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面向高职院校学生阅读推广路径研究

2016-05-30 02:34陈亚平
关键词:阅读推广新媒体时代

陈亚平

摘 要: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呈现出明显的娱乐性、互动性以及盲目性的特点。当前利用新媒体进行阅读推广过程中,出现了重视信息发布,忽视导读推荐以及分享,发布内容与读者需求不匹配等问题。针对大学生的阅读特点和新媒体利用中出现的问题,新媒体时代的阅读推广工作应该重视数字导读服务,开展经典深度阅读计划,创新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现状;阅读推广

中图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346(2016)02-0092-05

在这色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里,中国水墨画却只选择用黑白的水墨(一阴一阳)去表现万事万物,它没有能像西方绘画的色彩那样,对自然色彩有着很科学的认识,比如说西方绘画概括出了色彩三要素:色相、纯度和明度。中国绘画一向被认为是德、道、意的载体,其所表露的也就是中国人对现实世界的思考与追求。西方色彩语言表现为科学和外在感性的特点,而中国水墨画色彩语言却表现为神学和内省理性的特点。这种传统范式的形成,与道家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

老子讲“素”(“见素抱朴”)和“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对这两种无彩色高度重视,“素”是白色,“玄”为黑色,即后世水墨依据的颜色。老子将黑白视为对立的两极,这种认识完全合乎科学,因为,黑是物体完全吸收光线的结果,而白则是全部反射光线的结果,它们刚好处于两极。中国人的观念认为北极是天顶,而北极为玄色,所谓“天玄地黄”,天之玄色为神圣的颜色。单纯和朴素的黑白两色也正符合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主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美学思想。在无色中,老子最推崇黑、白两色,并以色论道,使黑白成了老子哲学体系中核心概念的别称。庄子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的审美思想充分体现了道的精神“朴素”,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也遵循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特殊色彩意识。

从绘画理论的角度看,素是白色,玄是黑色,白是黑的对立,是黑的凭借形式,离开了白,黑也就无法存在。所谓“黑从白现”也就是这个道理。中国画家运用黑白色的方式,表现为“悟墨”的过程,所谓“悟墨”即是“悟道”,也就是感悟生命,以求与天地共存,与万物并生的“得道”目的。墨色是传统水墨画色彩呈现形式的主体,这种黑与白的单纯关系,构成了水墨画最独特的形式,体现了东方人的审美心理和价值取向。黑与白所呈现出的视觉意味,被认为是绘画审美的最高品格。

中国画到了唐代便有了王维创作的水墨画法,开文人画之先河,摒弃色彩的运用,强调“墨分五色”,以水墨代色。黑白二色逐渐取代其他丰富的色彩而成为中国画色彩体系的核心,中国画的灵魂就是“笔”和“墨”。 唐、五代、北宋的画论对“墨”的表现力有了更充分的认识。王维的《山水诀》中说:“夫画者,水墨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张彦远解释水墨画的意蕴时说:“夫阴阳陶蒸,万物布错。玄化无言,神功独运。草木敖荣,不待丹绿之彩;云雪飘扬,不带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峰不待五色。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中国画的水墨世界里这种黑与白所呈现出的视觉意味,被认为是绘画艺术的最高品格,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无色之色”之美。所以,水墨画只采用纯粹的黑白为原色,进而表现大千世界。

2 中国传统水墨画审美精神的取向--- “道法自然”的自然美

《老子》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的“顺物自然”(《应帝王》)表征的都是自然之美,把自然看作美的本质。 “道法自然”是老庄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道家崇尚自然之美,就是反对雕琢造作,反对卖弄做作,就是要求“真”。“真”就应该一派本色,而不能文饰装扮。要“淡”就应该任其丑朴,而不能粉饰涂抹。老庄的“大美”是一种微妙玄通,虚形阴柔,静寂空灵,含蓄隽永的审美追求。老庄的“大境”以自由心灵感悟人生,以诗性的审美来超越人生,以精神自由为审美的本知,是道家美学思想的最高审美境界。中国水墨画的审美把握是对“道”的观照。

老子的“无名”、“致虚极,守静笃”、“静观玄览”的审美认识观和他所创造的关于艺术创造和鉴赏的“虚”、“静”、“妙”、“味”等一系列审美理念构成了老子的审美思想。从老子的这些思想出发,庄子提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刘勰提出“标自然为宗”,司空图提倡“妙造自然”,苏轼认为“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等等,使中国古典美学一脉相承,引申出了崇尚自然、含蓄、冲淡、质朴的审美价值。因此,道家以自然为美的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产生了最广泛、最深远的影响,而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也正体现了这种“自然”的审美属性。

