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基于粮食安全战略的农业结构调整研究

2016-05-30 07:35王立全李仪芳史小忆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粮食安全文献综述

王立全 李仪芳 史小忆

摘要:2015年国家启动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与前两轮不同,此轮农业结构调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粮食安全战略与农业结构调整究竟处于何种关系?本文立足文献综述,在梳理农业结构概念和国内外对农业结构调整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进而分析粮食安全与农业结构调整有关研究,对其从调整农业结构与确保粮食生产不可偏废等4个方面进行归纳并得出结论:目前研究多数是从理论角度探讨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在已有的计量分析研究中,也更多的关注是耕地和粮食产量减少的关系,没有从综合角度分析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的实质关系。

关键词:粮食安全;农业结构调整;文献综述

为了解决目前农业发展遇到的结构性问题,2015年初,国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拉开序幕。与前两轮国家主导的农业结构调整不同的是,《意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全文共出现“粮食”一词31次,将农业结构调整置于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基础之上,把“坚持底线思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基本原则的第一条,将稳定粮食产量和粮食产能作为调整完善农业结构的主要目标之一,充分体现了国家要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决心。

但是回望历史,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农业结构调整使得粮食生产连续5年徘徊不前;上世纪90年代末的结构调整,由于对粮食生产有所放松,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持续减少,粮食产量连续下滑。我们不禁要问,难道真的因为耕地、水资源等生产资料的有限性和粮食作物的比较效益低等原因,“调整农业结构”与“确保粮食产量和产能”只能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吗?面对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如何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新一轮的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内部各产业的优化配置和协调发展?本文旨在梳理农业结构调整概念的基础上,对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的关系研究进行综述分析。

一、农业结构调整的概念

(一)农业结构。国外学界对农业结构的定义因国家类型、发展阶段、研究重点等方面的不同而略有差异。有学者将其总结为两个角度,一是把农业结构视为农场结构,二是将农业结构视为农业产业结构。国内学者则主要把农业结构等同于广义的农业产业结构,如刘朝明(1992)、冯海发(2001)、龙方(2001)、王淼(2013)等。通过综合分析认为,农业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动态的复合系统,指在农业系统经济区域内,各个经济部门及其所属各门类、各生产项目的比例关系、结合形式、地位作用和运动规律等。

(二)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是指调整农业本体系统各部门之间及其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而在市场农业条件下,农业结构调整本质上就是市场对农业生产要素或资源的重新配置与组合。按照结构主义经济学的观点,当生产要素在农业系统内各部门、各产品等结构之间能够充分有效流动的时候,农业系统的经济发展就能呈现良态,当结构失衡导致生产要素不能发挥最大效益的时候,就需要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和完善,大到国家,中到地区,小到农户,都可以对自己的系统内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二、关于农业结构调整的研究现状

(一)农业结构调整的理论背景

在经济学研究中,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完全排斥产业结构的转换,更多地从竞争均衡的角度考量经济的增长规律。国外对产业结构的研究,始于学者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规律性联系研究,如威廉·配第、科林·克拉克的“配第一克拉克定理”,亚当·斯密、李嘉图、克拉克等提出的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内在联系理论,德利希·李斯特、钱纳里等提出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阿瑟·刘易斯提出的经济增长结构变革理论。这些理论性分析的一般性结论是,在封闭的经济空间内,生产要素会在不同的产业部门之间发生流动,流动的方向为由低效率的部门流向高效率的部门,这种流动就构成了经济要素在产业结构间发生调整转换,从而加速经济增长,即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目前,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而且产业结构也随着经济增长而相应的不断变动。

