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县甘薯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探讨

2016-05-30 10:48姚朝富王余富高家旭田琼高亚夫
南方农业·上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产业现状发展思路甘薯

姚朝富 王余富 高家旭 田琼 高亚夫

摘 要 阐述了重庆市开县甘薯生产、加工现状和新科技推广应用现状,分析了开县甘薯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

关键词 甘薯;产业现状;发展思路;重庆市开县

中图分类号:S53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6.020

知网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60705.2341.019.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6-7-5 23:41:00

重庆市开县地处渝东北山区,四面环山,北高南低,立体气候明显,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8.5℃,无霜期306 d,日照时数1463 h,年降雨量1200 mm左右,相对湿度80%。开县地域广,光、热、水资源丰富,特有的山地、丘陵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非常适宜喜温耐旱的甘薯生长。甘薯是开县主要旱地粮食作物之一。

1 发展现状

1.1 生产现状

开县种植甘薯历史悠久,16世纪末引进到开县种植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种植区域除极少高寒地区外,其他地区均有分布,是开县传统的栽培作物。20世纪80年代以前,甘薯是开县农村特别是北部山区主要口粮之一,也是面对自然灾害的救命粮。近年来,开县甘薯种植面积稳定在2.8万hm2,各镇(乡)、村均有种植,是开县重要的粮食、饲料、工业原料作物。

开县常年种植粮食作物12.79万hm2,甘薯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21.9%,常年产鲜薯63万t以上。主要种植品种有潮薯1号、徐薯18、南薯88、南瑞苕等品种。因种植年限较长,品种退化较重,制约着甘薯产量的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开县引进推广的专用高产淀粉加工型、食用型、紫色薯、茎尖型叶用品种正逐步扩大种植。

开县甘薯栽培方式多样,山地特征明显,随海拔高度变化的立体种植方式,海拔低的平坝浅丘地区有种秋甘薯的习惯,主要用作备种。种植方式主要是旱地间套作,少部分净作。套作形式多样,低坝、丘陵、中山区主要有“小麦—玉米—甘薯”“春马铃薯—玉米—甘薯”“(豌)胡豆—玉米—甘薯”三熟制,以及“幼龄果园(经济林园) —甘薯”两熟制;高山区主要是“玉米—甘薯”两熟制等。

1.2 加工现状

开县尚无成型的、规模的甘薯加工企业,仅有几个加工粉条、粉丝、淀粉的小作坊和少数农民分户粗加工淀粉食用或制作苕粉、甘薯糖和薯干等出售,甘薯转化利用率低。开县甘薯主要以饲料消费为主,约占生产量的52%;用于鲜薯食用的占生产量的15%;用于加工原料的约占生产量的13%;用于留种的约占生产量8%;其他损耗、坏烂等约占生产量的12%。

1.3 新科技推广应用现状

近年来,开县立足县情,紧扣农民增收,以推广甘薯良种及高产栽培技术为中心,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区域布局,抓住关键环节狠抓甘薯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开县甘薯生产水平的提高。

1.3.1 狠抓新品种对比筛选试验

在西南大学、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等单位专家精心指导下,开县引进在渝表现突出的食用型品种6个、紫色薯6个、淀粉加工型品种2个、兼用型4个、茎尖叶用型1个、水果型1個展开比较试验,筛选出适宜开县生长的食用型品种‘万薯7号,紫色薯有‘万紫56‘渝紫7号,加工淀粉型品种‘万薯5号‘渝薯17,茎尖型品种‘蒲薯53,为开县新品种逐步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2 高产模式攻关示范片增产明显

近几年,在中和镇白水村、赵家开竹村建甘薯增产模式攻关示范6.67 hm2,通过引进新品种,双膜覆盖殡种培育壮苗,严格按照深沟高厢起垄、浅栽、平栽,增磷增钾配方施肥,合理密植,生长中期提蔓不翻蔓、综合防治病虫害等综合配套技术的运用,增产效果显著。据实地测产,高产攻关片典型田块每667 m2产量3070.9 kg,攻关示范片平均每667 m2产量2514.3 kg,较非示范区每667 m2增产752.2 kg,增42.7%,增产效果明显。

