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烟标准修订试点收购验证

2016-05-30 10:48张冀武龙杰张晓伟杨青孙浩巍张轲陈茂建刘冰张庆刚
南方农业·上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验证烤烟试点

张冀武 龙杰 张晓伟 杨青 孙浩巍 张轲 陈茂建 刘冰 张庆刚

摘 要 以2011—2012年3个试收购产区烤烟修订标准的主收等级为试验材料,从收购环节部位比例、等级结构、等级质量和用工成本4个方面进行修订标准与现行国标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从收购环节修订标准来看,2年在部位比例上较为稳定,中部叶为60.82%和57.09%,上二棚为12.15%和19.94%,下二棚为6.78%和9.21%,腳顶叶为3.59%和4.60%,5.94%和7.15%;从等级结构来看,2年分别为14和12个等级,柠檬色组烟叶比例较小,符合生产实际;等级合格率2年平均为67.90%;用工成本为67元/50 kg,较现行标准有一定程度的减少。

关键词 烤烟;国家标准修订;试点;试收购;验证

中图分类号:F325.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6.026

知网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60705.2341.018.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6-7-5 23:41:00

“烤烟”国家标准(GB2635-92,42级,以下简称现行国标)[1]经历了近20 a的推广和应用,已经得到广泛的认识和认可,为推进两烟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推广品种的增多,规模化种植面积的扩大以及卷烟品牌的整合和结构的调整,现行国标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对现行国标进行补充和修订,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烟草农业发展和卷烟品牌结构提升对原料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原料保障上水平”的战略任务。

本研究依据中国烟叶公司提出的烤烟国标修订稿(24级),2011和2012年在云南4个烤烟产区进行了烤烟国家标准修订试点收购验证,旨在为修订标准的改进、审定、执行及在全国烟区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材料为2011年云南省玉溪、曲靖和大理3个烟叶产区的3个试点收购烟叶站(均为基地单元内软硬条件较好的烟站,每个站区内选取3~5个农户或专业合作社,共种植8.67 hm2,专种专收,不进行优化结构处理),烤烟修订标准24级中的14个等级(PLF、X1L、X1F、X2F、C1L、C1F、C2F、C3F、B1F、B2F、TF、CXK、BTK和GY),共计17138.3 kg初烤烟叶;2012年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试点收购基地单元(不进行优化结构处理),国标修订稿24级中的10个等级(PLF、X1F、X2F、C1F、C2F、C3F、B1F、B2F、TF和BTK),共计1368887 kg初烤烟叶。品种为‘K 326‘云87‘云97等。

1.2 方法

1.2.1 试点收购验证收购方法

试验材料依据烤烟国标修订稿24级文字内容描述,参考当年24级收购指导样品,按照散烟收购模式和流程,由产区试点收购烟站收购人员依据感官经验定级。验级时先由专业化分级队伍进行入户预检,再由烟站验级员复核定级。

1.2.2 试点收购等级检验取样方法

在每个产区试点,根据该点收购烤烟等级结构比例和库存烟叶情况,确定相应抽样的等级和抽样批次。采取9点随机抽样方法,在确定的烟垛中单批次选9点进行取样,每点取0.5 kg烟叶。

1.2.3 试点收购等级检验方法

烟叶等级判定和检验方法以烤烟国家标准修订稿规定的24级文字内容为依据,参考当年24级收购指导样品,由检验人员依据感官经验逐片做出判定。验级时先由预检员对样品进行预检,再由主检员复核定级。以“千克(kg)”为验级计量单位。记录合格千克、混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千克。

等级合格率%=合格烟叶千克数/抽检烟叶样品千克数×100

1.2.4 分级用工成本测算方法

4个收购试点共计选取10名分级人员,以每人每天工作8 h为1个工日,按24级修订标准分级3个工日,按现行42级标准分级3个工日,共计6个工日,分别记录每工日每人分级烟叶的重量(kg),3天分级烟叶重量的平均数为该分级人员每工日分级烟叶重量,10名分级人员每工日分级烟叶重量的平均值为每个工日分级24/42级烟叶的重量。

1.3 数据分析

采用DPS软件[2]对2011和20122年部位比例、等级比例、等级合格率以及24/42级分级用工成本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部位比例和等级结构

2011年玉溪、曲靖和大理3个试收购点和2012年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试收购点基地单元部位比例及等级结构如表1所示。2011和2012年试点收购部位比例中部叶比例较高,分别为60.82%和57.09%;上二棚叶收购比例次之,分别为12.15%和19.94%;下二棚收购比例为6.78%和9.21%;2年脚叶和顶叶收购比例偏高,分别为3.59%和4.60%,5.94%和7.15%;2011年副组收购部位比例较高,为10.26%。

