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财务危机征兆与识别相关研究

2016-05-30 06:05杨雨航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财务预警上市公司对策

杨雨航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化的来临,市场经济为上市公司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经济领域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越来越突出。正是因为这种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才使得企业更应该关注公司财务危机征兆的识别。财务危机不仅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同时,其对市场经济结构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因此,在经济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对于危机征兆识别及其预警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征兆识别;财务预警;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7-0140-02

在日益发展的经济领域中,财务危机对上市公司及其相关投资者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同时,财务危机征兆识别也是公司风险管理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及时有效地识别企业即将面临的财务危机,控制其发展趋势,使得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尽早预测到财务困境并作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公司应尽早发现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优化上市公司决策部门管理结构,提前预测和防范财务危机,为市场及投资者把握投资方向。

(一)公司规模过小或企业盲目扩大公司规模

公司规模越小,出现财务危机时面临的财务困境越严重。小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对来说比较严重,而且现金流量小,资金周转不足常有发生。同时,由于其规模问题,所能承载的负债有限,并且其所能得到的信任与支持也非常少。所以,公司规模过小时,更加可能被现行的或潜在的财务困境所打垮,无法得以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与此同时,盲目扩大公司规模也可能引起财务危机。当一个企业扩大公司规模时,潜在的财务危机也悄然而至。如果公司大举收购或合并别的企业,尤其是跨行业扩大企业时,很可能会因为技术问题、专利问题等诸多因素而导致企业负担过重、现金流量减少,因资金不足负债过多而导致的资不抵债。而且企业新开发的产品在市场是否能够达到预期那样的销售额还未可知。如果公司购入大量产业甚至是产业链,最终产品不被市场经济所接受,那必将引起市场空缺给竞争对手可趁之机。同时,企业为了生存下去必须低价销售产品,这将引起市场变动,而且是不受控制的变动,也会因此减少供应商和销售商。而且会使存货大幅多增加,这也是财务危机征兆的主要特征。由此看来,盲目扩大公司规模必然会导致企业面临财务困境或潜在的财务危机。

(二)财务管理的危机征兆

财务管理的危机征兆体现在销售额下降或者增长缓慢、资产结构不合理、现金缺失等方面。当公司销售额有了非预期的下降时,代表的不仅仅是销售问题,企业也不可能只通过调整产品销售价格、提高产品质量、加强销售宣传力度这些简单的方法增加销售额。

财务结构恶化主要表现为筹资、投资、生产、支出等结构的不合理。筹资结构的不合理导致筹资成本过高、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而且使偿债高峰过于集中,使得偿债高峰来临时造成偿债困难的财务困境。投资结构不合理导致投资回报率低、盈利能力减弱,使变现困难,不能及时偿还到期债务,引起财务危机。生产结构的不合理使得资产中的存货和应收账款的比例过大,这种财务状况不仅会使资金短缺、周转不灵,而且也会影响营运资金的正常筹集和使用,容易产生存货的跌价和债券回收的危险。支出结构的不合理使消费性的支出增长加快,导致企业面临财务困境。

(三)管理者行为的危机征兆

管理层人员的突然变更是财务危机的征兆。管理层持股是指公司的董事、股东或其他的高级管理层人员持有公司股份。管理层持股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企业对公司管理层的一种变相激励。同时也体现了公司管理人员对公司经营管理的信心。当持股的管理层人员不断变更时,不难看出,该公司可能面临财务危机。就好像安然公司在破产前,其公司的管理层相关人员就已经在卖出手里的公司股一样。这一表现就能够看出,安然公司的相关管理层人员对于公司的经营管理没有信心。因此,管理层人员的突然变更也是由于管理者行为引起的财务危机的一个征兆。

(一)战略决策不当

公司盲目扩大规模背后的原因是公司盲目的多元化。在未经严密的财务预算和管理的条件下,公司想要多元化,收购或并入其他公司,尤其是在收购跨行业公司时所做的筹划和决策不够严谨而导致了公司面临巨大的财务危机。正是因为盲目的多元化因素,使企业管理者急于扩大规模而达到多元的目的。没有正规的对市场进行估算,也没有考虑自身是否适合这种多元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是否在纷繁的市场经济中有足够的竞争力,而向外扩张规模达到多元化这一举措,在短时间内几乎无法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所以,为了达到多元化目标而盲目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背后带来的是投资力量的分散。同时,筹资结构的不合理,反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缺乏力量,资金周转不灵。企业多元化发展也伴随着企业的信誉问题,当企业的任何一个子公司受到类似资金周转问题的打击时,其他企业是否能够继续给与大力支持,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步前行,如果无法支持其子公司,那么子公司也许将面临资产重组或破产威胁,如果不幸破产,势必会影响企业整体的信誉与形象,带来相应的损失。因此,企业对于多元化而带来的未经严密财务预算就实行的财务事件是战略决策的不当而引发的财务危机。