1.3.3 培育发展大户、专业合作社

开县通过转包、转让、出租、入股和代耕等各种形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引导、培育种植大户,以大户建基地,以基地联农户,提高甘薯集约化水平。例如,开县金满甜种植股份合作社采取农民以承包地“保底入股、利润分红”机制,在柑橘幼龄园实施“果—薯”等套作栽培模式66.67 hm2,在幼龄果树行间种植食用型甘薯和茎尖蔓用型甘薯等供游客休闲观光和采摘体验,使农旅有机融合,促进了企业的增产增收。

1.3.4 典型示范、辐射带动

以新品种、新农药、新技术、新耕制试验、示范为抓手,以高产模式攻关田块示范为载体,积极开展高产高效配套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加快良种良法良制的应用普及,统一技术,规范种植,加快推进甘薯生产标准化。在生长关键季节,组织开县各乡镇农技干部、科技示范户、种粮大户到现场观摩学习关键技术。

2 存在的问题

开县因春季低温反复,夏季高温伏旱,秋季多雨连绵,甘薯作物整体生产水平较差,同时由于薯农的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落后,种植习惯不好,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难度大,基础设施水平低,种植技术环节没跟上,机械化程度低,加工转化程度低,市场人才缺乏制约着开县单产水平的提高和薯类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种苗质量差

不少农户对脱毒种苗增产认识不足,不愿购买脱毒种苗,仍采用原始的留种、育苗方式,存在苗不齐、苗不壮、苗不纯的问题。同时,苗圃出苗与栽插用苗存在脱节现象,有时“苗等地”,有时“地等苗”,或者相互串种、换种和换苗,品种混杂,种薯退化严重,缺乏高质量的种薯、种苗。

2.2 品种单一,搭配和布局不合理

由于农民接受新事物、新品种比较慢,加之试验示范不到位,推广力度不够等原因,造成群众的当家品种还是20世纪80年代引进的‘潮薯1号和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的‘南薯88等,品质较差,品种退化较重。而深受群众喜欢的食用型、茎尖兼用型、高淀粉加工品种缺乏,栽培品种可替代的少,突破性新品种出现得少,更新步伐慢,专用品种严重缺乏。

2.3 生产水平低

农民科技意识较差,习惯于传统种植方式,舍不得花钱购买高质量的脱毒良种苗、化肥、农药和用工起垄栽插,种植密度2500株左右,稀、大窝现象突出,生产水平低,每667 m2平均单产不足1500 kg,较开县高产攻关田每667 m2单产少1570.9 kg,增产潜力大。

2.4 栽培技术落后

缺乏优质、高效的大田生产栽培技术,大多田块种不良、苗不壮、栽得迟、栽得深,翻藤不提藤,土壤养分含量偏低且地块差异较大,栽培措施相对粗放,施肥少且不合理,养分利用率低,抗旱、节水、保墒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缺乏,抵御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能力差。

2.5 贮藏落后

开县甘薯贮藏主要用作备种和鲜食,长期以来人们对贮藏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加之资金限制,没有兴建专业的贮藏设施,农户主要以“土窖”方式分散贮藏。土窖大多设计不合理、施工不规范、层次低、容量小、通风透气差、烂窖率高,加之土窖不认真消毒,薯块入窖不精选,贮藏期管理不到位等影响,每年甘薯贮藏期间腐烂损失在15%左右。

2.6 农业机械应用率低

开县甘薯种植集中在丘陵、山区坡地,田块分散,坡度大,田块面积小,农业机械应用自然条件差,推广难度大。农民分户经营、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益低,农民购买甘薯配套机械的积极性、主动性差,机械化应用程度很低。绝大多数农民基本上在甘薯耕种、收获中都是靠锄头工具传统种植,耗时耗劳,且面临农村剩余劳动力年龄结构偏大,劳动力缺乏问题。

