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摄影现象,一个多元共生的样本

2016-05-30 07:55李波
中国摄影 2016年1期
关键词:新峰摄影家工作坊

李波

毛小芳是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在这一身份的官方表述中还有备注:主持工作。记者与她见面多是在各种摄影节和展览的现场,国内很多重要的摄影活动,她都会带领一些浙江的中青年摄影骨干前往观摩、参观乃至组织参展。她是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浙江摄影新锐展、浙江纪实摄影大展、浙江中青年摄影骨干研修班、浙江摄影工作坊、浙江摄影大讲堂等知名摄影平台的主要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是积极推动浙江摄影多元化发展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她经常提到“理想”,而且毫不避讳自己的爱憎,对浙江摄影乃至中国摄影的现状既有自信,更有自省。正是以她为代表的浙江摄影群体的努力,让浙江摄影的多元化转型成为当代中国摄影生态演进的重要样本。日前,《中国摄影》杂志采访了毛小芳女士。

您是什么时候到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工作的?

2009年。此前,我已经在浙江省文联人事处工作了18年。之所以去摄协,一是当时协会已经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二是觉得孩子大了,女同志担任调研员职务,可以到协会去做点行政色彩不那么浓的工作。

为什么会去摄影家协会呢?

在文联工作多年,耳濡目染,各种艺术门类我都喜欢。我业余爱好昆曲,也长期跟着单位里的专家学习收藏书画印。我是一个很简单的人,当时的省摄协驻会秘书长周润三老师是同在文联共事多年的老同事,他为人非常包容,我就主动向领导申请去摄协工作了。近七年来,协会不断整合全省摄影资源,不断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加盟协会的工作团队,一步步探索、一步步实践,这才有了今天的协会面貌。可以说,如果不是各级领导的创新意识和开明决策,如果不是吴宗其主席的顺势而为,周润三秘书长的铁肩担责,如果没有一支有理想又实干的工作团队,浙江摄影不可能走到今天。

您初到摄协时,协会的工作状态是什么样的?

那时我们与大多数的省级摄影协会一样,除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外,对摄影的组织工作主要是围绕着“国字号”的国展和国际展来组织发动和夺金摘银,同时完成两年一度的“浙江摄影艺术展览”的征集及展出工作,而日常的摄影活动则主要用于发动群众,组织各种类型的摄影采风活动或主题影赛活动。直到目前,这些仍然是我们的工作重点。我们一直在思考在这些工作中我们哪些方面没有做到位,也一直在探索如何把这些工作做得更有成效。

最近几年,浙江摄协怎么会把摄影的学术化和专业化作为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呢?

浙江摄影确实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是如何在这个基础之上有新的突破,这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浙江的美术、书法、戏剧一直很有影响力,我在文联工作时就知道,这几个领域里,人才济济,在学术上有高度。刚到摄影协会时,参加过几次创作研讨会,我感到有点意外,参加交流的主要是摄影爱好者自带的参赛作品,交流的主要内容也基本都是拍摄经过之类的,并没有完整的体系和严格的学术规范,与当时浙江的美术界、书法界相比,距离好远。很快,我们就取得了共识,协会应该通过人才培养和培训打开突破口,要改变只按快门、不问学术的现状,要提高浙江摄影的学术层次。这本身也符合省文联党组对各协会的要求:出人才抓精品,打造本艺术门类的高原高峰。

转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应该说,浙江摄影抓住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时机。2009年,省级财政改革从预算入手,只要是被列入政府预算的摄影专项,经费基本得到了保障。2011年开始,协会以《浙江摄影网》为平台,延伸工作手臂,与全省摄影人进行良性互动,同时加强与省内各高校摄影系、浙江摄影出版社等机构的“强强联合”。

