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教学思考

2016-05-30 00:13于丽美
亚太教育 2016年16期
关键词:思政课互联网+互联网

于丽美

摘 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信息化下教育资源、教育平台的日新月异,要求思政课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中国MOOC的混合式教学的创新发展和“互联网+”政策的深入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系列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将为新课程改革的调整提供行之有效的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MOOC;思政课;改革

中图分类号:G4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129-01

一、“互联网+”下的高校思政课问题的提出

教学改革,理念创新是先导。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 MOOC、微课等在线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使得传统教育思想、模式、内容和方法的转变成为一种必然。因此,分析思政教育改革的时代性要求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一)MOOC成为推动思政教育发展的新引擎

MOOC(massive openonline course)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于2013年正式进入中国,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先后加入慕课的全球在线课程联盟。慕课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性,基于信息技术的大数据,为真切的学情分析提供了可能。慕课的出现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能性,教师将在线视频作为教学的线上环节,学生在课堂外先听课,课堂内则侧重于深度的分享探讨、团队合作等,实现“翻转课堂”。慕课无疑会引发“学习的革命”,给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方式带来深刻变化。

(二)国务院“互联网+”行动计划是思政教学创新的直接动力

诚如信息时代的创新发展,“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涵盖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教育领域,促进教育的信息化,推动新课程改革。国务院“互联网+”行动计划为思政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催化剂。

二、“互联网+”下的高校思政课存在障碍

目前高校思政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的冲击之下,思政课教学普遍面临着瓶颈。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未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呈现出孤独、自我、叛逆、好奇、心理素质较弱等心理特点。同时,从其思想状况来看,一些同学对文科知识的了解可以说非常欠缺。基于此,当前思政教师开展的课堂实践教学大多是简单将辩论、话剧等课外实践活动搬到课堂上,或是在课堂上采取提问的方式来营造互动氛围,但事实证明,可操作性与实用性不强,而且很少能与学生的兴趣、特长相契合,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因此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长此以往,对于理论性较强的思政课,学生是上课不想听、下课不想学,思想和行动上双重懈怠,思政课难以实现长久发展。

(二)未能突出学科核心素养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现实思政课堂实践教学中,一是“以教师为中心”,重“教书”、轻“育人”的教学模式长期占主体地位的局面仍未打破。二是尽管近年来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微课、MOOC等信息化教學模式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由于种种原因真正尝试去做的高校并不多。所以,当前素质教育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理论倡导的口号层面。实践证明,新形势下灌输式、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往往使思想政治教育几乎没有实质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三、当前推进高校思政课“互联网+”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改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效果,我们只能顺势而动,充分运用在网络时代兴起的新事物——慕课,掌握信息技术并应用于课程教学,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师生互动,从而推进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一)变革新的教学模式

慕课反映的是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在慕课教学模式下,将先通过知识传授的视频,让学生在课前自学课程,情景剧式的微视频通常6~10分钟,里面会有即时的测验和练习题,学生学习时类似于游戏通关,答对之后才能继续听课。学生有疑问随时可以通过平台提出,会有师生在线进行讨论和解答。而真正的课堂之上,将围绕着大家的疑问展开,可以用讨论、辩论、演讲的方式组织课程。“自助+互动+启发”的教学模式将促进思政课教师对教学的反思,慕课的内容设计及对学生问题的关注,也对思政课教学的开展有重要启示。

(二)构建双向互利的教学环境

高校思政课最主要的任务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清楚、讲明白,解决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方法论两个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多关注“是什么”的显性知识,较少关注“为什么”“怎样学”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学生需要的不是刻板说教,而是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的循循善诱,借助于新媒体技术,慕课创设了情景化的学习环境,有人启发他们思考,需要调动情绪时有相关的背景渲染。跟随着人性化的引导,他们可以轻松接受课程的内容。

(三)创建“四位一体”的新平台

当文学进入无经典的时代,艺术成为雅俗共赏的时代,教育也将进入“互为师生”的时代。在这样的格局下,学生、老师、助教、平台运营团队成为这一网络中“四位一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四者良好的协同,才能促进在线教育真正的良性循环。这正印证了无数学者两年前的预测:MOOC将引领教育发展的时代。大众潜在的参与需求为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而创新的观念终将成就高校教育的变革。

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要加强慕课建设,计划以慕课为手段进行教学改革、共享优质资源课程、推动教育公平、提高教学质量。在这种教育大环境和网络时代背景之下,利用微信工具拓展慕课在思政课教学领域的应用是时代所需、大势所趋。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2012,3(13).

[2]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 号.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

猜你喜欢
思政课互联网+互联网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