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的温情

2016-05-30 00:40叶延滨
大作文 2016年11期
关键词:夜路风骨荒野

不知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样一段经历,在记忆中留下一段对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我把这种感触称为“荒野无灯”。小时候我怕黑,怕一个人待在家里,怕窗外那些与神怪故事相连的响动。这种恐惧不是对黑暗本身,而是对藏在黑夜里的鬼怪的敬畏。长大了,我常走夜路,在乡间,在大山里,一次又一次地强化了我对黑暗的印象。天地浑然于漆黑的夜幕之中,天上无星无月,有时飘洒一些无端的雨丝。黑影憧憧,或是浓云或是山影或是树阴,黑暗在你面前悄然分开,又在你背后迅速合拢,只有路面上的水洼是亮的。这时候,我往往疾走如飞,目光朝着前方茫然地摸索,直至一盏灯像萤火虫般飞进心田,猛地点燃温暖全身的火。

人生之旅,总会经常穿行于荒野无灯的境界,如火车会钻进漆黑的隧道。当列车在长长的隧道中穿行时,虽然身处险境,但作为乘车人,我们处之泰然,而之所以泰然是因为一种信任感和依赖感。是的,我们处于这个闹哄哄的世界,常常身处黑暗而不惊,有时来自一种盲目依赖和盲目信任。我读高中时正值“文革”,学校发生严重武斗,我和几十个同学被对立派火力包围封锁,困在学校实验大楼近三个月。一群学生娃背着几只破步枪,“坚守”大楼,该吃照吃,想笑照笑。

深夜值班站岗,四周万籁俱寂,心头还是害怕的,但回头看一眼同伴的眼睛,便相信这两个小时不会出事。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一段极端危险的黑暗日子,因为无知,反而坦然地生活于黑暗中,哪怕死神正盯着自己。

孤绝是一种人生境界,它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独行夜路所给我们的刺激。有时我身处闹市,四周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两旁是红红绿绿的彩灯,而我却如处荒野,心里刮着凄冷的风。谁都可能产生这种体验,你明明被这个世界紧紧搂着,然而内心却感到自己是无人理睬的弃儿。不仅在闹市里,甚至在熟悉的人群中,也会有这种孤绝感。那些熟悉的脸一下子变得陌生了,没有一张嘴向你说真话,没有一双眼睛使你感到温暖,无靠无助的感觉紧紧攫住你的心,从环境到心境,都是荒野无灯。沉沦往往从这一刻开始,酗酒是常用的方式,借以逃出这片荒野。乞助和寻求怜悯是常被人采取的解脱方法,可惜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

人生之旅常常有一段难以摆脱的黑暗,它对每个人都同样严酷。这种黑暗也许是一个大时代的浩劫,个人只分担了其中的一份。这种黑暗也许只是个人命运中的小插曲,诸如失恋、被诬、疾病。然而每个人在通过这段黑暗时所产生的心境是不同的,解脱的方式也会各异。

说到这里,我可以认为人是有灵魂的,因为我们平素看不到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时候往往会显影,会左右我们的言行。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应该是孤绝心境的最美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此绝灭之境,能心平气和地垂钓是一境界,能够不与人伍的独钓又是一境界,而能在绝灭孤独之中钓寒江之雪乃是最高境界。以前老师讲课总说这是诗人失意心态的写照,其实人难免会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能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唯一自持者。

假如你在蓑笠翁的位置会如何呢?我曾问自己。我说,我不如他,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

(选自《叶延滨文集》)

赏析

人在失意伤悲、孤独无助时,如同置身荒野,多么渴盼一盏灯光的指引。那微弱的灯火充满温情,会瞬间点燃失意者的心,鞭策鼓舞我们继续前行。但荒野常常无灯,无边的黑暗弥漫肆虐,依靠外界的力量拯救自己无法实现。脆弱会被黑暗吞噬,坚强往往会产生奇迹,我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自我救赎。在孤绝境界里,要不失风骨和尊严,坚守自我,保持独立高洁的人格,这便是我们的“希望之灯”。 抵御严酷的外界环境,需要我们的精神防线,需要我们的心灵长堤,永远保持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与坚守,我们才不会迷失方向。文章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出作者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全文语言凝练,含蓄深沉,抒情自然,哲理味浓,情与理水乳交融,境界颇高,读来启人心智,令人回味无穷。

(惠军明)

猜你喜欢
夜路风骨荒野
第一次走夜路
研以一文章,读出千风骨
风骨傲然 英雄当时
第一次走夜路
夜路
词人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