浙江摄影大讲堂就是当时与浙江摄影出版社联合推出的教育推广平台,中央财经大学刘树勇教授首开第一讲《一个话题的视觉形态及影像采集方法》,全省各地的摄影师奔赴杭州,人气爆棚。没过几天,省文联又拨给协会一笔培训经费,我们迅即在同月又举办了首届全省中青年摄影人才研修班,3天时间,我们请了宿志刚、任悦、陈小波、鲍昆、臧策等老师授课,来自全省的100多名学员受到头脑风暴式的摄影新观念冲击。也就在那一段时间,浙江的摄影、戏剧、舞蹈家协会等先后都举办了高端培训班,各界反映热烈,正向效应聚集。文联党组审时度势,马上决定在今后的经费安排中,划出一块专门用于各协会人才培养的资金。这块资金虽然数额不多,却保证了每年中青年摄影人才研修班的顺利举办。后面的几年中,我们又先后邀请了李树峰、顾铮、晋永权、蔡萌、林路、杨延康、雍和、李楠、曾翰、陆元敏、严明、王保国、赵刚、王久良等老师授课,学员到课超过1000人次,极大地拓展了协会群体的视野。

浙江摄协承办的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已经成为浙江摄影的重要品牌,也在全国当代摄影领域具有相当大的号召力。这个项目是如何开始的?

2010年,浙江省文联党组要求每个省级文艺家协会要有一个全国性的品牌活动。我们前期做过一些调研,征求过一些建议。丽水摄影节展览办公室副主任王培权、时任中国美术学院摄影系主任薛华克、浙江籍知名摄影家卢广都曾建议做当代摄影方向的项目,最终我们采纳了这些建议。周润三秘书长和我飞去北京面见时任中国摄协秘书长李前光和《中国摄影报》的曾星明总编,也得到了他们的肯定和支持。李前光秘书长是很有魄力的,举办当代摄影新锐展的风险和压力不言自明,记得项目确定时,曾星明总编也很激动,其实我们都很清楚,大家都是有理想的人。

2011年,我们开始张罗首届TOP20。省摄协主席团委员沈珂老师专门设计了影展征稿和评审系统,李前光秘书长亲自担任了评委会主任,邱志杰、顾铮等担任评委,入选的骆丹、塔可、魏壁、张巍、曾翰、郑之渊、朱锋、王久良等老师都是当下中国当代摄影的代表人物。其实,当时我们的视野还是非常有限的,展品和画册的制作都不够专业,但在全国的摄协系统中已经是开了先河。现在回头看,评选结果应该说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通过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浙江摄影界和国内当代摄影领域的艺术家、学术研究群体建立了联系通道,所以第一届TOP20,对浙江摄影界来说是打开了一扇当代摄影之门,这个非常重要。

针对浙江当代影像力量薄弱的现状,2012年,我们搭建了两年一届的浙江当代摄影新锐展的平台,着力培养浙江本土的当代摄影力量。储楚、欧阳世忠、唐咸英等摄影师都先后入选。有了首届TOP20的创新探索,首届浙江当代摄影新锐展在展览呈现上花了更多心思和精力,画册也是中英文双语,这些都是非常有益的尝试,也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同年,我们以打造精英队伍为目标的“工作坊”机制也启动。在“国字号”的国展和国际展上,浙江的摄影队伍持续保持着“领先”的地位,但我们当时已经很清楚,一支摄影生力军,光靠参赛“打奖”是难有长久生命力的。在报道摄影领域,浙江有卢广、陈庆港、傅拥军等优秀的摄影家,在其他的摄影领域,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类似的摄影家、艺术家出现。要突破瓶颈,必须小班化的专业培训。刘树勇、孙京涛老师是我当时接触较多的专家,我就请孙京涛来策划,由孙京涛、任悦和李楠担任“锐意先锋摄影工作坊”的导师,在全省选拨了10名学员,黄东黎、范顺赞、傅为新、贾锦新、潘世国、郑忠民、陈荣辉等就在第一批学员名单里。工作坊对以往摄影的一些理念和习惯进行了打破和重建,有的学员彻夜未眠,内心纠结、挣扎、思考,给大家带来了冲击由此也可见一斑。之后,我们还做了游本宽教授的“美术摄影工作坊”、“浙江资深摄影师编辑工作坊”等等,都取得了比较好的预期效果。

相比TOP20,浙江摄影新峰计划这个专门为浙江年轻艺术家打造的项目,在全国的知名度并不算高,但是我们发现,近几年在国内摄影界崭露头角的浙江年轻摄影师,不少是从这个项目走出来的。

