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

2016-05-30 10:48曾金秀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旷达赤壁赋手抄报

曾金秀

【设计理念】

高一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限、学习兴趣不浓、参与课堂不积极,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方法,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运用手抄报、合作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合作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全才”作者及作品创作背景。

2.理解作者游赤壁的情感变化和通过主客问答手法表现出的旷达情怀。

3.学习苏轼在挫折面前的自我调节和精神的舒张,引导学生乐观面对挫折与坎坷。

【教学重难点】

1.借助工具书、学生导学案理解课文字词句,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现象及特殊句式。

2.理解作者面对挫折所表现出的旷达的精神,引导学生乐观面对挫折和坎坷。

【学生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学生导学案,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

2.学生利用早自习时间,熟读课文。

3.全班分成9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各自收集关于苏轼的资料,并制作一张手抄报,做好上课展示的准备。提示学生可以从苏轼其人、其才、其文、其思想等方面设计手抄报的内容。

【预习检测】

分角色朗读全文,检查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效果,纠正字音,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手抄报导入:投影仪展示学生课前准备好的手抄报,并让学生口头介绍手抄报内容。

2.教师引用林语堂《苏东坡传》序中的一段话总结评价苏轼。

二、文本分析

(一)阅读分析第一段本段采用学生找错的方法。

1.用PPT展示第一段翻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其中存在哪些错误,并以抢答的方式纠正错误。设置以下误点:①我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翻译设误);②(我)举杯叮嘱客人(“属”字翻译设误);③一会儿啊,月亮从东山上升起(虚词“焉”此处为音节助词,不译);④越过那江面的茫然(定语后置翻译设误)。

通过这些设误点,学生可以主动思考文言字词及文言句式,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通过抢答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学生据《兰亭集序》中从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环境、活动、情感等方面概括“兰亭集会的盛况”的思路,整理《赤壁赋》第一段游赤壁的思路。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背诵的思路,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阅读分析第二段本段采用指定一名学生讲解的方法。选一名语文素养高且口头表达较好的学生讲解,要求此学生在上课前将准备好的讲稿拿给教师过目,教师给学生一些建议及指导,帮助学生设置以下三个问题。

1.讲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及用法。

2.找出本段中能带动作者感情的几种事物。明确是酒、歌和箫。

3.分析这三样事物分别蕴含了作者什么情感。在分析情感时,同步解决字词含义。

明确:①从“于是饮酒乐甚”看,酒蕴含“乐”;②从歌声“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看,歌蕴含“失意的惆怅”;③从箫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看,箫声蕴含“悲”。“乐”承接上文,“悲”引出下文客人之悲。那么客人有何之悲?

(三)阅读分析第三段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办法。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第三段,解决字词句的含义。

2.设置以下两个问题当堂检测学生合作探究的效果。

①指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词的活用类型,并翻译。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侣鱼虾而友麋鹿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②指出下列语句的句式类型,并翻译。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3.选一个小组为代表,到讲台前讲解重要字词,其他小组在讲解之后进行补充。

4.学生合作讨论概括客人为何而悲。学生先展示,教师明确:

①回忆了曹操当年“破荆州,下江陵”的盛况,感叹如今英雄“安在哉”,抒发英雄安在之悲。②感伤眼前“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抒发个体渺小、人生短暂之悲。③悲叹理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与现实“不可乎骤得”不能统一,抒发理想难成之悲。

客人之悲实乃古今哲人共同的困惑,他们彻悟了天地宇宙的无穷后产生了一种渺小感和迷茫感。这三种悲一起加在客人身上,使他怎能在集会时高兴得起来呢?我们一起看看作者是如何消除客人心中块垒,让客人重新高兴起来的?

(四)阅读分析第四第五段采用学生自学、质疑字词句及教师讲解文段思路的办法。

1.学生自学四、五段,并主动质疑,教师解决学生的疑难点。

2.教师讲解苏轼是如何帮助客人消除心中的块垒的。明确:苏轼是从两个角度劝说客人的。第一个是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劝说客人“何羡乎”;第二个是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劝说客人“何悲乎”。

3.作者劝说客人达到效果了吗?从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从“客喜而笑”可知,客人被苏轼说动了,达到了劝说的效果。苏轼劝说客人的话,突出了他胸襟豁达、思想开阔,洒脱豪迈的气度和胸怀,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客人也被苏轼的这种精神所感动,最后主客皆大欢喜。

【拓展延伸】

展示现在很多青年在面对挫折时走极端的图片,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通过这些图片,旨在引导学生面对挫折和坎坷时,能够保持乐观和旷达的精神。

【总结全文】

以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的一段概括评价苏轼的话总结全文。

【课后拓展】

学生课后阅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

【板书设计】

夜游之乐(1、2段)——写景“乐”

乐极生悲(3段)——抒情“悲”

因悲生悟(4、5段)——议论“乐”

【教学后记】

《赤壁赋》的教学重点是学生学会分析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并准确翻译,难点是读懂苏轼在文中表现的乐观旷达的精神。在教学中,采用找错、个体自主讲解、合作探究、主动质疑等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与老师共同探讨难点。这样能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学生也能真正体会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这是一个形式多样化、学生自主参与的互动课堂。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中学(341100)

猜你喜欢
旷达赤壁赋手抄报
节录苏东坡《前赤壁赋》
千江有水千江月——《赤壁赋》任务学习
我的手抄报
旷达者
旷达者
苏东坡《前赤壁赋》
手抄报展示
手抄报也可以这么玩
乐观旷达 进取人生
失意时须有一种旷达的情怀——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