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州:国际化的趋同与错位

2016-05-30 07:55郑浓
中国摄影 2016年1期
关键词:刺点连州摄影

郑浓

2015年11月21日晚,清远市人民政府、连州市人民政府、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主办的“2015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在连州文化广场开幕。此次连州年展以“扩张的地域”为主题,涵括主题展、大师展、特别展、个展、群展等五大部分,展览延续十一年来连州年展一贯思路:围绕探索和研究摄影本身的发展以及由当代社会及其问题而展开,这是连州年展的专业性与当代性的基础,也是连州能在年年岁末吸引专业观众和媒体前来的重要原因。连州似乎总能给每年喧嚣的中国摄影圈画上一个独特的结尾。

国际化与地域化

说起连州年展的国际化视野,其实更多地是由总策展人段煜婷及其策展团队现实选择和人脉积累所决定的。曾于2004年在美国策划第一个中国当代摄影大型展并把中国的当代摄影推向世界的资深策展人、来自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的克里斯多夫·菲利浦斯作为本届总策展人,以“扩张的地域”为主题,焦点集中在城市化高速发展、人口流动和移民潮,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变化。在主题展部分,菲利浦斯选取了22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师作品,关注和探索地域的扩张所带来的影响与世界不同地区之间日趋紧密的互相联系,以摄影师独有的创作方式表达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复杂的联系。作为总策展人,菲利浦斯这次在连州也谈到了他的总体思路,他希望这次“扩展的地域”主题展的摄影师来自更多的国家,而不是象4年前他所策划的“社会的景观”,仅仅局限于欧洲与北美,这次力求在一个更宽广的国际化视野下,让观众能体验到不同国家摄影师所展现的东西。

今年国内摄影师的参展,比例明显减少。据主办方介绍,本届国内公开征稿的来稿近500人次,最终年展只挑选出张晓、李朝晖、陈晓峰、张玉明等数位参展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之前也鲜少在国内其他摄影节上出现。其中海选出来的李碧刚的《花坡上》令人印象深刻,他的贵州苗族跳花坡青年肖像表现了外来文化的渗透和本文化的流失,这组作品也是首次亮相,他此前并不为摄影圈所知。这意味着对国内摄影师而言,连州的门槛更高了。对此,段煜婷认为,好的东西永远是少的。随着国内摄影展事的不断增多,一方面是表面上的摄影繁荣,而另一方面,却造成了很多展览和活动重复展示有限的摄影师作品,使得本来就刚刚起步的摄影师们的创作出现更加浮躁的状态。因此本届摄影年展在展览构成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加大了国际部分的比例,从过去的40%增加到70%,今后也将更多地介绍国际当代摄影的多重面貌,让交流更为国际化、多元化。可以看出,作为每年年末的大型摄影活动,连州在避免与其他国内摄影节趋同的同时,扩展自己的地域特色,加大国际化的比重,实际上是一种以进为退的策略,这也可以理解成是另一种摄影上的地域扩张与收缩。

“地域的扩张”本身就是一个全球化背景下的命题,对于这样一个较宽泛的主题,年展上各部分作品对此的回应显得各不相同。令笔者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南非摄影师盖·蒂利姆(Guy Tillim)的作品。早年作为摄影记者,蒂利姆常年用相机记录南非的宗族隔离,曾获得过南非摄影戴姆勒 - 克莱斯勒奖以及徕卡奥斯卡·巴纳克奖。他此次在粮仓展区的《帕特里斯·卢蒙巴大道》选取了一系列20 世纪中期非洲具有纪念性意义的建筑遗址,这些经过精心设计并带有强烈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群,拍摄于安哥拉、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刚果民主共和国等地,从照片中可以看到当年和平与繁荣的幻想,以及如今的破败。有意思的是,这些散落于南非各地的建筑景观,所处的街道均以刚果独立运动领袖帕特里斯·卢蒙巴(1925年至1961年,后被叛军暗杀)的名字命名,卢蒙巴的名字在那个时代曾象征了非洲大陆崛起的希望。《帕特里斯·卢蒙巴大道》最终获得了本届连州年展的“评委会特别奖”。

主题展中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来自墨西哥的帕布罗·洛佩兹·鲁兹(Pablo Lopez Luz)的“大地景象”。尽管帕布罗的作品试图透过当代的眼光重新解构传统观念中的墨西哥景象,以艺术的手法对已有的景观进行重新诠释,但他认为自己的作品其实属于社会纪实摄影范畴,因此他更看重的是这些照片背后所拥有的社会意义,以及人类对地貌的无节制改造所造成的影响,评论人鲍昆说这些令人密度窒息的建筑群让他联想到“中国的墓地”,这显然和一些急于将自己的景观摄影切换到当代艺术范畴的出发点不太一样。