2011和2012年试点收购分别有14和12个等级,无FF色组、红棕色组和光滑,柠檬色组烟叶比例较少,仅2011年有2个等级X1L(0.21%)和C1L(0.13%);2年试点收购比例超过2%的等级有PLF、X1F、X2F、C1F、C2F、C3F、B1F、B2F、TF和BTK;2年试点收购比例较大的等级有C1F(20.94%和14.48%)、C2F(25.05%和14.07%)和C3F(14.70%和28.54%);2011年副组收购比例10.26%,其中CXK、BTK和GY的收购比例分别为7.15%、2.38%和0.73%。

2.2 等级质量

2011和2012年等级合格率及其影响因素如表2所示。2年试点收购平均合格率67.90%,副组整体合等级格率较高,GY 2年合格率均为100%,BTK 2年合格率分别为96.40%和95.80%,CXK未抽检;2年正组平均合格率64.11%,PLF 2年合格率较低,分别为49.00%和56.20%,2012年TF合格率较低为66.20%;对正组合格率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是低出,其次是高出,2011年的B1F和2012年的X1F混部位比例较高,分别为14.30%和19.00%。

2.3 分级用工成本

4个试收购点10名分级人员每人每个工日分级24/42级烟叶的重量基础统计分析如表3所示。按照42级标准,每人每个工日可分级54.72 kg烟叶,即分级用工0.91工日/50 kg;按照24级标准每人每个工日可分级74.40 kg烟叶,即分级用工0.67工日/50 kg;按每个工日100元来计算,42级分级用工成本为91元/50 kg,24级分级用工成本为67元/50 kg。

2.4 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2011和2012年的试点收购部位比例、等级结构和等级合格率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24与42级分级用工成本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3 讨论

2011和2012年4个试点收购部位和等级比例均未达到显著或极显著,2年试点收购部位和等级比例稳定。试点收购从42级收购的20多个等级减少为24级的15个级以下,主收等级从10个减少为10个左右,分级部位由3个增加到5个,由于等级数目减少分级部位的细化,收购分级更加方便,客观上更适合现代烟草农业生产收购和散叶收购模式。由于2011年云南省遭受了大面积的旱灾,导致当年试点收购副组部位和等级比例较高。顶叶和脚叶部位比例和等级比例偏高,主要原因是基层收购人员对修订标准的掌握存在一些问题,受现行42级标准等级的影响较大。仅有2011年试点收购有柠色组两个等级,这与选取的试点产区烟叶生产特点有关,试点所在烟区本身柠色组烟叶产量就较少。收购部位比例约为1∶4.25∶1(上二棚、中部、下二棚之比),这与优化烟叶结构的调研结果相符。

从等级合格率结果来看,2年等级合格率方差分级结果均未达到显著或极显著,表明2年试点收购的等级合格率较为稳定,2年试点收购平均合格率67.90%,与42级的4个试点收购把检平均合格77.55%约低9.65%,这与散叶收购模式的逐片检验方式有关。副组整体合格率较高是由于修订标准副组各组别仅有一个等级,省去了对部位的区分,进而可以提高副组烟叶的合格率,这也与实际的工业生產原料需求相符合。PLF和TF两个等级合格率较低,是由于基层收购人员对修订标准的掌握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是高出较多,经过修订标准的深入培训的展开,这一问题会被解决。对正组合格率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是低出和高出,这与张轲等[3]的研究结果一致,各部位一级的主要问题是低出,二级既有高出,也有低出,C3F高出较多。

烤烟按修订标准收购能减少单位质量烟分级用工近35.82%,可节省用工投入24元/50 kg左右,按2种标准收购的用工成本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因此认为,按修订标准收购可提高工作效率,缩短烟农交售等待时间,实现减工降本增效,有效地降低烟叶收购成本费用。

参考文献:

[1]GB 2635-92.烤烟[S].

[2]唐启义,冯光明.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张轲,孙浩巍,杨青,等.云南省烟叶工商交接主收等级质量与其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J].中国烟草学报,2013,19(5):98-101. (责任编辑:丁志祥)

猜你喜欢
验证烤烟试点
烤烟上炕机械研制
不同追肥对烤烟品质的影响
小题也可大做
弹药保障需求分析实验模型输出数据的验证研究
汽车外后视镜抖动问题模型的试验验证
HPGe γ谱仪无源效率刻度软件验证
固废试点“扩容”再生资源或将纳入其中
省级医改试点的成绩单
国家医改试点再扩容
国家级医改试点医院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