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

2016-05-30 00:25皮小燕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内角周长三角形

皮小燕

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数学这门课,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由此可见,数学学习从一开始就离不开情境. 只有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及时感知、领悟、内化、升华. 从而增强 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做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时,要学会联系生活

如何让学生们主动地用“生活的眼睛发现不符合生活之处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爱好和爱好. ”所以在课堂上,学生们那一双双“生活的眼睛”所看到的事物也是多样的,他们的思维方向、思维结果不一定会顺应教师的教学预设. 那么我们的教学是执行预设的教案,还是开发课堂生成的资源呢?

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在课堂上一旦遭遇“节外生枝”,便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既定的教学思路上. 现在,我们知道了不能这样做. 教师必须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而没有个性的教学,就无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 ”教师必须坚持教学目的、课程、方法、教学组织等的多样化、灵活化、个别化;有效的实施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闪光点,为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提供有利条件.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是学生探究的动力. 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有着较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使学生产生“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这一内容时,首先我让学生寻找生活与学习中所存在的圆,学生列举了许多,如光盘、盘子与盆等等. 我接着提问:“如何测量出圆的周长?”学生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如用软尺测量,把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等等. 我用一根细绳的一端系上一小段粉笔,手拿另一端将粉笔甩动一周,问学生:粉笔所划过的痕迹是什么?学生答道:圆. 这样的圆你如何来测量它的周长呢?这时,学生发现之前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适合测量圆形实物的周长,而对于这样虚拟的圆却不适合,并且测量一些大的圆形实物时也不方便、不准确. 这样学生心中就会产生疑问:有没有一种既快又准确的计算圆的周长的方法?此时我因势利导,告诉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可以轻松而便捷地计算出任意圆的周长. ”这样的问题情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与探究欲望,这样学生会带着心中的疑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创设操作活动情境 ,提升学生的思维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前面,从而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内容时,我事先让学生准备一些纸张和剪刀,课上让学生亲自动手,剪出几个三角形,让学生求出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和. 有的學生用量角器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加在一起求出了内角和;有的学生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平角,而求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总结规律,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这样的操作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动手的同时积极动脑,真正实现了在做中学,做中学. 这样学生对主动构建所学到的知识理解更透彻,掌握更牢固,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一种艺术,它可以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在教学中,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创设情境,只要我们勤于动脑,肯于钻研,举一反三,只有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儿童探索知识的兴趣,体验知识的价值,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孩子们才能走出知识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探索知识的绿洲.

猜你喜欢
内角周长三角形
多边形内角和再探
三角与数列试题精选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三角形分割问题
三角形,不扭腰
巧算周长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