我觉得,浙江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对文艺政策和文艺发展规律的把握是非常准的。新峰计划是浙江省委宣传部在2013年开始推出的一个项目,全称是“浙江省视觉艺术人才培养新峰计划”,包括美术、书法、摄影三个部分。五年一周期,每年各艺术门类选拔10位35周岁以下的青年艺术家,通过培训、采风观摩、媒体专访、出版作品画册、举办创作成果展览等一系列扶持措施,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空间。

第一届新峰计划入选的10位作者大部分是协会历年来培养的优秀摄影师,包括叶文龙、陈敏、贾锦新、夏肇旭、朱丹阳、李震宇、沈志成等,只有范顺赞、刘轶恒、林味熹三人有艺术教育的背景,而美术、书法的新峰入选作者几乎都有长长的艺术阅历。当时好几位入选作者打电话给我说心里没底,不知怎样参加展览。这种压力当然很大,怎么办?还是工作坊。我们邀请了任悦老师专门就“新峰的创作成果展览”设计了工作坊的授课内容,通过这种形式的拉练,首届新峰展览才得以完整面世。展览当天,正好赶上2014 Photo Shanghai开幕,杭州这边开幕式一结束,我和省文联创研处处长,也是“新峰计划”项目的执行人郑晓林,马上带着这批年轻人赶去上海观摩Photo Shanghai影像展,这种比对带来的教育效果,后来想想其实是非常大的,兼听则明,视野开阔了,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所以,后面我们又陆续带领这个群体,先后去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连州摄影节、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丽水摄影节、集美-阿尔勒摄影季等,鼓励他们尽可能走出去参与各种平台的交流,并在食宿、交通等方面给予经费上的支持。我们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人戏谑我们浙江代表团又来了,其实通过这种形式的“走亲连心”,人头熟了,心也近了,互相之间的沟通、合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2014年的新峰计划入选的10人中,有9位都有学院专业的教育背景,中国美院摄影系副主任刘阳也在其中。有意思的是,中国美院跨媒体学院的研究生李舜入选后,因为他特别活跃的思维以及相对较成熟的跨界融合的创作理念,也给这个群体带来很多影响。面对这些年轻人思维活跃的特点,我们邀请了王宁德、王庆松两位艺术家分别为2014、2015新峰计划入选作者做了两期工作坊。这也是我们根据入选作者专业背景的变化调整相应的授课老师的一个策略。这些著名艺术家非常支持我们,合作得非常愉快,每期工作坊结束后都会看到浙江年轻摄影人的一些变化,他们更加自信、坚定、执着,看着他们的一步步成长,我就非常满足。这也是我们工作的乐趣所在!

在2015TOP20开幕展的研讨会上,中国美术学院摄影系主任矫健发言时说,这种研讨会“过去是可来可不来,今天是必须要来”,这句话是有感而发的,他已经把对摄协的支持作为自己的职责。2015年9月他刚刚当选了浙江省摄影家协会的副主席,看到了浙江摄协搭建专业活动平台所做出的努力,并且通过各种专业活动,已经把省内不少出版、教育等领域的人才吸纳到自己的体系中。

是的。通过搭建全国和全省的专业活动平台,我们花大力气整合了浙江摄影的学术资源。五年来,浙江的青年人才队伍集聚效应非常明显。2015年9月,浙江摄协主席团成员中,除了矫健,还有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胡晓阳老师、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的高世强老师。他们的加盟,为浙江摄协与当代摄影领域的艺术家找到了一个对接口。通过他们,可以推荐中国美院和在浙江各高校的摄影专业、跨媒体专业的优秀青年人才。你看今天下午研讨会上,坐在研讨会嘉宾背后大多数是美院、传媒学院的学生。以前这些群体游离在摄协的视线之外,有些人甚至不屑于与摄协打交道,现在他们与协会的平台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相互推动,协同发展。此外,浙江摄影出版社知名编辑郑幼幼、乐图影像刘轶恒也加入了筹备TOP20展览和省摄协秘书处的团队,他们都是在各自领域的一把好手。

在理论、评论方面,我们也在不断加强集结和培育力度,如傅为新、邢千里、祖宇、梁庆、郑煦妍、释藤等青年评论人,近些年都在浙江摄影这个大舞台上发挥了一定作用。同时他们也带动了许多高校的青年专业研究人才向协会靠拢。浙江摄影的理论研讨和批评氛围正在逐步形成。但是,应该看到,一切都刚起步,我们需要持续不懈的努力,

“当代摄影”似乎是你们这几年摄影活动的关键词,您和您同事怎么看待其他类型的摄影呢?

