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2016-05-30 02:59徐礼志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陕西省

徐礼志

摘 要:陕西省新型城镇化是实现陕西城乡统筹发展、扩大有效需求、驱动经济增长和实现经济转型的必经之路,但如何破解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资金需求难题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分析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和金融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从建立多元化金融体制、加大政策性金融供给、创新资本市场体系和投融资模式创新等方面给出金融支持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陕西省;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7-0061-02

新型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是扩大内需、促进产业升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仅是促进陕西省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径,也是扩大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现实选择,是实现陕西省经济转型的关键途径。由于融资约束问题的存在,使得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金融部门的支持,金融业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机制也揭示了金融服务、信贷结构调整将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产生积极的影响。新型城镇化特征对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因此,如何使金融业适应陕西省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创新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路径,成为当前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全省城镇化平均水平大幅提高

2014年陕西省城镇常住人口为1 985万人,较2013年增加了54万人,城镇化率为52.58%,较2013年提高了0.98个百分点。2010—2014年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278万人,年平均增加69.5万人,比2000—2010年的年平均53.1万人的增长水平增加了16.4万人。

(二)三大区域城镇化差异不断缩小

2014年,关中地区城镇化率为55.59%,较2013年增加了1.03个百分点,较2010年增加了6.03个百分点;陕南地区城镇化率为42.79%,较2013年增加了1.92个百分点,较2010年增加了9.21个百分点;陕北地区城镇化率为54.64%,较2013年增加了1.36个百分点,较2010年增加了6.86个百分点。2010年以来,随着全省移民搬迁工程、重点示范镇和旅游文化名镇建设的不断推进,关中地区增幅逐年趋于稳定,陕北、陕南地区城镇人口集聚能力不断增强,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全省城镇化的平均水平。

(一)金融规模不断扩大

2014年,陕西省金融业总体保持稳健发展态势,充分发挥了金融对“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建设的支撑和引领作用。2014年末,陕西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量为3.66万亿元,营业网点的机构个数为6 749个,从业人数为96 798人,而2010年资产总量为2.07万亿元,机构个数为6 375个,从业人数为78 958人,资产总量、机构个数、从业人数分别增加了1.59亿万元、374个、17 840人。陕西省金融机构(含外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8 837.2亿元,同比增长16.14%;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8 111.34亿元,同比增长9.91%。

随着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建设,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升温。陕西安居工程稳步推进,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陕西省信贷资金多集中于基础建设、房地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等重点领域。2014年,陕西省贷款新增前五大行业分别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采矿业、房地产业、公共管理社会组织和制造业,占行业贷款新增额的68.9%。社会融资规模保持适度合理增长,直接融资规模创历史新高。2014年,陕西省社会融资规模4 849.8亿元,同比增加595.8亿元,增长14.0%。其中,新增贷款2 579.3亿元,同比增长14.0%,占全省社会融资规模比重53.2%;直接融资占全省社会融资规模的21.6%,同比上升6个百分点。

(二)金融政策法规不断完善

加快金融业发展,充分发挥金融业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努力把金融业打造成为陕西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服务全面建设“三强一富一美”西部强省。陕西省先后制定并实施了《陕西省“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金融业发展改革的意见》、《陕西省关于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实施意见》、《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稳金融支撑促经济发展的意见》、《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陕西银监局关于推进陕西民营银行设立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的实施意见》等政策与措施,继续深化地方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步伐,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提高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增强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在实现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基本保证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支持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三)金融发展水平逐步提升

金融发展水平主要用金融相关比率来表示。金融相关比率=(金融机构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金融机构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GDP。这个比率的数值越大,说明金融发展水平越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陕西省的金融发展水平在逐步提升,各项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不断扩大。良好的金融发展水平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2005—2014年陕西省的金融相关比率波动较小,从2011年以来,金融相关比率一直稳定增长,2014年达到265.40%,表明陕西省的金融发展水平不断上升。

(一)建立多元化金融支持渠道

通过综合利用商业银行贷款、信托基金、金融租赁等方式,不断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多样化融资需求。加强银行之间的合作,对融资需求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技术更新换代等项目使用银团贷款进行融资。支持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土地管理权质押融资业务和土地资本化的方法,充分利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增值收集金融资源。在严格控制金融风险的基础上,使用各种各样的信托产品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股票或债券融资,通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发行资产信托产品,不断提高资本流动。

(二)增加政策性金融供给

从短期来看,可以鼓励政策性银行进入社会性、公共福利性、投资周期较长和建设周期较长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充分发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指导作用。政府可以设立金融优惠、税收优惠和其他形式的补偿措施。不断深化政策导向性金融机构的改革,解决政策性金融机构自身定位、发展和监督问题,明确其在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作用,以便更有效地发挥辅助作用。从长远来看,我们可以考虑建立专业基础设施建设、住宅建设和其他政策性金融机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政策性银行支持项目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项目和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等。

(三)创新资本市场体系

相比商业银行贷款,长期债券投资回报期和基础设施建设周期更加匹配,更符合新型城镇化建设融资需求。根据支持发展新型城镇化不同行业的特点,不断创新债券市场,并进一步创新债券品种,主要包括市政债、公司债、城投债和资产证券化等,大力发展多层次、多种类、多主题,具有较高流动性的债券市场,创新债券市场,不断激活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巨大存量资本,提高资产回报率和使用效率。通过资产证券化解决问题资产的流动性和分散金融风险。

(四)创新融资模式

根据市场驱动的运行机制,创新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资和融资模式,实现公共财政负担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合理分工。地方政府应该把重点放在吸引和指导大型企业的投资上,新区建设或重点城镇建设可以直接向大型企业寻求帮助,在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为大型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方式。要注重股权融资和金融投资,促进资本杠杆不断推动社会投资。政府还应该发挥财政政策和财务杠杆的作用,面向社会筹集资金,可以考虑设立“新型城镇化建设基金”、“农业现代化发展基金”和“新农村建设发展基金”,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肖妍.金融支持西部落后地区城镇化:现状与对策研究[J].经济与金融,2014,(4).

[2] 郭敏.金融支持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研究:广西实证[J].区域金融研究,2014,(9).

[3] 陈志伟.金融发展对城镇化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经纬,2014,(11).

猜你喜欢
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陕西省
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简介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聚焦两会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朔州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