(二)经营管理不善

1.财务管理不规范

财务管理的不规范也会使上市公司面临不同程度的财务危机。其中较为严重的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就是过度负债。由于筹资结构的不合理,公司负债过重,偿还能力下降,陷入循环负债的境地,导致筹资成本过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也会随之下降。因此,偿债高峰过早到来,使偿债能力再次下降,终将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危机。当公司的支付能力变弱时,净现金流也必然减少,财务流动性变差,直接造成公司的经营能力的下降,间接造成销售量减少、现金流量减少,入不敷出、资不抵债,最终公司将会遭遇财务困境。而且现金的管理薄弱和不当的投资项目也同样会使公司面临财务危机,由于现金流量的减少,会导致负债的增加。而不当的投资项目使得投资回报率低、盈利能力减弱。虽然盈利能力减弱不必然会引起财务危机,但会造成公司变现困难或不能及时变现,不能及时偿还到期债务,因而引发企业面临财务危机。

2.管理者行为不规范

管理者自身的行为不规范也是引发财务危机的重大征兆。管理者擅自挪用公司经营管理资金,在企业财务危机中,不难发现,许多财务危机来自于管理者自身的行为不规范。管理者或股东挪用公司公款,违规炒作股票此类事情时有发生。当其私自占用公司经营管理资金时,不合理的股权结构就会使得管理者有机可趁,引发财务危机。

管理者行为不规范不仅体现在擅自挪用公司资金上,同时也体现在管理者随意处置公司资产方面。由于经营管理者通常是该该公司的大股东,所以,常常不遵守公司规章制度,甚至是法律制度,以权谋私,随意处置公司资产,为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或浪费。也都是因为内部管理制度的欠缺和疏忽,同时也是因为没有相应的制约措施和监督机制,导致公司面临不必要的财务困境。

提供虚假财务报表也是导致企业财务危机的一大重要因素,也是识别企业是否面临财务危机的重要征兆。当公司处于财务危机中时,其偿债能力,盈利能力都有所下降,也正因如此,企业继续筹资偿债,所以就出现了虚假财务报表的财务事故。虚假的财务报表能够使得公司在筹款上下工夫,用来填补其债务空缺。处于财务困境的公司大多使用资产重组、非经营性损益、会计调整等多项手段来提供虚假的财务报表用来掩饰公司正在面临的财务危机。

(一)不盲目追逐多元化和扩大企业规模

先不要盲目扩大企业规模,更不要采取在未经严密的财务预算下盲目扩张多元化的战略。在体现企业多元化之前,培育核心竞争实力,确立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战略性地位,不要没有目的,不分主次的多元化。要在某一个产品上占用绝对的压倒性优势时,经过严密的财务预算逐渐实行多元化,不过快扩大公司的规模,使企业资金状况保持良好,现金净流量稳步上升。在有主打产品和主打市场的条件下,实现企业多元化。同时,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监控财务状况,了解产业结构,尽早识别和判断潜在的财务危机,为后来的财务决策奠定基础,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从而提高决策的正确性。

(二)完善财务管理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企业随时都要经受财务危机的考验,哪怕是经营状况一直良好的企业,也会存在着或大或小,可大可小的潜在的财务危机。这是无论企业发展到什么时期都可能经历的,也是企业无论正处于什么时期都必须事先考虑和准备的。面对潜在的财务危机的爆发,损失往往也是很难避免的,所以,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监控,检测,识别财务危机,是企业防患于未然的最好的办法。

为了预报和确认企业即将面临的财务危机,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建立了财务危机防范措施,在企业面临财务危机时才不至于束手无策、损失巨大。同时企业应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资产运营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强现金流量,注重企业投资,避免投资失败而导致的资金周转不灵。强化现金管理,尽量使筹资结构合理,不过分依赖负债和借款,以此减少企业资不抵债的可能性。此外,增强企业信誉,减低破产的可能。

(三)规范管理者自身行为

完善公司管理制度。完善股权结构,合理分配资金结构和企业资源,建立有效的公司内部制约和管理机构,实现企业内部的监督管理模式。强化公司的控制机制与管理模型,明确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责任和股份制的有效划分。引入竞争机制,强化企业管理者及员工自身素质,制定有效的股权治理结构和董事治理结构。平衡股权人和债权人之间的持股比例,使企业经营管理者明确责任,制定激励与约束监督制度并存的体系监控管理者行为,规避重大财务危机。

猜你喜欢
财务预警上市公司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问题研究
浅谈企业如何实施财务预警分析
行为公司金融理论的现实意义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