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孩子

2016-05-30 10:48郑文富
广东第二课堂·初中 2016年4期
关键词:达尔文爱迪生学校

郑文富

童年是世上最美好的“场所”。

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在那里度过人生最美妙的时光,勾勒蓝图,奔向未来。而且,如果他们愿意,他们随时都会回去,重温欢乐,或重头再来。

如果你不想你的童年有遗憾,也请你像别人家的孩子那样,耕作好你的童年“场所”,方便你随时回去看看,做些修正。

七岁,独自赶路

孙见喜

一年级时,有个星期六下午,娘领他到三十里外的县城去看姨,并说好星期天下午回来,不误他星期一上学。可是到星期天下午,姨说什么也要留娘再住一天,娘动摇了,不想走了,并要说服儿子。平娃执意不从,姨便下保证说,星期一早上挡个车,一碗饭的时间就回去了,误不了上课。熬到星期一早上了,三人去挡车,偏巧就没有挡住,眼看日头一竿子高了,姨就留他们吃过早饭再走。这时,平娃对娘说,你去帮姨做饭,我在这路上看人家骑自行车,饭熟了就回来。可是,饭熟了,人不见了,老姊妹方知上了大当。娘急急包了两个蒸馍,上路追赶,她知道儿子对学业是多么重视!

这一年,他刚刚七岁,有胆量独自走完三十里路。他心里明白,来时是顺着公路走到县城的,回去也只要顺着公路,终能回到家里。

娘整整追了二十里,才看见他的小影影。待赶上了他,离村只有两里路了。他虽然迟到了,但终于赶在放学前回到了学校。回到了学校,便不能算作旷课,便不能影响他当优秀学生。此后,娘带他走亲戚,再也不敢耽误他的学习了。这是他用自己的力量争得别人的承认。在他成人之后,这个思想也常常指导着他的行动。

(节选自《贾平凹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赏析

曾经读过一首小诗:“我是谁/妈妈说/我是她的贴心小棉袄/爸爸说/我是他的小公主/奶奶说/我是她的心肝宝贝/爷爷说/我是他的乖乖小甜心/ 我说/我是谁?”有心的小孩子,童年时已经开始追寻自我。童年的平娃,七岁时有胆量独自走完三十里路,那是因为他要回到他心灵的家园,他用自己的力量争得承认。童年最大的自由,不是不做作业,随便玩乐,而是拥有做回自己的权利。

达尔文的校外兴趣

[俄国]涅克拉索夫 著

学校里学的是古文,读的是古罗马人和希腊人的著作,并且还要背诵。背诵对达尔文来说是很容易的,但两天以后他就把所背会的东西同样容易地忘掉了。只有贺拉斯的某些诗篇使他得到唯一真正的快乐。学校还讲授古代史和地理,这两门课讲授得都很扼要。

达尔文对别特列尔的这所学校十分反感。在这所学校里,他是一名中等生,可能还是一名落后生,所以他认为在这所学校的那段时间是一个“空白”。

但是,达尔文却有各种各样的校外兴趣。例如,他曾跟一位家庭教师学习欧几里得几何,当他了解了对定理的一些明确的论证方法时,他就感到非常满意。当有人向他说明如何使用晴雨表上的游标时,这也使他感到非常高兴。

不过,他做的主要事情还是搜集。他一面照旧收集矿石,一面努力设法找到一些有新的名称的新矿石。他还收集各种昆虫。他在十岁时就对地方动物志相当熟悉,而读了鸟类学方面的书籍之后,就开始对鸟类习性进行观察,并做出各种标记。他在这样小的年纪就十分喜欢“在刮风天的傍晚沿着海滨散步,观赏那些沿着奇怪而又错误的路线飞回家去的海鸥和鸬鹚”。

在达尔文快要毕业时,他的哥哥伊拉司马斯对化学产生了兴趣,并在一个棚子里搞起了一个小实验室。达尔文经常帮助他,并且认真地读了几本化学方面的书籍。当他在实践中了解到了实验方法的奥妙之后,便对化学入了迷。但是别特列尔的学校反对他从事这一工作:别特列尔博士曾当众斥责他白白地浪费时间,而同学们则给他起了个“瓦斯”外号。

