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初心,追寻张思德

2016-05-30 10:48朱威明
雷锋 2016年9期
关键词:仪陇县张思德草鞋

朱威明

在张思德同志牺牲72年之际,我作为张思德生前所在部队代表,怀着无比激动和敬重之情,前往四川省仪陇县张思德纪念馆,开展了寻根问源的探访之旅。

巴山蜀水,蜀道难行,仪陇县又是全国的贫困县。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交通闭塞、贫困落后的偏远山城,走出了两位功勋卓越、名垂青史的杰出人物。一位是德高望重的朱德元帅,另一位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张思德。

一到仪陇县,我顾不上舟车劳顿,便迫不及待地赶到了张思德纪念馆。纪念馆依山而建,简约又不失厚重。馆舍造型提炼自仪陇文化元素中的“篆刻”和特有的自然资源“离堆”,两者结合成——印之离堆,形成椭圆形发散性的建筑形式,在落日余晖的映衬下,犹如一座俯身前冲的战士雕塑,让人心灵震撼。走进纪念馆,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风雨如晦的年代,一位共产主义战士平凡而伟大的壮丽人生,如画卷一样在眼前展开。

展厅里,一双草鞋默默地躺在玻璃展柜内,那是曾伴随张思德三过草地、翻越皑皑雪峰、穿越崇山峻岭、跋涉羊肠小道的草鞋。

深夜,战友们鼾声如雷,张思德拔下刺刀,挖出岩石缝里挤出的梭草。油灯下,梭草经过来回搓捻,被拧成4股结实的草绳。在4股草绳的交接处,缠绕着一寸长的疙瘩结,紧紧套在腰际的皮带上,再编上鞋帮鞋底……“思德草鞋”成了红军的风火轮,“草鞋连”走出一批“草上飞”!

我不禁想到张思德站过的哨楼,如同他忠勇的身影,镶嵌在枣园的五孔窑洞上。夜里上哨怕惊扰毛主席,他把鞋脱下来赤脚上岗;为防止警卫安全出现问题,他发明了“控绳拉铃”,拉拉这根绳子,战士们就会马上赶到;延安出现大雪后的奇寒,警卫人员可以放下帽耳,可张思德怕影响值勤听觉,始终把帽耳翻起来,脸冻得青一块紫一块……

“你们知道张思德还有个乳名叫‘谷娃子吗?”解说员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1915年4月21日是张思德出生的日子,这天刚好是农历谷雨节气,他因此得名“谷娃子”。由于家境贫寒,张思德的父亲常年外出谋生,母亲在他出生不久后因病离开人世。张思德的婶娘刘光友可怜他,便收养了他,并取名思德,寓意他是吃千家奶、穿百家衣养活的,长大了不能忘记父老乡亲的情义,要时刻思念他们的恩德。

人如其名,张思德从来没有忘记过党和人民的恩德,在参加革命后,始终为人民的利益着想。因为他明白,真正的铜墙铁壁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今天,为人民服务这种春天般温暖的情意是否随着经济增长,随着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已离我们远去?我想不会,互联网网不住向上向善的时代潮头,物联网驱不走精神家园的根基土壤,计算机编不出红色基因的复杂密码,云计算算不出忠诚卫士的心灵纯度,喧嚣的尘世掩不住张思德这个光辉的名字。

习主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1928年5月,毛泽东、朱德亲手缔造了卫戍警卫部队的前身——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部特务连。自诞生之日起,这支忠诚的警卫部队一直肩负着保卫党中央、中央军委的神圣使命。88年来,从井冈山到宝塔山,从西柏坡到北京城,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一代代警卫官兵跟随党中央、中央军委转战南北、浴血奋战,攻克千难万险,历经种种考验,出色圆满地完成了数十万起警卫任务,使张思德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光辉思想发扬光大。

“树高千尺忘不了根,根深千仞离不开土。”作为张思德生前所在部队的后来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召唤,面对改革强军的时代大考,我们要传承好、践行好张思德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责任编辑 马玥

猜你喜欢
仪陇县张思德草鞋
仪陇县:营商环境大优化 民生福祉大提升
七十七双草鞋
仪陇县:农民工服务专项行动做足“实”字文章
全省根治欠薪暨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座谈会在仪陇县召开
为人民服务
——献给张思德
张思德“尝”百草
仪陇县有机蚕桑发展思考
从小学先锋 长大做先锋
“巨鞋”
张思德尝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