在“地域的扩张”的大主题下,所展示的也许是相反的另一面,地域性与全球化永远是一个事情的两面。主题展中一些基于此的影像创作并没有显现出明确的地域特色,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无差别的相似性。并且,这种世界范围的影像传播与交汇,更印证了这种相似,同样是来自于发展中国家,位于粮仓展区二层几个拉美国家摄影师作品,无论在创作出发点和视觉呈现上,都有较强的相似性,一眼很难区分。这样的观感同样存在于这次参展的中国摄影师的作品上。本届评委、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高级导师露西·苏特(Lucy Soutter)也在随后的同样名为“扩张的地域”的专家研讨会上感慨,“如果不看名字,完全不知道哪些是中国人拍摄与创作的”,并且问出“这次参展的中国摄影师有多少外国留学摄影的背景”。这也是对中国摄影在这样一个国际化展示平台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看法。实际上,本届中国参展的摄影师具有留学背景的并不占多数,但正如露西所困惑的,这些人的作品已经很难从表面来做国际与国内的简单区分了,参展作品在日益国际化的同时,也出现了趋同性的错位。随着出国学习摄影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以及互联网通常的信息渠道,这种对摄影师的地域划分显然已经不能说明更多的问题,比如此次主题展中的张文心的《关于逃避的三部曲》,探讨真实与虚构的复杂关系,并借用文学手法,以多章节的非线性叙事,从摄影语言到展示方式,已经非常国际化。张晓的《关于故乡》的整体布展也被评价为一种“国际化思路”。本届连州年展的变化,也并不是一个国外展览激增就能简单说清楚变化的,国际化所带来的眼界的开阔,以及由此而来的不可避免的眼界的趋同,也是另一层意义上的“地域的扩张”,只能说目前的中国摄影处于一个微妙的转换阶段,对于当代摄影的观点和价值判断,连州更具实验性和先锋性。

驴友的“刺点”

今年连州年展的奖项评审正式更名为“刺点”摄影奖。“刺点”一词不少观众都很熟悉,来自符号学家罗兰·巴特的名著《明室》,“不管如何,刺点总是或多或少地潜藏着扩展的力量。刺点在作为‘细节存在的同时,又不合常情地把整张照片占满。”在连州年展的官网上对此又有特别阐释:能获得连州年展“刺点”奖的作品必须具备能“刺痛”观者的细节,这种细节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浑然天成甚至超越摄影本身,成为其独一无二的手段的证据。

历年备受摄影界关注的连州年展“新摄影”奖,曾推出如鸟头、骆丹、陈晓云、陈哲、游莉等众多优秀摄影师,而如王久良、苏文、戴翔等曾获得连州年展的年度艺术家,而被更多业界人士所熟悉。本次 “刺点”摄影奖提供5万元人民币的创作基金,虽然从奖金数额上在国内各摄影大奖中居于中游位置,但由于连州年展历来的专业性,奖项本身的荣誉以及所带来的肯定还是为众多人士所期待,也由此引来更多的热议。

11月23日晚,最终由来自无锡的摄影师钱海峰凭借一组记录以火车出行的普通百姓的作品《绿皮火车》从70多位参展摄影师中选出,获得大奖“刺点”摄影奖。除了刺点大奖获得者钱海峰与获得“评委会特别奖”的盖·蒂利姆之外,英国摄影师丽莎·巴纳德(Lisa Barnard)的《战场上的鬣狗,花园里的机器》、张晓的《关于故乡》、墨西哥摄影师帕布罗·洛佩兹·鲁兹的《大地景象》也进入最终决选阶段,而在观展中被大家热议的西蒙·诺夫科的用冰与火来表现迅速消融的冰川边界的《当我躺在大地上》则没有入围。今年奖项评审由美国休斯敦摄影节艺术总监及创始人温迪·瓦曲丝、美国盖蒂博物馆摄影策展人阿曼达·马多克斯、瑞士摄影基金会主任及策展人彼得·普夫伦德、《为什么是艺术摄影?》作者露西·苏特、 摄影评论人和策展人鲍昆、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创始人、总监段煜婷以及台湾《摄影之声》杂志主编李威仪七位摄影专家担任。

