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感觉派小说到新感觉派戏曲

2016-05-30 10:48
上海戏剧 2016年1期

“新感觉派”是日本战前的文学流派。1924年创刊的《文艺时代》,主张“感觉”即是存在,以主观感觉通向客观事物,连结生命与现实。正如创办人之一横光利一所述:“所谓新感觉派的表征,就是要拨去自然的表象,跃入事物本身主观而直感的触发物。”这批作家所追求的,是描写内部世界而非表面现实,要用一种“新的感觉”去感受生活与一切事物。虽然新感觉派的活动随着《文艺时代》在1927年停刊而结束,却影响了许多日本海外的作家,比如“中国新感觉派圣手”穆时英,以及施蛰存等,还有日本殖民时期的中国台湾作家翁闹、巫永福等人。

中国的新感觉派小说家直接受到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他们大多是在上海都市环境孕育出来的小说家,寻求表达“都市内容”的文学形式、结构与修辞。新感觉派刻意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并将主题感觉投诸客体,使感觉外化,创造出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新现实”,也往往借用西方意识流手法来写作。其中,施蛰存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创作了《鸠摩罗什》《将军底头》,属中国现代小说的首次。他用一双弗洛伊德信徒的眼睛,挖掘人物的心理,特别突出潜意识与变态心理的描述,《石秀》里的石秀,不再只是《水浒传》里正直机敏的拼命三郎,还展现了其性压抑与虐恋的倾向。

我第一次读施蛰存的小说《石秀》,艳丽的色气、杀戮分尸的细节描写,令人印象深刻,此后就一直有将施蛰存小说舞台化的想法。后来我读到也是上海作家的张恨水写的《水浒人物论赞》,其中提到石秀这个人有“四怪”:

朋友之妻犯淫,朋友看了不快,一怪也。看了不快,直告其夫,谓日后将中其奸计。岂天下淫妇,皆有杀夫之势乎?二怪也。其夫反谓告者有罪,告者止于证明而已。而代为杀奸夫,更且杀奸夫之党羽,以皆与朋友何事?三怪也。既杀人矣,既得表记矣,冤大白矣,为朋友谋,为自己谋,似已无可再进,而断断然必劝朋友之杀其妻,四怪也。夫杨雄自姓杨,石秀自姓石,潘巧云自姓潘,本已觉此三人,无一重公案构成之可能,若至于迎儿,则不过小儿女家听其主人之指使。苟有小惠,似不可为。而翠屏山上,石秀亦必欲杨雄杀之。嗟夫!何其忍也。

施蛰存的诠释,给了以上“四怪”狂野却合理的解释:潘巧云作为石秀欲望投射的对象,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容貌与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石秀迷恋而不能占有的。当这个美女误入歧途,石秀想扮演拯救者或指导者宣告失败后,以毁灭她的方式占有她,完成了这个仪式,他便“转大人”,他看这个世界的方式也不一样了。

石秀在《水浒传》中出场次数不多,却以勇敢、机谋在戏曲中留下鲜明的印记。京剧《翠屏山》以“粉戏”著称,前半段强调荀派花旦的做工与媚态,后半段武生则以一种男性专断的豪情与节奏,立斩奸夫淫妇于以惩罚,图一个额手称庆。《翠屏山》曾经是禁戏,在清朝与解放后都有禁演记录,主因自然是“粉戏”与“诲淫诲盗”令执政者顾虑。另一方面,这个戏有难度,即使是成名的演员,也不太敢随便拿出手。我在香港看过裴艳玲老师与张慧敏老师演出的《翠屏山》,确实好看!节奏与拿捏的度都刚刚好,气质亦宛如古人,这不是一般年轻演员可以达到的。

石秀这个人物,经施耐庵、罗贯中、金圣叹几个男性作家琢磨,到了施蛰存手上,已经有了质变。然而京剧的《翠屏山》已经建立了一个很高的艺术起点,获得以歌仔戏形式来搬演《石秀》这个制作的机会,我也不想再以“翻案”“老戏新诠”的方式来做。我认为就像石秀用一双猎奇的眼睛来看潘巧云与她的婚姻关系、施蛰存用精神分析的眼睛来看石秀、张恨水用人情常理来看水浒人物一样,观看的方法,与观看时的“滤镜”,就已经决定了“新感觉派”与众不同之处。要排一个新感觉派的戏,自然也要有一套新感觉派的编剧与导演方法。

回台湾后,我重新梳理了《石秀》中几个角色的思路,并参考了宋代妇女史的数据。重新列出这几个角色的身份:潘巧云──商人的独生女、杨雄──任职于看守所的基层公务员、石秀──无产者、裴如海──神职者。从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利害关系,我看到的是一个想要保有继承财产支配权,同时又想要拥有恋爱对象的宋朝女子所做的选择:一个没什么钱的基层公务员是入赘女婿的好人选,这个人若不能满足她的爱情需求,一个能言善道的和尚或许就会是一个好的外遇对象。她以一种危险平衡的方式运作她的事业、婚姻与爱情。石秀在这里反而是一个无从插足的“外人”。若以“外力介入”(或者说石秀的眼光)的角度来看这个家庭,就会发现利益与谎言搭建的婚姻制度是多么的脆弱,迫使我们直面爱情、性、婚姻、家庭的本质。

这个故事是由石秀的视角叙述的,但同时他又是被许多作家、说书人、戏曲、电视剧所叙述的,我们从小到大被喂养了这些故事,形成了我们的眼睛。当我们窥视这个家庭的秘辛时,是否也以眼睛主导了诠释?故事中的人物是否也回报以眼睛所期待的情态?“粉戏”就是呼应这种期待的产物。然而在戏曲改革之后,这种“养眼”的表演却显得尴尬了,现在台上谈恋爱只剩下搭袖子对看。那么我该怎么在舞台上呈现有温度的感官时刻?于是将京剧《战宛城》、歌舞伎《樱姬东文章》的情节与身段糅进了歌仔戏中,让情爱在戏曲舞台上显得更为坦然与别致。

施蛰存对石秀的心理描述十分细腻复杂,他对杨潘所组成的家庭,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包含了爱与恨、痛与快、情与欲、羡慕与鄙视,充满了矛盾与激情。于是我也着力于铺陈他的心理历程、他的犹豫、不安与意志的转折,最终走上断尾之路,奔往梁山。陈禹安以往都是饰演漂亮、文弱的小生,《石秀》在她的演员之路上,已立起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全新人物典型。

《石秀》的班底皆为一时之选,台湾传艺金曲奖得主陈禹安、跨界京剧花旦钱宇珊、扮装天后胡BB、花脸鼓者贺毅明,是极具诱惑的新鲜组合。我不能改变故事的结局,但我希望可以改变观众的眼睛与耳朵。我很感谢能与这些优秀的艺术家工作。未来也希望能延续这套“新感觉派”的思路与方法,进行更多有意思的制作。

(作者为树德科技大学表演艺术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