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差异性分析及教育对策

2016-05-30 04:38王晶梅谭月明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思想政治教育

王晶梅 谭月明

摘 要:当代大学生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方面既存在一般共性,也存在特殊差异性。找出其差异所在并探讨其形成原因是进一步因材施教的前提。总体来说,基于各方面原因,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专业差异和“干群”差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高度重视上述差异,并由此入手,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针对性。

关键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7-0074-02

美国学者安东尼·奥罗姆说:“国家建设的核心是确立和维持一套共同信仰。”[1]而国家共同信仰的确立和维持主要是通过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来实现的。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其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状况关系到党的事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目标。当代大学生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方面既存在一般共性,也存在特殊差异性。本文试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进行差异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认同是个体的一种带有肯定性的心理判断。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对党和国家所倡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觉接受和遵从。通过调查和访谈等实证研究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在性别、年级、专业及干群身份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性别差异

研究表明,男女大学生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具体表现为,一是从总体认同程度来看,特别是基于认知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程度,女生高于男生。这与女生强于接受性有关,与男生相比,她们更加善于消化、理解理论知识和接受既定结论。二是从认同深度来看,男生往往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更为深层,但也更容易产生偏颇。相比于女生,男生思维往往具有更强的发散性,同时也更具批判性。面对主流意识形态价值理念与社会实践的反差,他们更易于产生质疑,并常伴随着强烈的外在表现。女生在此方面往往表现得较为平和,但认同深度往往不及男生。三是从认同内容来看,男生对于国际国内形势与国家发展等问题,如世界格局、国际战略、反腐倡廉、社会改革等议题总体上更为关注和敏感,而女生对于伦理道德、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内容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四是从不同方式的认同影响来看,总体来看,男生由于更擅长逻辑思维,对于透彻的理论逻辑和理性分析具有更高的接受度,而女生更擅长形象思维,对感性方式的教育影响具有较高的认同度。

(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年级差异

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年级差异。一是从理论认知程度来看,一、二年级理论认知程度偏高,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掌握程度明显高于三、四年级。这应当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安排在这一阶段有关,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二是从理论接受态度来看,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看,大一学生最为认真,随年级提高大体呈反向趋势。大一新生刚走出高中校园,原有的应试备考学习习惯仍然有所延续。课堂上能够比较认真地接受来自教师的思想理论教育,课堂抬头率、参与度都相对较好。而大二、大三学生的表现明显不如大一学生。大四学生面临就业压力,更呈现出功利化取向,如形势政策课的出勤率受到较大影响。三是从认同程度来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加深的趋向。大一学生的书本理论认同掌握较好,但由于社会经验还比较少,所接受理论还未经历与现实的对接,因而往往浮于表面。而随着年级上升,大学生社会认知程度逐步提升,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会相应加深,当然往往也会伴随认同反复现象。

(三)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专业差异

通过对政治、历史、中文、思想政治、外语、物理、数学、交通运输、工业工程、电气工程等不同类别专业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状况存在明显的专业类别差异。总体来看,文科诸如政治、历史、中文等人文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明显高于理工科大学生。其中,思想政治专业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最高。这一结果可以归结于接触效应,即文科大学生总体上会更多接触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影响。同时,文科大学生往往在相关专业课程学习中会涉及更多的社会历史内容,并有更多的机会来发展自身分析社会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这会使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更加深入。而相比之下,理工科大学生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当然,这也与文科大学生中女生比例相对较高存在着一定关系。

(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干群”差异

通过对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对比研究,发现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方面存在明显的干群差异,学生干部的认同程度明显高于普通学生。这种结果的影响因素大体上包括:一是学生干部的整体素质较高。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都是大学校园中的精英分子,他们在学习成绩和政治思想诸方面表现往往更为突出,正因如此,他们能够成为学生干部而在学生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学生干部具有更多的社会实践经历。他们通过组织和参加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诸如党团活动、志愿者活动、义工活动、迎接新生、演讲比赛等,在实践中深化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三是学生干部基于自身优越感而更具有正能量。学生干部属于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往往对国家和社会各种现象的评价比较倾向于积极和乐观,更加易于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影响。

基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差异性及原因分析,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对策来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不断增强教育针对性。

第一,基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性别差异采取更加有效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方式。要深入挖掘性别差异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效果的影响,从而发挥认同优势,弥补认同不足。一般来说,和男生相比,女生情感更加细腻,更容易和他人形成情感连接,有更强烈的共情体验和同情心,因此,对于女生及女生占比高的班级可更多地采用感性为主的教育方法。在进行国际国内形势等宏观理论教育时,应注意加入感性情节因素,使得女生更易于融入其中进而认同相关理论。针对男生思维逻辑性和发散性较强的特点,对于男生以及男生为主的班级,要注意授课的理论逻辑力量和宏阔视野。针对男生的认同外显特点,应关注男生的认同反应,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认同冲突与认同危机,因势利导,进行针对性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照顾到男女生的认同特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情理交融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认同特点采取多种教育形式,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表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过程包括理性认知、情感共鸣、思想转化、心理调适和沉淀固化五个阶段[2]。大学生要达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深层认同,理性认知是基础,但不能停留于理性认知。能否形成情感共鸣、进行思想转化、实现心理调适,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沉淀固化都非常重要。而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任何教育途径和手段都无法一次性地完成全部任务。因此,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应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大学低年级即一、二年级阶段是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基础阶段。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强化主流意识的理性认知,适时地推动其情感共鸣,为思想转化奠定重要基础。在大学高年级即三、四年级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应紧密跟进,时刻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关心他们的思想动向,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困惑。在此基础上,以专题讲座、辅导谈心、学术讨论、形势与政策教育等各种形式来进一步增进其理性认知,激发其情感共鸣,促进其思想转化和心理调适,不断释疑解惑,推动主流意识形态沉淀固化,从而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深度和稳定性。

第三,丰富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途径,挖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潜移默化地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研究表明,一般来说,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作为一种外在刺激因素,增加其呈现频次,会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程度。也就是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更多接触对增进认同具有提升作用。因此,要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程度,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多管齐下地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使其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当然,教育方法的选择十分重要。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孩子们愈少感到落在他们身上的教育设想,教育效果就愈大,一旦他明白了你专门找他谈话是为了教育他——他的心灵,便会整个封闭起来。”[3]因此,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要避免简单重复,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第四,注重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环节,使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在实践中加以夯实。理论来源于实践,但对于大学生来说,主流意识形态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层面。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衔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理论,是增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关键所在。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干部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程度高也说明了这一点。高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社会实践,并将之做到实处,通过校内社团活动及各种文体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实践体验,并通过参考观察、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走出校门,初涉社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让大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中更好地体悟理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产生理论与实践反差的心理冲突,此时,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做好跟踪指导,及时进行思想疏导,使学生思想从“山穷水尽疑无路”转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不断增进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

参考文献:

[1] 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M].张华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343.

[2] 刘新庚,刘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动力要素与过程机制探索[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

[3] 戴艳军,王嘉.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特点和实现路径[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猜你喜欢
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对策研究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正确引导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策研究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途径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