(二)国内农业结构调整的理论探索

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践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很多学者也尝试用经济学的理论建树来解答、分析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张九汉用科技创新替代假说、国外市场贸易假说和国内市场需求假说,从资源再配置的角度解释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规律,被目前学术界作为经济理论方面的主流认识;李英杰和郑小六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解读农业结构调整;熊德平利用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的原理,分析农业结构调整的制度经济学规律;张婉君和岑丽娟从发展经济学结构原理探讨了产业结构调整。徐翔将农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依据确定为要素禀赋论和比较优势理论。郭剑雄和曹昭义从产业经济学出发,考察了钱纳里结构转变理论中的农业结构调整观。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很多学者(陈锡文,叶兴庆)都分析得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的结构已然发生变化,如果农业经济要想持续较好地发展作为供给方面的农业结构也必须适应相应的变化,这就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最核心原因。尹成杰指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最终的目的,就是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目前,我国农业市场化进程呈现出整体滞后与结构非均衡的特征。即农业市场化滞后于经济总体市场化,农业资金、技术、土地市场化程度低于农业总体市场化程度,其中,土地市场化程度最低,土地是农业部门极其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一种特殊的农业投入物。

(四)效果测量与评价

农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在于让生产资源配置更合理,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效自然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何忠伟和曾福生从产业组成、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间的经济联系三个层面出发,构建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经济增长的模型。侯丽薇用结构效应分析框架对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进行效果评价,得出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非常明显,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极大。叶文辉、王小平分别用理论分析和数理分析解读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的关系。

三、我国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的关系研究

截至目前,在中国知网以“农业结构调整”和“粮食”为关键词搜索,只有72篇文献资料(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关键词搜索有4002篇),且主要集中在2000-2004年之间(共42篇),这5年正是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下滑的一段时间。相信正是由于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农业结构调整之后出现的粮食产量下滑,才引发了学界对调整农业结构与粮食生产关系的讨论。这些研究中,以理论分析为主,数理模型分析的研究相对较少。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论点:

一是调整农业结构与确保粮食生产不可偏废。雷玉桃和王雅鹏认为,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农业产品需求结构的改变,战略性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但这种调整必须以确保粮食安全为前提。王雅鹏分析指出,浅层次的农业结构调整常常是不同作物种植面积比重的增减,这样的结构调整,必定会引起粮食生产面积的减少。

二是农业结构调整对粮食生产有抑制作用。侯东民分析认为,在人均资源制约下,我国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自给之间有尖锐的矛盾。颜萍通过分析粮食产量数据,得出“二十世纪初我国粮食产量的减少是由于农业结构调整,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王大伟等、张秋平等都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在上世纪末的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都出现了减少。

三是农业结构调整不会危及我国粮食安全。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课题组研究得出结论,调整农业结构,能够通过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产率、改善生态条件等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李昕通过数据模型和对照日本农业结构改革得到结论,在贸易自由化、国家粮食库存和外汇收人充足的情况下,基本不会发生粮食供给危机,调整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并不会威胁我国长期粮食供给稳定。

四是要强化对粮食生产的结构调整。雷玉桃和王雅鹏指出,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结构调整,不少地区缩减粮食播种面积来调整结构,忽视了对粮食本身的调整,使得早籼稻、低质量玉米、普通小麦出现滞销,大豆、优质小麦、优质大米依靠进口,饲料粮产量过低……王雅鹏认为,应该充分利用农业结构调整对粮食影响的积极因素,保护和促进粮食时续发展。冯志强认为,应该通过有效配置农业资源、调整产品品种结构、调整产品层次结构、通过专业化标准化科技化,实现以实现粮食安全为前提的农业结构调整。

四、小结

在新形势下,农业结构调整将稳定粮食产量和粮食产能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在确保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更好地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梳理不难看出,目前我国关于农业结构调整的研究中,关于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的关系研究还较少,并且多集中在2000_2004年之间,这些研究多数是从理论角度探讨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在已有的计量分析研究中,也更多的关注是耕地和粮食产量减少的关系,没有从综合角度分析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的实质关系。

猜你喜欢
粮食安全文献综述
城市化背景下的耕地保护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城市规模经济文献综述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Scratch教学研究综述 
农地流转“非粮化”及对粮食安全影响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