充分利用冰箱保鲜功能,这些举措已经被证明是预防胃癌的有效方法。

4.坚持饮绿茶、吃大蒜:绿茶与大蒜已经被证实有预防胃癌的效果。其中,绿茶可以抑制胃内致癌物——亚硝基化合物与氧自由基;大蒜不但可以杀菌,促进胃酸分泌,还能降低亚硝基化合物含量。但两者都不要过量。营养学家建议,绿茶每日用量1~5克,大蒜每月200克比较合适。

5.戒烟、酒:烟酒均可破坏胃黏膜保护因素,烟本身更含有多种致癌化合物。调查表明,吸烟者比不吸烟者胃癌发病率高2~5倍,开始吸烟年龄早,死亡率越高;饮酒的危险性为1.66~9.0倍。吸烟又饮酒者危险性更高。

6.相关疾病应遵医嘱治疗与复查:萎缩性胃炎与胃息肉经过治疗后,都要定期复查,复查中不要拒绝病理活检;良性胃病的手术治疗要慎重;残胃患者,尤其是手术5年以上者,不论有无症状应该主动做胃镜。这样才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7.及时看医生:胃癌的症状很普通,与不少常见病相似,经过可靠的胃镜检查,才能加以鉴别。不少患者或忽视这些症状;或过于害怕胃镜检查;或在网上“对号入座”、“自看自治”;或因忙碌没时间,忽略检查,结果误了大事,后悔莫及!建议大家,有了不适,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相关链接

养胃食物一览

南瓜:其所含的丰富果胶,可保护胃部免受刺激,减少溃疡。可用南瓜煮粥或汤,滋养肠胃。

甘蓝:其所含的营养物质,不仅能抗胃溃疡,保护并修复胃黏膜,还可以保持胃部细胞活跃旺盛,降低病变的几率。患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的人,可每天用甘蓝榨汁饮用,还可混合蜂蜜食用,有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

山药:山药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是一味平补脾胃的药食两用之品。

包心菜:具有健脾养胃、消肿利尿、清热解毒的作用,是很好的养胃食物。包心菜和薏米、陈皮以及蜂蜜一起熬粥,能够有效地治疗胃胀、胃痛以及溃疡。

珍珠粉:有些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酸分泌过多,上腹隐痛、饱胀不适,睡不好,建议晚上吃点珍珠粉,有镇静安神、控制胃酸的作用。

蜂蜜:胃炎患者还可采用蜂蜜疗法,即将蜂蜜隔水蒸熟后,在饭前空腹服。每日100毫升,分3次服。1个月为1个疗程。

小米粥:小米粥开胃又能养胃,具有健胃消食,防止反胃、呕吐的功效。

猜你喜欢
早期癌变萎缩性
中医治疗胃阴亏虚型萎缩性胃炎的独特优势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早期应用瑞舒伐他汀钙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
下咽癌的区域癌变现象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
60例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Eag1 在大鼠口腔舌黏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
《癌变·畸变·突变》2014年第26卷索引
《癌变·畸变·突变》第六届编委会第2次会议纪要
萎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6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