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

2016-05-30 10:48熊建峰
读写算·高年级 2016年3期
关键词:题眼廉颇脉络

熊建峰

叶圣陶爷爷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什么是思路?叶圣陶爷爷有个形象的解释:“思路,是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作思想走的一条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到达这条路的终点。”作者写一篇文章,总有一定的思路,循着思路去认真阅读,才能透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表达技巧。

一、琢磨文章题目。有的题目暗示了行文的脉络,阅读时抓住题眼探寻前因后果,或者由果溯因,或由此及彼等,就可理出作者的行文思路。比如《将相和》一题,抓住题眼“和”想一想,就可弄清故事的情节变化:将相“和”(廉颇职位高)——将相“不和”(蔺相如职位高,廉颇不服)——将相“和好”(廉颇负荆请罪)。这样思考,就了解了故事情节,有利于深入理解内容。又如《千年梦圆在今朝》一题,抓住题眼“梦”想一想,就可把握行文脉络:千年之梦是什么?(遨游太空)——圆梦历程怎样?(万户首次火箭飞天失败→发射人造卫星成功→神舟五号飞天成功→神舟六号飞天成功)——梦圆之后咋办?(登月球探火星)。这样思考,行文的脉络一清二楚。

二、抓住时间推移。有的文章是按时间推移来写的,阅读时抓住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就可以理出文章的思路。比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是按时间顺序写的,阅读时只要抓住文中的几个时间词语——“七八岁的时候”“几年后”“现在”等,就可以把握文章的思路:“童年的诗作(第1—14自然段)——长大的感悟(第15自然段)——成年的体会(第16—17自然段)”三部分。

三、留心作者行踪。大多数游记、参观记之类的文章,阅读时留心作者的行踪,就可以把握作者的思路。比如《草原》一课,作者依次描述了一碧千里的草原美景、初入草原一片静寂和主人远迎客人、蒙古包外亲切相见、蒙古包内热情款待、宾主联欢话别。显而易见,作者一行的行踪正是写作的顺序,抓住这根纽带,也就弄清了文章的思路。

四、分析总起开头。总起性的开头,往往蕴含着文章的行文思路。比如《彩色的非洲》一课,开头说:“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这句话统领全篇,接着分别介绍了非洲的骄阳蓝天、花草树木、动物世界、日常生活和艺术风采都是彩色的,最后概括总结“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不难看出,课文的思路是总分总结构关系。

五、把握事情发展。把握事情发展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就能理清行文的脉络。比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按事情发展阶段安排材料:接受任务(敌众我寡)——诱敌上山(英勇奋战)——引上绝路(斩钉截铁)——顶峰歼敌(决一死战)——英勇跳崖(壮烈豪迈)。理清了思路,把握了来龙去脉,主次一清二楚。

只有理清了作者思路,才能正确理解作者对事物的真切认识,体验所表达的真挚情感,领会作者的真正意图。

猜你喜欢
题眼廉颇脉络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大粮积雪 谁解老将廉颇心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知行并进”与“从做中学”理论脉络的比较
廉颇并非真英雄
廉颇并非真英雄
高考数学题中“题眼”的理解与破解
物质推断题的推断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