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高校生态伦理教育的内涵探析

2016-05-30 06:28程文琴
科教导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生态伦理内涵

程文琴

摘 要 生态伦理教育旨在将生态伦理内化为人们心中的道德准则,并使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觉地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高校作为生态伦理教育的主阵地,在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从生态伦理教育的起点、关键和核心的角度对高校生态伦理教育的丰富内涵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生态伦理 生态伦理教育 内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1.004

Connotation of College Ecological Ethics Education in China

CHENG Wenqin

Abstract Ecological ethics education into ethical guidelines aimed at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within the ecological ethics, and people in the social practice of consciously seeking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man and nature. Universities as the main front of ecological ethics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cological awareness training students. This article mainly ecological ethics education from the start, the key and core of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ethics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re studied.

Key words ecological ethics; ecological ethics education; connotation

1 生态伦理教育的起点:生态文明理念教育

高校生态伦理教育应该首先要树立“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①生态文明理念旨在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生态文明理念决定着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支配着人们具体的实践活动。生态伦理教育在生态伦理教育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是生态伦理教育的起点。生态文明理念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1 尊重自然的和谐共生观教育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尊重自然的和谐共生观教育。尊重自然的和谐共生观主张的是在促进人类生命体繁衍的基础上,也要尊重自然界其它生命体,进而实现自然界所有生命体共同繁衍生息。尊重自然的和谐共生观教育既反对自然中心论,即将自然界奉为至高无上的神,人类只能消极地听命于自然,也反对人类中心论,即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中心,主宰着其它生命体的存在和发展。人类与其他生命体一样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超越自然,不能脱离自然而生存与发展。因此,高校应对大学生进行尊重自然的和谐共生观教育,使大学生真正理解人类与其它生物一样都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生命共同体,进而在实践活动中尊重自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2 顺应自然的共同发展观教育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顺应自然的共同发展观教育。人们顺应自然并不是指人们在自然界面前完全无能为力,只能被动地受制于自然,完全受自然界的支配。人们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可以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使自然界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类就通过实践不断地将自然界纳入人的生产和生活系统。可以说,对人类具有现实意义的自然界,是人类活动即实践自身创造的,是活生生的,与人类社会不可分离,已经融为一体。虽然自然界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具有“优先地位”,但在马克思看来,在人的实践活动之外的,与人分离的、抽象的、孤立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相当于是无。自然界并不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之外,而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之中,人类通过实践不断地改造自然,人与自然应该是一种共同发展的关系。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顺应自然的共同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应该是一种共同发展的关系,促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1.3 保护自然的生态平等观教育

高校应加强对学生进行保护自然的生态平等观教育。生态平等观是指自然界的所有生命体都有利用生态资源的权利以及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所有生命体都享有利用生态资源的权利主要是指同一国家或地区的人们或不同国家之间的人们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人类生命体与其它生命体之间都应该平等地利用资源。发达国家的人们不能为了自身的发展而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当代人不能为了经济发展而损害后代人的利益,人类生命体不能为了自身种类的发展而影响其它物种的发展。简言之,不同时空的所有的生命体都应该共同享受生态资源,共同发展。人类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要尊重和维护其它物种的利益,实现人类与其它物种的共同发展。因此,高校通过保护自然的生态平等观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一种平等地享有生态利益与平等地承担生态责任的意识,使人类与其它生命体、当代人与后代人形成一种共生共荣的和谐关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2 生态伦理教育的关键:生态行为规范教育

生态文明理念教育是为了将生态伦理内化为社会成员的道德律,而生态行为规范教育是为了将生态伦理外化为社会成员的实践活动,通过客观的物质性活动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见,生态行为规范教育是生态伦理教育的关键所在。生产和消费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行为规范教育首先应该从这两方面着手。

2.1 循环经济发展观教育

生产活动是由投入与产出两部分构成的,其中投入包括劳动者以及生产资料的投入,产出则包括产品以及废弃物。生产活动过程作为劳动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②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就在不断地消耗劳动者和生产资料。而产品则作为生活资料或生产资料进入消费过程作为个人消费或生产消费,不同的是个人消费产生的消费者本身,生产消费则产生与消费者不同的产品。而废弃物要么重新作为新资源进入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或作为废弃物的形式回到自然界。可见,生产活动是从两方面,即从自然界拿走资源用于生产和生活,或者在生产和生活中将废弃物排放到自然来影响自然界。因此,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应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减少对自然的索取,通过循环利用资源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因此,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应该采取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即“把原来‘资源—产品—废弃物流回大自然的单一过程,改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反馈式流程。”③简言之,人类要采取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2 科学消费观教育

