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

2016-05-30 02:52夏香莲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贤妻良母柳梦梅礼教

夏香莲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主人公杜丽娘在礼教束缚下的复杂细腻的哀愁和坚定执着的反抗性格,被作者以文采瑰丽的妙笔描绘得淋漓尽致。数百年来,善良与美好的东西都属于杜丽娘。汤显祖描写杜丽娘的美貌很成功,而描写杜丽娘的感情和理想则更具魅力。通过杜丽娘的形象,《牡丹亭》表达了当时广大男女青年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

杜丽娘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具特色的人物之一。她对理想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对封建礼教的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居于前列的。但是,透过这些光环,我们是否需要冷静思考,不管是在现在还是过去,一个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杜丽娘,是否还存在着诸多的不是与不足,美丽光环的背后是否还有浓浓的阴影。现在笔者就从这个角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拙见浅陋,敬请指教。

首先,作为一个女子,杜丽娘做一个具有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有何不好,拥有稳重、文静、温良、柔顺的性格又有什么坏处。杜丽娘出生在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的出身和社会地位规定她应该成为一个贤妻良母。其实就算是出生在普通家庭,能成为一个贤妻良母也是应该的,甚至还可能是一种追求和奢望。有人说她从小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深受礼法、家规、女诫、妇道等禁锢,让她循规蹈矩,造就了她稳重、文静、温良、柔顺的性格,可这又有什么错呢?不管是现在还是过去,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试想,有谁会喜欢一个无拘无束、不修边幅、大大咧咧、夸夸其谈、口是心非、说三道四、搬弄是非,既做不了淑女也做不了贤妻,更做不了良母的母夜叉似的女子呢?

其次,作为一个女儿,杜丽娘没有孝敬父母,没有做好为人子这个人生角色,没有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父母为她请“家教”、请“陪侍”、请“保姆”,在生活、教育、成长等大小事情上无微不至地照顾她,她不但没有好好珍惜,反而视之为压迫与束缚,看作是监督与监视,不得个人自由、不能随意乱来。可怜天下父母心,有哪位父母会伤害自己的儿女呀?更何况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而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呢。尤其不可原谅的是她年纪轻轻为了一个不可实现的梦幻就撒手人寰,把无限的痛苦留给垂垂老矣的父母双亲,这其实是对父母最大最残忍的打击。

第三,作为一个女学生,杜丽娘没有尊敬老师,没有做好为人弟子这个人生角色。上课迟到、课堂打闹、顶撞师长、学习敷衍、心猿意马,而且还有逃学行为,等等。尊师重教是社会一贯的风尚,更不用说在那个师道尊严的旧社会了。尤其需要批评的是,她年纪轻轻就胡思乱想、想入非非,不把精力放在学业上,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典型的“早恋”。我们也不否认她有追求爱情的权利,但正值大好青春年华的她,难道不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吗?

第四,作为一个女青年,杜丽娘追求自己的理想爱情本无可厚非,但她过于停留在虚无缥缈的梦幻爱情之中不能自拔,这是否是她人生的最大错误、人生最大的败笔,对自己的人生大事是否太过于理想化,居然为之付出宝贵的生命。难道父母包办的婚姻就真的一定不美满不幸福吗?平心而论,不论是谁的父母应该都会为自己儿女的终身大事进行充分全面的考虑,而且往往比儿女看得更清楚、想得更周到、来得更有经验。回到剧本,杜丽娘的父母为什么要花费那么大的精力与财力严格教育她,其实也无非是为她一生的幸福着想,肯定也是一心想为她找一个门当户对、让她拥有幸福人生的可靠的夫家,甚至还有可能想自己老有所养、老有所安呢。

第五,杜丽娘对柳梦梅的情感,并不是先爱上了柳梦梅才有冲破男女之大防的选择,而是因生命本身的冲动与柳梦梅梦中幽会,恣一时之欢,才蕴育了这梦幻之情的,其实这也就是一种“画饼充饥”式的“意淫”,这是否能说是她“人”性的缺失,“兽”性的泛滥,能否说是她做“人”的一种不正常情况,真的值得我们深思。还有她在裙子上绣了成双成对的花鸟,是不是也会让人觉得她行为不太正常,心理出了问题。

最后,作为一个现实中人,杜丽娘其实也未能脱离世俗观念、封建门第思想以及封建家长制对她的影响。她日常的行为举止就明显带有贵族小姐普遍的特点,她本来也打算严格地用封建礼教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尤其是在她还魂后,她重回现实,所思所想,摆不脱人间礼教的束缚,不能像在阴间般自由,无所顾忌。作为出身官宦人家的小姐,不能摆脱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所以她鼓励柳梦梅赴考临安,获取功名,希望借此提高柳梦梅的社会地位,以遂门当户对的心思。娶如此女子做妻子的男人是否也感到压力特别大,活得特别累。在等放榜时,她要柳梦梅到淮扬探望杜宝,以取得父亲的同意,这不仅是对父亲的尊重,更主要的可能是封建家长制对她深深的影响。

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中学(341600)

猜你喜欢
贤妻良母柳梦梅礼教
明清儿童礼教的兴起
《牡丹亭》之柳梦梅人物分析
《惊梦》的情与爱
做他的“红颜知己”,而非“贤妻良母”
不一样的《柳梦梅》
试析儒家礼教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服饰研究
中小学生识“礼”教育浅谈
贤妻良母
潜意识欲望的诗意书写——柳梦梅形象的潜意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