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需要对可持续发展再认识

2016-05-30 07:01张雷
科教导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低碳环保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

张雷

摘 要 进入本世纪,我国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形势更加严峻,尤其气候灾害的频发以及雾霾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和食品安全等已经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居民身心健康。现阶段,亟需对可持续发展进行重新认识,需要把大气环境的稳定性和环境污染给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中去。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可持续发展 低碳环保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6.069

Abstract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 our country facing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s more severe and especially climate disasters frequent and haze pollution, water pollution, soil pollution and food safety, ha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t this stage, it is necessary to re underst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need to the stability of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aused by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into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ystem.

Key words climate chang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世纪末,我国经济发展所引发的局部环境污染问题引发国内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的大探讨,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方法等大量涌现出来;2003年我国专门制定《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行动的纲领性文件,可持续发展成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郑林昌、付加锋、高庆先所著的《低碳环保发展绿皮书——低碳环保双重约束下的中国发展评估报(2005-2011)》一书综合考虑低碳活动和环保活动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构建低碳环保双重约束下的发展观,这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一种丰富;同时,该书还利用低碳环保双重约束下的发展评价模型评价低碳、环保和发展状况及其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是对以往研究的一种补充。通读全书发现主要有以下特色和创新之处。

1 选题符合时代需求,理论创新特征明显

近年,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0-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提高18.55个百分点,照此计算期间平均每年有1700多万农村居民转变为城市居民。2000-2013年,工业增加值由39931.8亿元增加到217263.9亿元,期间工业增加值增长4.4倍之多。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相对粗放,经济发展依靠重工业推动的特征明显。2000-2013年,我国汽车产量由207万辆增加到2212万辆,钢材产量由13146万吨增加到106762万吨,水泥产量由59700万吨增加到241614万吨。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下的资源和环境消耗非常惊人。2000-2013年,全国发电量由13556亿千瓦时增加到53976亿千瓦时,其中火力发电10885亿千瓦时增加到42359亿千瓦时;能源消费总量由145531万吨标准煤增加到375000万吨标准煤,其中石油消费总量由32308万吨标准煤增加到69000万吨标准煤。但是,我国在大幅消耗资源环境的同时,资源利用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和根本性变化。受此影响,我国环境污染由以前的“点”污染、“带”污染逐渐向“面”污染演化,局部地区传统的环境污染还没有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新的、复合型的环境污染又不断涌现出来。如近期我国中东部地区连续出现大范围严重雾霾天气现象;9.2%的地表水丧失水体使用功能,24.6%的重点湖泊(水库)呈富营养状态;有近六成的地下水水质表现较差和极差;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

不可否认,目前全国关键性资源的“面”污染已经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健康。现阶段亟需缓解我国资源环境承受的压力,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对产业进行转型升级,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改变政策制定者和国民对发展的认识。《低碳环保发展绿皮书——低碳环保双重约束下的中国发展评估报(2005-2011)》一书提出的“低碳环保发展双重约束下的发展观”就是对传统发展观的一种提升,该发展观不仅考虑到当前我国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的现状,同时还把大气环境稳定性所带来的影响纳入其中。低碳环保发展双重约束下的发展觀主张不仅资源禀赋是发展的约束性条件,大气环境的稳定性也是发展的约束性条件,人类社会活动需要在资源环境和大气环境容量容忍的范围内开展,否则人类的一切努力将是徒劳,人类还会遭受“自然灾害”的惩罚。此外,低碳环保双重约束下的发展观认为可持续发展是由低碳、环保和发展共同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其中低碳和环保是发展的约束性条件,低碳和环保之间存在一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低碳、环保和发展协同时才能实现,三者缺一不可。低碳环保双重约束下的发展观不仅考虑大气环境变化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同时还从“系统观”和“协同观”的角度考查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这是对当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一种丰富和发展。