个人消费的产物是消费者本身及废弃物。个人消费主要是从两方面来影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是消费的废弃物或作为新资源重新进入生产过程,亦或以废弃物的形式回到自然界。二是消费通过生产需要再影响生产过程。消费直接是生产,“因为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也就是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是生产的前提。……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④一般来说,合理的需要是有利于激励人们不断创新生产,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商品经济产生之初,人们获得商品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种需要。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消费社会,使用价值链与价值链出现了背离,人们追逐的不是物品的有用性本身,而是物品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商品已成为社会价值符号,成为一套话语系统,像奢侈品就成为社会身份地位的象征。这种“欲望消费”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加剧了生态危机。同时,“欲望消费”也使人类越来越依附于消费行为,并且“以享乐为人生终极目的,就背离了自己的自然本性,人就会异化为被贪婪物欲所支配的奴隶”,⑤这使人日益降低为与其它生物无异的物质力量。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科学消费观教育,使大学生从“异化消费”中,从对物质的过分贪婪和占有中解放出来,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 生态伦理教育的核心:生态信仰教育

生态信仰是指人们为了人类自身的永续发展,在思想上极其推崇自然环境,并且在行动中时刻以生态环境质量——天蓝、地绿、水净当作检验自己行为是非善恶的标准,以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信仰是支撑人类生态道德生活的基石,是人类生态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类生态道德观念和行为的范围、层次和方式。生态伦理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进行生态信仰教育,生态信仰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3.1 生态情感教育

高校生态情感教育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引导大学生要相信自然,接受人类作为一个物种与其它生命体一样都是自然的一部分,相信人类与自然界可以和谐相处;二是引导大学生要尊崇自然,相信自然会给人类带来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活环境,期望自然给人类带来幸福;三是要使大学生学会爱自然、爱生命,将自身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生态情感教育应该使人类学会将自己的爱倾注到自然之中,倾注到生命之中,要感恩自然给赋予人类的一切,最后在爱自然、爱生命的基础上升华为一种生态信仰。把树立生态信仰当作一种美德来培养,而内在于德性的生态信仰对人的生态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美德就会投射到外部世界的人与物上,行为上就表现为由原先自发地保护生态环境变为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2 人的发展教育

生态信仰对大学生的人格的建构有着提升的作用,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生态伦理教育的目的所在。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不可否认是主动的一方,占据主导地位,并且通过实践改变自然条件使自然界朝着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方向发展。当前的生态危机表面上是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资源的掠夺,实质上是人的欲望的无限膨胀,妄图占有、征服自然。而人的欲望的泛滥本质上是人的内在尺度的畸形变化,是人的异化。人的异化表现为作为人的类本质的劳动的异化,即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劳动作为人的本质活动,不仅生产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及人与人的各种关系,而且还为人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由于劳动的异化,“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⑥使人渐渐丧失了自己的类本质,不再成为其人。由于劳动的异化、人的异化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危机,而作为人与人关系的反映和缩影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就不和谐。当人与人的关系呈现一种平等、和谐的状态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和谐,从而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因此,要真正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缓解生态危机,人的健康人格的培养、人的内在尺度的完善是根本的途径。高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人的发展教育,使人达到对人的类本质的真正占有,实现向自身的复归,即实现“人—非人—人”的转变。简言之,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人的发展教育,就是使人在自我完善中寻求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注释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8.

③ 肖安宝.资源创造论:新时代的资源哲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204.

④ 马克思.资本论(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9.

⑤ 曹孟勤.生态伦理哲学基础的反思[D].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4:106.

⑥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3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58.

猜你喜欢
生态伦理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略述《岁月生香》的壶中内涵
内涵漫画
试论先秦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广西百色市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价值研究
壮族生态伦理思想形成因素探析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生态伦理智慧及其现代出路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