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育人才

2016-05-30 10:48王晓平
上海戏剧 2016年1期
关键词:婺剧美兰武功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院长 王晓平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原名浙江婺剧团,成立于1956年,2011年12月更名为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1962年,婺剧团晋京演出引起轰动,周恩来、朱德、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并亲切接见全体演职员,《断桥》则被誉“天下第一桥”。改革开放后,婺剧团涌现了“二度梅”获得者、全国劳模陈美兰,“梅花奖”获得者张建敏,“白玉兰奖”奖获得者朱元昊以及周志清、赵姝珠等一批优秀演员。

近年来,他们审时度势,锐按戏曲行业特征,

选好重点培养苗子

在戏曲行业,能成为一名理想的优秀演员,既要有幼功,又要有文化修养和生活积累。剧团培养演员的过程中,必须在各方面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条件。尤其是培养尖子演员,不仅本人须勤奋努力,也需对培育对象予以资源倾斜,如担任主角,有更多舞台实践等。培养名角是戏曲行业的职业特点,培养拔尖人才、选准苗子尤为重要,既要谨慎又要果断。要勤于观察,善于发现,一旦选中培养对象,就要力排众议、持之以恒。

戏曲界中,先天条件很好却因缺乏后天努力,或因其他原因而半途“夭折”的演员并不少见;反之,条件并不出众却因勤奋努力而大器晚成也不乏先例。如本院目前最引人注目的青年演员杨霞云、楼胜,正是该现象的例证。毕业于武义职校的杨霞云,武功基础还不错,因此给她在大戏《昆仑女》中安排了一个小配角,有四句唱腔,但导演听后不满意,结果仅有的四句唱腔也被去掉了。可陈美兰发现她有悟性,特别能吃苦,从此,陈美兰就有意把她带在身边学唱、学戏。功夫不负有心人,霞云在十几年的磨练中,成为了德艺双馨的优秀婺剧演员。年纪轻轻便拿下第23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主角奖”榜首、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等诸多奖项,成了目前浙江省最年轻的国家一级演员。

工小生的楼胜,进团三年表现平平,像样的角色根本轮不到,无奈之下他私下准备改行了。有一天,他向我提出了打算改行的想法,当时我立刻想不妨作最后一次测试,就对他说:练了这么多年的功夫,丢掉可惜,如果《断桥》中的许仙由你来演,你觉得能不能演好?他说:“如果让我演, 拼死也要演好!”第二天的班子会上,我就把让楼胜试排许仙一角的打算提了出来,果然有成员对他的嗓子条件提出质疑。我说,在他改行之前再试一把错不了。就是这么一试,留住了一位不可多得的文武生人才。楼胜最终成为文武兼优的婺剧演员,不仅在婺剧的招牌戏《断桥》中演许仙一角获得好评,此后在《吕布试马》《临江会》《火烧之都》《连环记》等很多戏中担任过主要角色,都演得相当出色。2014年获得了第24届“白玉兰主角奖”。

灵活运用方式,

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戏曲传承靠师徒口传心授、身传言教,以这一方式世代相传,如今院校制教学迅速发展,培训渠道日渐增多。为了能充分利用师资力量,这些年我们通过艺校教学、随团学员、送出去培训、请进名师传教等多种培养渠道,而且各种方式应时而变、应地制宜,灵活穿插并用。因为北方人特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们还与河北省石家庄艺术学校挂钩,委托培养武功演员。对于民间职业剧团我们也相当关注,如发现人才也不放过。从这些年培养实践中注意到,各种培养方式各有利弊,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各不相同,人才素质各有千秋。基于此,我们认为随团师徒传艺与院校教学制两种方式可以相互借鉴达到互补,对于那些传承“一对一”师徒传艺方式的随团学员,必须强化文化知识和戏曲理论的学习,给他们争取参加培训、听讲座等提升理论水平的机会。反过来对于从戏校里出来的演员,只要他们有要求,就针对性地安排“一对一”的指导老师,让他们向舞台实践经验丰富的前辈老师那里学到更多传统的东西。

为艺术人才,

尽可能提供实践机会

艺术人才的基本功、专业技术、文化知识固然重要,然而再好的基本功、再天才的演员,也只有通过足够多的舞台实践才能真正成才。这些年,我院每年各类演出场次均在600场上下,我们千方百计争取更多的演出场次,除了为满足农村市场需求、增加收入外,同时也是为了给许多青年演员提供更多的舞台实践机会。我们大多时候分两个演出团,本着以老带新、强弱搭配的原则,演出人员随时调整,既保证演出质量,又有利于年轻演员的成长。2015年,恰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院重排《红灯记》,大胆启用了进团仅三年还只具初级职称的后起之秀李烜宇,安排具有高级职称的老演员与他配戏,老师的全力扶持,加上本人的勤奋克苦,演出相当成功,得到了行家、观众的一致好评!

培养戏曲人才,

“红花”“绿叶”一视同仁

一个剧团,“红花”“绿叶” 缺一不可。红花要悉心培育,绿叶更需呵护,再说“绿叶”也可能变成“红花”,这也是戏曲行业的特点。作为院团领导,对待群众演员、武功演员,平时要多些人文关怀。遇到那些想当主演因各种原因没能当成而一时情绪低落的演员,要多些包容和理解;面对平时工作表现良好、想当“元帅”而没能当上的“士兵”,只能耐心疏导、鼓励,不宜过多指责;当群众演员、武功演员遇有困难的时候,更要为他们排忧解难。一次,一位山东籍武功演员的母亲病危,正好演出很忙,让他处在两难中不敢请假。当我得知情况后,立刻让他乘飞机赶回家看望母亲,路费也全部由院里报销。就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让他非常感动,回来后更加努力工作,从原来跑龙套的“绿叶”,现今也成了在多部剧目中担纲主演的“红花”。而他的经历也影响了一批跟他一样来自外地的武功演员。

为了让每一位演职员都能安心,我院制订了一系列有关规定,比如给每位武功演员交了意外伤害险,同时规定演员万一受伤,不能再上舞台,我们也会安排他们参加再就业培训,学习新的专业技能,在院里安排其他工作岗位,绝不一推了之。青年演员学习文化、业务知识,只要专业对口,院里统一报销75%的学费等举措,让配角演员也有被尊重的温暖感。

浙江正在开展“新松计划”,我们也在传统育人方式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模式与手段,以培育出更多德艺双馨的婺剧艺术人才。

意开拓,由陈美兰领衔的“陈美兰新剧目创作团队”以戏育人,出人出戏,一批“90后”新秀脱颖而出,如杨霞云、黄庆华、巫文玲、楼胜等,戏剧理论家刘厚生曾说:婺剧不仅传统家底丰实,宝藏极多,就是当前的艺术实力——特别是艺术基本功、传统剧目和青年演员水平方面,都可以说够得上全国一流。

猜你喜欢
婺剧美兰武功
关于婺剧的传承与保护措施研究
功夫熊猫
沈美兰落户上海
刘美兰:写出自己的诗行
第二次离婚
唯快不破
Jinhua Opera in Our School
论表演者在浙江婺剧传承中的价值
婺剧《穆桂英》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