2.7 加工落后,加工量小,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

目前,开县没有甘薯加工龙头企业,产品的精深加工还是空白,仅有几家加工甘薯淀粉、粉丝、粉条的小作坊,科技含量低,设备和管理水平落后,生产的产品档次不高,市场份额小,价格低,效益差,抗风险能力弱。由于加工规模小、加工落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消化能力弱而带动力差。

3 开县甘薯产业发展思路与工作重点

3.1 发展思路

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创新驱动,以效益为核心,坚持种薯(苗)先行、科技兴薯,以推进甘薯生产良种化、标准化、产业化、效益化为突破口,集成创新技术,整合开县甘薯资源和优势,优化种植模式,落实高产高效配套技术,创新经营机制,发展加工、扩大销售,突出重点镇(乡)、村甘薯基地建设,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升产品品质,提高甘薯市场转化率,推进发展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环保友好型转变,提高产业整体效益。

3.2 工作重点

3.2.1 优化区域布局

根据開县不同生态环境区域特点、市场需求、种植目的,按照“农户+基地或企业+基地”模式,合理布局,实现品种专用化、多元化。选择在交通方便、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带动能力强的镇村建立规模化、标准化高产高淀粉加工专用基地、鲜食专用薯基地、紫色薯专用基地和茎尖菜用型生产基地,形成“一镇(乡)一品”或“一村一品”的特色甘薯产业。

3.2.2 加强良繁基地建设和新品种推广

按照“政府推动、企业带动”的方式,加大引进、推广高产优质的高淀粉、特色薯、鲜食专用型等甘薯新品种,逐步建立以脱毒生产种薯基地、健康种苗生产基地为主体的甘薯良种繁育体系,逐步实现“引、繁、推、加、销”一体化经营。

3.2.3 加快节本高效栽培技术集成推广

加强新技术试验、示范,组装集成推广脱毒专用种繁育、高厢起垄、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控和高效复合种植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加速推广应用小型农机配套技术,推广小型农机具进村入户,建立优质高产高效试验示范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规模化种植。

3.2.4 添置设施,科学贮藏

加强对山区种薯、商品薯贮藏方式、贮藏技术的应用研究,推广适合山区的种薯和商品薯贮藏的小型贮藏库(窖),改进贮藏技术、加强贮藏管理,提高甘薯贮藏能力,减少甘薯贮藏损失。

3.2.5 创新机制,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引导企业和薯农组建甘薯专业化合作组织,通过“公司+中介组织+基地+农户”等形式,建立企业与薯农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得益共同体,逐步形成种薯(苗)、商品薯种植技术、市场流通等信息的全程服务体系,提高集约化水平。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培育、发展、壮大初、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推动甘薯产业的生产、加工、市场一体化发展。

3.2.6 强化宣传,搞活流通

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各种媒体广泛宣传甘薯的各种功用,让广大消费者了解甘薯药用价值保健功能,引导消费者食用甘薯,通过“三品一标”认证打造甘薯品牌、地理标志性产品,提高开县甘薯产业知名度,同时加快农超对接、产销直挂、连锁营销、网上交易等营销步伐,积极培育初级批发市场,建立完善购销网点,搞活流通,提高市场占有率,促进甘薯特色产业提挡升级,增强核心竟争力,推动开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责任编辑:敬廷桃)

猜你喜欢
产业现状发展思路甘薯
多管齐下 防好甘薯黑斑病
山东省中草药种植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产业化发展研究
新余蜜桔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就中国电影市场论艺术电影生存现状
文化艺术产业集群与发展思路探析
甘薯抗旱鉴定及旱胁迫对甘薯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牛甘薯黑斑病中毒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甜甘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