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问题研究

2016-05-30 02:11刘萌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17期

刘萌

摘 要: 国际金融中心是联结各种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枢纽。①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有利于国家在世界竞争格局中取得重要地位。上海市在十年里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目标。通过对上海金融市场的现状研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同时基于GFCI、IFCD指标体系对上海市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进行分析,指出上海市自身的竞争力以及与成熟国际金融中心之间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对加速推进上海市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国际金融中心;上海金融市场;竞争力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7-0053-02

金融中心是各种金融交易活动的资本集散地和清算地。它能够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对金融信息进行集散处理,同时具有风险管理与价格发现的功能。它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有利于金融创新,提高金融实力,维护区域的金融安全。上海市因深厚的历史沉淀、地理优势、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中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首要选择。

在“十二五”时期,上海市的金融业发展迅速,拉动了上海的经济快速增长,基本确立了以金融市场体系为核心的国内金融中心地位,初步形成了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2015年,上海金融业增加值达4 052.2亿元,同比增长22.9%。上海市政府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实现202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战略目标的决定性阶段。上海市要确立其全球性金融中心地位,不断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这些背景下,研究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依托政府的大力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竞争力逐步提高。国际金融中心存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这三个核心金融市场都聚集于上海市。上海证券交易所于1990年正式开业,自此上海证券市场不断发展。黄金交易所和金融期货交易所也于上海市成立,这些都体现了上海的经济中心地位,同时也为上海市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重要动力。

(一)股票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市场稳定程度和开放度不足

根据上海市金融办的数据,2015年上海金融市场通过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总额达9.2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2.9倍;国内股票电子成交量2.6万亿美元,全球占比为5.7%。上海市的上市公司直接融资额累计达7 457亿元,新三板企业发行融资达103.6亿元。同时,上海市的经济证券化率达245.9%,大约是全国的3倍;直接融资比重达39.5%,大约是全国的1.6倍。

上海市截至2015年底共新增了各类证券期货法人机构120家、分支机构233家。目前,各类机构总数分别达到221家和946家,总数占到全国的32%和9%。上海市的各类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基金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期货公司,其数量也位居全国首位。由此可见,上海市的金融市场规模在不断发展扩大,一直处于全国前列。其金融市场发展度和开放度也在不断提高中,但与发达国家或者其他新兴市场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二)债券市场:发展迅速,流动性不足,结构不合理②

截至2015年末,债券市场发行各类债券共计22.3万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87.5%。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量达21.0万亿元,占债券市场总发行规模的95.04%,同比增长81.3%。交易所发行公司债、可转债、分离式可转债和中小企业私募债共计1 144只,发行量达10 981.72亿元,同比增长186.16%。

根据市场结构来分析,国债和金融债占较大比重,中长期债占比较高,1年以内短期债占比较低,债券流动性存在不足。总体来看,债券市场促进了金融市场资源合理配置以及金融市场改革升级,但自身规模有限;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市场产品流动性较低,市场结构也不是很合理。

(三)外汇市场:交易活跃,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提高

根据国家外汇局的统计数据,2015年,上海市的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量达2.7万亿元,列于全国第一位。人民币在国际收支中的占比已达30%。目前,已有300多家境外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市场,与人民币银行签署代理债券投资协议的境外央行类机构达到37家。黄金国际板成功运行,2015年累计成交黄金4 800吨,金额达1.1万亿元,占金交所黄金总成交量和成交金额的两成。

日前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显示,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在2014年底达到2.47%。相比2010年底的0.23%,RII在5年里增长了120多倍。2015年人民币国际化初期的目标在2015年底已经基本实现。与此同时,人民币近期有望成为第四大国际货币。

(四)期货与期权市场:交易量处于世界前列,产品结构单一

根据世界交易所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32.41亿手,累计成交额为5 391 2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8.06%和130.13%。上海期货交易所成交1.02亿手,成交额为64 166.77亿元。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累计成交量为3.39亿手,累计成交额为4 158 186.98亿元。

就市场规模而言,上海期货交易所在商品期货和期权交易方面一直处于全球前列。无论从行业、业务结构、竞争状况等方面来看,国内期货行业正在经历的发展阶段与证券行业过去十年的发展经历类似,整个期货行业实际上正在迎来春天。但就市场结构来看,上海期货与期权市场仍比较单一,很多产品如ETFs 期货与期权、单一股票期货及期权等交易规模小。期货市场仍有进步的空间。

(一)基于GFCI指标体系的上海市竞争力分析

全球金融中心竞争力指数(GFCI)首创于2005年,2007年3月由伦敦Z/YenGroup首次对外公布。2008年3月,上海市首次被列入GFCI3排名中。根据2016年4月份发布的GFCI19 报告,排名前五的金融中心依次是伦敦、纽约、新加坡、香港、东京,上海以693分位列16名,比GFCI18期的21名上升了5名。

