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AM模型的西部地区高校学生英语移动学习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2016-05-30 10:55刘淳
科教导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技术接受模型高等教育

刘淳

摘 要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移动学习作为新兴的学习方式,以其不受时间、地点、内容等限制的独特优势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本文以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框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西部地区高校学生英语移动学习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 英语移动学习 技术接受模型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6.088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ppened to turn the world upside down changes to people's life and learning style. Mobile learning as a new learning style, with its unique advantages by the time, place, content and other restrictions gradually accepted.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pres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in the form of a questionnaire to learn English mobile colleges in the western area of students' study.

Key words English mobile learning;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higher education

0 引言

现代科技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传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质的变化。英语的学习不再依赖厚重的字典,而是利用手机中的一个应用就能随时随地地查阅学习。移动设备为高校学生英语学习带来的不仅是学习的便捷,也带来了丰富的知识资源。手机不再是奢侈品,而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因此,有了硬件上的支持,移动学习的发展必然是大势所趋。然而,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移动学习的发展有其特殊性: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最大障碍是经济的制约,近些年随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人们对移动技术需求的增加,不仅在功能上兼備笔记本电脑所具有功能,并且在价格上提供多种价位可供选择。关于西部地区高校学生的移动学习使用情况以及学生英语移动学习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因此笔者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调查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移动学习的基本情况。

1 移动学习与技术接受模型

1.1 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在移动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Geddes,2004)。移动学习其实就是通过移动科技达到教育的目的,它能够为学习者带来同时的、日常的、情景化的、便捷的、个人化的以及无处不在的学习机会。当前,移动学习在欧洲和北美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成熟技术。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处于领先地位。对于移动学习研究的目的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研究主体主要包括 M-Learning 提供商和教育机构,前者希望将移动学习全面推向市场,促进企业培训工作的开展;后者为了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增加教学手段和模式,利用移动学习技术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教学管理。直到2009年,移动学习首次以“移动学习应用”的形式出现在英语学习的领域(Dudeney & Hockly,2012)。由于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起步较晚,缺少相应的软硬件支持,在移动学习领域建设起步比较晚,对移动学习的研究国内缺少认知。通过不断的发展,移动学习已经在当代的教育技术领域占据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深深吸引了许多的研究者者进入这个领域发展。然而,国内目前对于移动学习的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移动学习研究以理论为主,缺少实际的调查数据和使用者反馈。

1.2 技术接受模型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Davis于1986年提出,是运用理性行为理论(TRA)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接受时所提出的一个模型,提出技术接受模型最初的目的是对计算机广泛接受的决定性因素做一个解释说明。模型提出了两个主要的决定因素:①感知的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反映一个人认为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对他工作业绩提高的程度;②感知的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反映一个人认为容易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的程度(Davis,1989)。简单来讲,TAM反映了使用者对于某一技术的接受程度或使用情况,模型能够通过感知有用性以及感知易用性等预测出当使用者面对一个新技术时,有哪些影响因素决定他们如何使用以及何时使用这项新技术。因此,本文以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框架,设计了西部大学生英语移动学习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旨在调查西部大学生对于英语移动学习的接受程度以及使用意向。

2 研究设计

此次研究随机选取西北师范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生135名为调查对象,旨在回答以下研究问题:(1)西部大学生英语移动学习现状如何?(2)哪一因素最能影响学生英语移动学习的使用态度及意向?研究工具为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两个部分,包括受试对于移动学习使用现状调查和大学生英语移动学习影响因素调查。为了便于研究,本文将移动学习的范围缩小至现如今使用最为广泛的手机移动学习。研究采用学习环境、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自我效能感、使用意向作为五个变量。学习环境是指支持学习者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与之可能发生关系的总和(马小强,2007),传统的学习环境一般指学校、家庭、图书馆等具体的环境,而移动学习具有随时随地进行的特性,故其定义的范围也相对宽泛。本研究中学习环境则是指进行英语移动学习的环境;感知易用性则是指系统或应用的使用者,即进行英语移动学习的大学生认为英语移动学习的实施过程是否简单易行,进行移动学习的物质条件是否容易达成;感知有用性是指系统或应用的使用者即进行英语移动学习的大学生是否认为英语移动学习具有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效果,是否对学习具有促进作用;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A·BaJldura.1977),本研究中指大学生对自身能否利用移动设备进行英语学习的自信程度;在本研究中,使用态度及意向指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学生是否会选择移动学习方式进行英语学习的主观意愿。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移动学习使用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笔者在西北师范大学随机选取的135名被试中,男生52人,女生83人,大一新生占总人数的83.7%。本次调查研究均采用在线问卷调查的形式,被试通过手机或电脑参与调查研究。在问卷得出的数据显示,手机的持有率最高为100%,手提电脑以及平板电脑的持有率逾三成;38.52%的被试听说过移动学习,而只有33.33%的被试通过移动学习的方式学习英语;调查中数据显示学生选择英语移动学习的方式,主要是想提高自身的词汇与听力能力。同时,就被试正在使用的英语学习APP而言,字典类与词汇类是其首要选择;关于移动学习所产生的费用,56.3%的被试认为免费的应用软件较为合理。以上数据表明,就所接受问卷调查的西部大学生来看,虽然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持有率达到了能够进行移动学习的要求,但是学生对于移动学习的认识不足,真正通过移动设备学习英语的学生也只占少数,进行英语移动学习的目的也较为单一,这需要学校、教师多方面的配合来普及学生对移动学习的认识、了解,从而推动移动学习的发展。

3.2 英语移动学习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分析

笔者将问卷第二部分所涉及到的五个维度下的问题分别累加;通过SPSS数据统计得出各变量的平均数M及标准差SD如表1所示:

为了确定各维度间的相关性,笔者将所得数据通过SPSS22.0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Correlations显示了所有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是显著的(P值均小于.05),其中使用意向与感知有用性的相关性最高(为.598),使用意向与学习环境的相关性最低(为.335),相关系数取值在0.3和0.7之间时,被认定为是中度相关;表格Model Summary给出了R2 为.411,即说明自变量学习环境、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自我效能感解释了使用意向总变异性的41%,回归方程在预测使用意向时平均偏离大约1.785。

Cofficients检验了每个预测变量显著性的必要值,由表2可知,變量感知易用性(t =2.399, p =.021<.05)、感知有用性(t =3.289, p =.001<.05)和自我效能感(t =2.044, p =.043<.05)都具有显著性,是使用意向的显著预测变量,而学习环境(t =1.053, p =.294>.05)并非显著的预测变量。

4 结论

研究表明,西部地区大学生已具备英语移动学习的客观条件,但由于缺乏相关的指导与培训,学生的移动学习目的和形式和较为单一,主要集中于词汇的查阅和记忆的方面;移动应用软件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以及使用者的自我效能感都将显著地影响使用者最终的使用意向;学生在进行英语移动学习时,会考虑学习应用能否提高其学习效率、操作是否简便以及使用的自信程度等问题。教育工作者以及移动学习软件的开发者,都应从使用者的需求角度出发,设计、制定符合其心理特点的移动学习策略,将这一新兴的英语学习方式的潜力发挥到最大限度。

参考文献

[1] Chung, H. H., Chen, S. C., & Kuo, M. H. (2015). A study of efl college students acceptance of mobile learning .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176:333-339.

[2] Liu, Y., Li, H., & Carlsson, C. (2010). Factors driving the adoption of m-learning: an empirical study. Computers & Education,55(3):1211-1219.

猜你喜欢
技术接受模型高等教育
中小企业跨境电子商务采纳影响因素研究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决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基于TAM模型下外卖平台销量影响因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