我们坚持百花齐放、多元发展。浙江在传统摄影上取得过很多成绩,以徐邦、徐永辉、吴品禾为代表的老一辈的浙江摄影家付出过艰辛的努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摄影的飞速发展,2011年前后,我们选择了融入当代摄影作为前行的突破口,所以当时针对这一领域的活动比较密集。但协会是一个组织,工作需要找到平衡点,于是,2012年我们策划了浙江摄影系列大展:浙江省摄影艺术展、浙江当代摄影新锐展、浙江老摄影家作品展;2013年又策划了“浙江资深摄影家编辑工作坊”,为成熟的中年摄影家搭建提升平台;2014年我们创办浙江纪实摄影大展,并为入选作者举办了“高岩工作坊”,引导浙江摄影师立足本土,深入关注时代精神。这几年,协会还先后策划实施了“锦绣浙江”、 “美丽浙江·水之韵”、“生态农业,美丽田园” “浙江美丽乡村”等一系列配合中心工作的主题摄影展和相应的活动。所以,我们在抓点的同时,也从未放松过抓面的工作。

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各地的民俗、风貌都不同,这些都是极其丰富的创作资源,应该用不同的影像风格和摄影语言去描绘、去讴歌,去持续、系统、真实地反映改革开放给浙江大地带来的社会、文化、生态变化。所以协会也一直支持和鼓励接地气的本土影像计划和乡村田野调查项目。

浙江摄影的局面已经打开了,对于以后的工作开展,请介绍一下你们的思路?

浙江摄协的工作思路是非常清晰的。一方面全力服务浙江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主线,组织摄影家深入基层,到人民中去,为浙江增光、造势,做足摄影一盘棋,这也是浙江摄协一以贯之的老传统。2014年,我们把“美丽浙江.水之韵”展览做进了省委三号楼大厅,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一致肯定。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继续深化摄影资源的整合工作,吸引大艺术范畴内的影像艺术家加入到摄协各类活动中来。根据发展形势,争取将浙江当代摄影新锐展改为浙江当代摄影双年展,着力增强影展的厚度和跨度。同时,遵循文艺发展规律,做精做细培训工作,大讲堂、研修班、工作坊等活动会一如既往推进。抓精品出人才,仍然是今后协会工作的主旋律。

除了浙江摄协,浙江其他的摄影团体也非常活跃。这些团体之间如何互动?

近几年,浙江摄影的各层面发展都非常活跃。丽水摄影节已经举办了七届,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主要面向台州本地影友的台州摄影节也已举办了两届。傅拥军创建的“快拍快拍网”,网站和公共微信号影响都很大,大批摄影爱好者都相互称“快拍小友”;《钱江晚报》主办的“好摄之友”网站,也在浙江影友中有较大的影响。各文化馆的摄影组织、俱乐部等也很活跃。浙江群众性的摄影普及和提高工作一直以来做得很好。各平台各有特点,各走各路,区分层次,我想总比往一条路上挤要好。在保持群众性的基础之上,浙江摄协还是会坚持学术立会方向,做强做精影展平台,进一步加大青年摄影人才培养力度。值得欣慰的是,浙江摄影的多元转型已经深入人心,各市县摄协也开始举办各种类型的研修班、工作坊,很多协会开始自发组织乡村田野调查项目。

目前您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最大的苦恼是,自己的知识结构跟不上协会发展的步伐。浙江摄影的多元转型还刚起步,发展势头得到了各方关注,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把多元化发展坚持下去,青年人才队伍的培养也需要时间的沉淀。这次也借你们的平台,向全国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发邀请函,欢迎来浙江摄协指导工作!

猜你喜欢
新峰摄影家工作坊
BOUNDS FOR MULTILINEAR OPERATORS UNDER AN INTEGRAL TYPE CONDITION ON MORREY SPACES*
“中日跨境文化研究工作坊”八年记
Donor-acceptor conjugated copolymer with high thermoelectric performance: A case study of the oxidation process within chemical doping
Different Weather in Different Places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