在毕业前不久,达尔文又迷上了打猎。在他十五岁时,他曾去探望住在伯明翰附近的萨缪埃利的姑父哥尔顿(他的妻子是他父亲的妹妹),姑父常带着他这个侄子去打猎,并给了他一支猎枪。当他们打猎归来时,姑父开玩笑地对他说:“鸟儿正站在树上笑你哩。”达尔文也笑了起来,可是这个玩笑刺伤了他。不久哥尔顿来到芒特,达尔文把他叫到花园里,以胜利的姿态表演给姑父看,他是怎样射中抛到空中的手套的。

至于谈到他当时的文学兴趣,正如他后来所回忆的那样,他常常坐在学校深深的窗户洞里入迷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他还阅读诗人汤姆逊的《四季》诗以及刚刚出版的拜伦和华尔德·司各特的长诗。

当他对诗歌失去兴趣而感到不快时,就骑马到城外郊游,这使他有机会欣赏大自然的风景,这种娱乐他一直保持到晚年。

还有一个特点应该指出:看来在当时达尔文就具有一种温和可亲的、善于交际的性格。他在同学当中有许多朋友,他对他们非常留恋,非常热爱。

(选自《生来就是博物学家:达尔文传》,韦清豪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赏析

少年达尔文反感他所读的学校,但是却有着丰富的校外学习兴趣,如学习几何、化学、搜集、文学、郊游等,他对这些事物感兴趣,并且投入了身心去学习、消化、取得成果,这为他后来研究生物学提出进化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青少年时期的幻想和实验

邓锡铭

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早年留学美国,学习土木工程学,与已故的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是同学。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我自小就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少年时期,描写伟大的美国发明家爱迪生的两部电影《少年爱迪生》和《伟人爱迪生》,使我着迷和倾倒。我第一次领悟到了创造发明的伟大,感受到创造发明给人带来的无穷的欢乐,由此立下志愿,以后也要像爱迪生一样,成为一个有作为的发明家。这两部电影把我引上了科学技术的探索之路。

在青少年时代,我有过许多科学幻想,并动手做了一些实验:我做过铜丝刷子,将它放在香烟铁罐内转动,指望能通过摩擦生电,点亮小灯泡;在金鱼缸里做过虹吸现象的实验,还做了“改革”,使入水口变大,出水口变小,试图依靠虹吸现象使低水位的水升到高水位;幻想在自行车上装上小发动机,脚踏板上装电动机,以为一踏自行车,就可以永不停止地向前进,成为永久型的名副其实的“自行”车;自己归纳出“比热与原子量的关系”,以为是“新发现”而沾沾自喜,以后才知道前人早已导出了这一关系;在一个假期里,用积蓄的零花钱买来材料,兴致勃勃地做了一个利用水银柱下落来抽气的真空泵。做成后自鸣得意,窍以为是自己的“新发明”,后来才知道,英国科学家、电磁感应定理的发现者法拉第在日记中谈到,这个实验早在19世纪50年代就有人做过了。

尽管所有这些青少年时期的科学幻想和科学小实验,并没有使我成为爱迪生那样的伟大人物,但是却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蓄意追求创新和变革、追求新思想的意识,以及磨炼出了遇到失败不气馁的性格。通过科学实验又培养了动手能力,并能从身边的事物中得到启示,萌发出进行发现、发明和创造的思想,以及应用物理直觉去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在进大学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物理学这门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学科,作为自己的学习专业。青少年时期的幻想和实验对于我世界观的形成是起了巨大的作用的。

1949至1952年,我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到了系统的知识,打下了较为扎实的研究基础。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政治上激烈动荡、改天换地的伟大时期,“为新中国学习”的口号激励着每一位有志的青年学生。北京大学校园的浓厚的学术气氛,名师们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以及北京大学特有的活跃的科学思想,使我学到了课本上所学不到的更珍贵的东西,对我后来的科研生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节选自《院士思维》卷二,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赏析

邓锡铭先生是著名的光学、激光专家,中科院院士。在他的身上,他小时候所做的事情,我们也做过,例如拆装玩具、闹钟、自行车、电脑,例如栽花、种草、做饭、洗衣等。但我们不能停留在感到好奇的水平上,不能止步于玩够了的层次上,我们要钻研下去,要取得属于自己的成果。我们就是别人家父母、孩子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珍重!

本栏插图 鲁 璐

本栏责任编辑 陈土宏

猜你喜欢
达尔文爱迪生学校
人人认识的爱迪生
达尔文与进化论
发明大王爱迪生
发明大王爱迪生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