中国水墨画因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传统而具有中国古典美学审美价值,深受儒、道、佛审美思想的影响。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中国绘画艺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中国绘画艺术描摹自然景象,视自然为友。艺术家身居山林,进行长期的观察和思考,了解大自然春夏秋冬的变化,风雨阴晴之时山川面目的不同,清晨黄昏之间草木气象的改观,从而来描绘出自然界云淡风清之景,高山流水之意,也就是要融会贯通“道法自然”的认识世界的方法。这就是多数中国画家为什么首先要对自然有漫长的认识过程的缘由。中国画在表现手法上也并不是完全照抄自然的客观物象,张躁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水墨画以朴素的墨色表现形体的基础上还加入了创造者很强的主观情感,即在造化自然的基础上,有所思想,有所寄意,具有情感。

王维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这种以画家特有的眼光审视自然世界而感悟到的那种宇宙意识和道的精神在绘画和诗词中的表现尤为畅快淋漓,给人以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善于发现自然的发展规律,同时在对自然的感悟理解中将自然的东西融会贯通,使自然的形象内化为艺术家自身的心灵意象,从而达到“道法自然”的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康德有一句名言:“我在世界上,世界在我身上。”只有进入这种状态时,才能领悟“道法自然”的自然美。

3 中国传统水墨画创作精神的吸收——“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天人合一”的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在道家看来,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本是合一的。道学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到“万物”后还要归一,天人合一。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一生二就是哲学的主客二分法,二生三是阴阳合合产生新的生命体,三生万物,生命不断繁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气韵生动。强调天人相通“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合为一体。所以说这“天人合一”的思想突出表明了人与自然深刻的对应关系。

谢赫“六法”讲“气韵生动”,正是指“人”与“天”相会相融反馈互动所形成的一种生机勃勃、动静有序的生命韵律。画家在“天”——自然的大化流行中认识、体验“有大美而不言”的天地精神(庄子语),而天地之大美,因画家的体验、创作而以艺术意象显现出来,实现人与天的合一,诉说着中国山水画家与艺术家的天人恋情。石涛《画语录》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中心思想是,创作的源泉是“生活”,生活的表现要有“我在”。进入创作就要达到我与自然“神遇而迹化”的境界。”石涛认为,他画山水画,是山川让他代替山川表现山川的意蕴和美。又说画上的山川是由他孕育变化而产生的。但石涛同时又说,他自己本人又是由山川孕育变化而产生的。倒底谁产生谁,这里面的哲学内涵不过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化”,其美学的内涵不过是物我交融、迁想妙得。石涛作画,并不是照抄自然,而是把所观察到的奇特美妙的山川林木云烟,经过构思构图,创造出完美的画图。他所画的山水画,就是自然的山川与他的思想感情奇特地相遇之后而留下的笔墨痕迹。这些都旨在说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的创作,既不只是大自然的单纯的再现,也不只是画家主观思想感情的单纯表现,而是二者相融合的天衣无缝的有机的统一整体的表现;是在自然的真实的美的表现中表达画家自己的审美理想的过程,将人与自然性灵统一,从而到达艺术的理想境界。

黑格尔《美学》中曾经有过类似的说法:“艺术家把灵魂灌注到石头里去,把它柔润起来,活起来了,这样灵魂就完全渗透到自然的物质材料里去,使它服从自己的驾御”。这就是“天人合一”的艺术最高境界。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水墨画是以丰厚的源远流长的文化作为筑基,以博大精深的道家哲学作为载体来弘扬国粹。中国传统画家吸取道家哲理,追求自然本真的艺术精神,使得中国水墨画从画理、画法到审美情趣、创作境界,无不打上其深刻烙印。

参考文献

[1]王永亮.中国画与道家思想[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2]寇元勋.中国水墨画:源流.审美.表现[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3]姜澄清.中国色彩论[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4]朱峰.老子“道法自然”思想与中国传统审美观[J].电影评介,2008(21).

[5]刘菊芳.中国水墨画与禅道思想[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5).

[6]谢冬莉.浅析中国艺术精神之意境——天人合一[J].安徽文学,2010(9).

Abstract:As a philosophical category, Taoism has been leading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ainting.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such philosophical theories as elements, mystery, nature following and the integration of heaven and human, etc., and explains how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affects traditional Chinese ink and wash painting in color foundation,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spirit of creation.

Key words:Taoism; traditional Chinese ink and wash painting; color; aesthetics; creation

(责任编辑:陈超拔)

猜你喜欢
阅读推广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未成年时期阅读推广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