GFCI指数覆盖全球86个金融中心。Z/Yen Group指出该指数主要反映金融中心在商业环境、金融发展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竞争力。同时,GFCI报告采用两种分析方法:聚类和关联,从金融的多样性、专业性、联系度三个维度来综合评判各金融中心的竞争力①。

根据GFCI各期排名,上海市的综合得分基本是逐渐上扬的趋势,但排名波动性却比较大。贺瑛(2011)指出,关键指标排列组合的变动引起GFCI排名的变动称为敏感度,敏感度与金融中心的成熟度成反比②。上海的排名波动性大主要是因为敏感度,这也说明了上海作为金融中心还并不成熟。

虽然上海市作为金融中心的排名有波动,但作为新兴市场金融中心,尚有更大的潜力与发展空间。

(二)基于IFCD指标体系的上海市竞争力分析

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报告(IFCD)于2010年开始发布。根据IFCD综合得分情况把金融中心分成以下四个梯队:第一梯队,80分以上,为成熟型金融中心;第二梯队,60—80分之间,为新兴发展性国际金融中心;第三梯队,40—60分;第四梯队,40分以下。根据2014年IFCD报告上海市综合得分为77.10,处于第二梯队。

IFCD指数客观指标体系有五个一级指标,包括金融市场、成长发展、产业支撑、服务水平和综合环境。根据表1的排名,2011—2014年,上海市的综合指数排名与金融市场的排名基本一致,这就表明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产业支撑的排名很靠前也很稳定,这说明上海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商业城市基础条件方面有一定的竞争力。从表2可以看出,上海市成长发展指标连续年排名第一。这体现了上海市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推动力。根据2014年报告,上海市的科技与创新、全球公认的专利和学术发表方面的排名分别是86、35、67名。这表明了在科技与创新、学术方面,上海市仍有发展的空间。

上海市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也要注重综合环境和服务水平的建设。上海市这两项指标的排名都在前十名之外,不过2014年排名首次进入前十,指标分数也从68.4和53.95提高到了70分以上。近年来,上海市在服务水平方进步巨大,但相比较发达国家得分还是有提升的空间。

(一)推进金融产业、人才集聚①

1.引导金融企业集聚

上海市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要合理推进金融企业集聚,对于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要采取不同的引导措施。比如,对于规模较大的,要适当合理的引导这些金融机构发展本身的核心业务;对于规模较小的,要适当的引导鼓励这些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以促进产业发展。在引导金融企业集聚发展的同时,要注意金融机构的发展多元化,要根据金融机构不同的优势进行培育引导,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互动的格局。

2.引导金融人才集聚

在建设金融中心过程中,上海市应重视金融人才集聚问题。可以通过加大与海外之间的交流,来引导金融人才的集聚。同时,金融机构内部的交流也应该加强。为推动金融中心的人才引进发展战略,应推进上海高校金融学科的国际化进程,为金融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二)推进外汇体制改革

1.推动资本项目改革②

国家应稳步推动资本项目改革,放宽QFII和QDII的投资自由度和准入门槛。国内的投资机构可以通过开拓双向跨境信贷业务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产配置;同时,完善跨境资金流动检测体系,以提高国内投资机构的国际化水平。

2.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③

目前,人民币正处于贸易结算货币的阶段,国家应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来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加人民币在世界范围内互换的次数,加快国际贸易结算进程;同时,国家应提高汇率弹性和利率市场化程度,建立现代化金融体系,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放松资本管制以最终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三)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

1.完善政府的监管措施④

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政府的金融监管措施需要不断更新完善。同时,要平衡好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的关系,在保证金融机构注重创新的同时,也能对金融机构进行有力的监管。政府应加强金融审慎管理,对金融宏观进行统筹协调,完善金融监管框架,以稳步推进金融深化改革。

2.健全金融法规体系

金融法规、政策必须适应金融产业的发展,并为其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目前我国金融中心法律制度很多处于缺失的状态等;与此同时,我国的金融产业发展快于法律制度的完善。针对这样的情况,政府应该要本着为金融产业服务的原则加快法律制度制定步伐。同时,上海市要基于金融产业发展快速的情况,先行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以配合适应金融活动的开展。

3.完善基础设施

政府在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金融机构入驻时所需的硬件设施。为了减轻发展资质好的金融机构的税收负担,使其更加注重金融创新、更好发展,应提供相对优惠的税率;同时,提供本地与国际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流平台,加速金融集聚进程。

参考文献:

[1] 王伟.中国金融中心发展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5):1-5.

[2] 高山.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比较研究[J].上海金融,2012,(12):20-26.

[3] 王保庆,李忠民,王保忠.金融中心形成机理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3,(7).

[4] 黄运成,杨再斌.关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设想[J].管理世界,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