2 所持观点占据前沿,发展评价富有新意

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发展实质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较早时期,学者们认为发展的实质就是物质财富和货币资本的增加,后期多数主张发展的实质在于为居民提供丰富的商品和服务,近期学者们提出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发展就是要尽可能地满足人物质的、精神的、生命的需求。尽管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入,但仍然是围绕人的需求、重视发展结果,而忽视发展的过程和消耗。顾名思义,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包括资源、人力消耗、资本技术的投入和产品、服务产出的过程。因此,考虑和评价发展就不能仅仅停留在产品和服务的产出方面,还要考察生产过程资源、人力的消耗,要考察资本、技术的投入,尤其要考察资源和人力的消耗。当然资源是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在内的广义的资源,人力不仅仅是人的数量,还有人的质量,资本和技术也不仅是数量的投入,还有资本、技术的水平和进步。该书不仅提出低碳和环保是发展的约束性条件,并把低碳指数和环保指数单列出来单独进行评价;同时,该书还认为低碳和环保是发展的内容,低碳和环保状况能够直接影响发展最终成果的真实价值,考察发展结果首先要考察为实现发展结果而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把低碳指数和环保指数引入到发展指数中评价低碳和环保约束下的发展,其实就是充分尊重发展过程中资源和人力的消耗。

3 研究方法系统全面,研究体系科学严谨

当前在绿色发展国际背景下,低碳经济研究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但是围绕区域城市层面策应绿色发展国际形势,形成推进低碳发展的区域模式与政策体系,展开系统评价的著作还不多见。该书不仅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碳排放核算的理论体系提供学术借鉴,可以为各地区走低碳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提供良好参考。书中的研究方法突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研究和政策研究相结合,尤其是系统全面地核算全国31个省市2005-2011年间的详细碳排放情况和低碳环保发展指数,总体摸清全国31个省市的碳排放和可持续发展状况。书中的研究体系有着明显的区域性特色,将碳排放核算、碳足迹分析等先进方法融为一体,建立低碳环保发展指数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基础,并依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可操作性的低碳发展战略模式及路径,彰显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性。我国正处于绿色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之际,本书在低碳发展方面的探索,不仅对推进我国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对我国探索绿色发展、低碳发展路径具有帮助与借鉴作用。

4 评价模型设计合理,评价结果反映现实

该书中所建立的低碳环保发展指数评价体系从多个角度切入,深入分析不同类型地区的低碳环保发展现状,尤其低碳指数指标体系设计考虑到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以及消费方式等低碳发展的核心与潜力部分。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专家调查与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有着研究的科学性。此外,本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和城市层面均出现低碳、环保与发展不协调的局面,某些地区和城市低碳、环保已影响可持续发展,这符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如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受低碳指数的拖动发展指数在全国的排名下降18个位次,黑龙江省的环保指数则把其发展指数在全国的排名拉低10个位次。而一部分注重绿色低碳、生态和谐发展的地区,社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如四川省凭借较高的低碳指数其发展指数在全国的排名上升13个位次,浙江省依托较高的环保指数其发展指数在全国的排名上升6个位次。另还显示,加入低碳环保约束后地区(或城市)发展指数会发生变化,尤其低碳指数和环保指数表现较好和不好的地区(或城市)。该书不仅及时地对不同地区低碳环保发展现状进行详尽科学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更重要的是研究结论能够指导区域发展实践,可以服务区域政策设计和区域低碳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 A report of Working Group I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R].2007:2-18.

[2]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4. Sustaining Human Progress: Reducing Vulnerabilities and Building Resilience[R]. Published for 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UNDP):33-53.

[3] Yale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Law and Policy Yale University,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arth Science Information Network Columbia University. 2005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dex Benchmarking National Environmental Stewardship[R].2005:3-15.

[4] 中國人民大学中国调查评价中心.中国发展指数的编制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1-12.

[5]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西南财经大学绿色经济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2012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摘编[J].经济研究参考,2012.67(2483):3-96.

猜你喜欢
低碳环保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气候变化:法官的作用
关于区域低碳环保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高职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的构建与实践
低碳环保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分析及阐述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培育途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