实际上,本届连州最大的刺点就是“刺点”摄影奖的归属。 当晚“刺点”一经评出,全场惊呼,一些专业人士更是连连摇头。随后就是微信上的各种吐槽,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观点就是干脆认为大奖无法实至名归,持这种意见的大多是当代摄影圈人士,他们对《绿皮火车》的不认可只是表象,实质是认为此种类型的纪实摄影已经过时,和巴特的“刺点”没丝毫关系;还有一些人是在承认纪实摄影的大前提下,开始比较与品鉴,一篇名为《钱海峰PK王福春,绿皮火车差距在哪里?》是此种观点的代表,认为“相比之前同类体裁的王福春的《火车上的中国人》,《绿皮火车》在影像上禁不起推敲,缺少经典意味,两相比较,高下立显”。

在结果揭晓以前,也许每个当代摄影人士的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刺点”大奖排行榜,在23日晚的颁奖夜现场,上台领奖的钱海峰在简短的获奖感言中很明确地自称“驴友”,这个称谓也许会让一些在场的嘉宾对连州的专业性产生疑问。难道评委们是在刻意制造另一个中国的薇薇安吗? 网上署名“杜立安”的文章更是提出了严厉的质疑:“形如《绿皮火车》这样平庸的照片,是如何登堂入室成为中国摄影节的明星作品,不得不让人疑惑:这是由于评委对某些观念的执念呢,还是由于整个评审规则的问题?”在中国的摄影人看来,来自于罗兰·巴特的“刺点”一词,也许还应隐含着先锋、当代的别样意义。作为七位评委中的一员,鲍昆事后还原了评奖的过程:“这次评选是我评选经历中最直接的一次,和其他评选不同,从始至终评委没有对作品进行阐释评价,只是进行了五轮投票,1小时就产生了结果。钱海峰的绿皮火车在七位评委的投票中,从第一轮就是六票,然后就是满票,可以说是毫无争议。”由此推断,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评委们对《绿皮火车》应该是持一致的赞同的,是他们选择了“驴友”,相较于我们所看重的作品是否当代,影像是否在记录价值之外还要经典、考究,甚至是摄影师的职业身份问题等等,也许是《绿皮火车》中的那份真实和生动打动了大多数评委,也许这种来自于非专业圈的驴友却刺出了真正的影像“刺点”?显然,在连州这样一个国际化平台上,我们的当代摄影圈朋友们与评委还是在语境上存在着一定的错位。

大师与现场

与平遥等地一样,连州的展览空间在创办之初,也多是依托当地的旧厂房改造而成。经过十余年的实验与磨合,连州的金三角(粮仓、果品仓、二鞋厂)早已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与作品性质对应的关系,以及一个固定化的观看路径。甚至有连续多次观展经历的观众将之比喻为大型的Shopping Mall,各部分功能明确,可以适合不同的布展与观展需求。

今年不同于往届,此次连州有两个“大师”展。其中的马丁·帕尔在中国有着炙手可热的知名度,在本届开幕式期间更是如摄影吉祥物般被粉丝围观、合影。他的经典系列和代表作品,包括《最后的度假胜地》、《小世界》和《常识》等,这次都有集中展示,同时他也是本届最繁忙的国外嘉宾,还身兼“中国摄影书展”策展人之一与“中国摄影样书比赛”评委。

反观另一位大师瓦尔特·博萨特(Walter Bosshard,1892 - 1975),则是第一次为国内观众所知。适逢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2015年7月,温特图尔瑞士摄影基金会总监与策展人彼得·普夫伦德邀请连州年展总监段煜婷前往瑞士基金会所在地温特图尔共同挖掘整理了已故瑞士摄影大师瓦尔特·博萨特尘封已久的珍贵历史照片。博萨特的作品让很多中国人看到了自己本民族的一段相对接近真实的历史。

瓦尔特的·博萨特与卡帕同在抗日战争期间,对中国进行摄影报道,不同的是博萨特早在1930年代初就居住在中国长达十年之久,时任瑞士新苏黎世新闻社记者的博萨特先后于1938年和1947年两次来到延安和解放区采访,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在1938年成为了第一个采访毛泽东的欧洲记者。他用镜头记录下当时的时代面貌,诸如国共合作时期抗战现场、国民政府、宋氏家族等特有历史的时刻。

有些摄影作品是一定要看现场的。“瓦尔特·博萨特的中国—长久而中立的西方凝视”照例设在最重要的主展场粮仓的进门位置,很多内容相关的照片在展场按照遵循事件的线索排列,他所拍摄的共产党、国民党以及侵华日军的三部分影像被安置在不同的区域,相互之间多有关联,在战争中处于不同背景的历史人物在展览空间中互相对视,重要事件互相映照,进而触发观众各种丰富的联想与解读,这是线性化的摄影集以及网络媒介所无法提供的,这也正是摄影展现场的不可取代的地方。

此次的大师展系博萨特的中国影像在国内的首次面世,但这些丰富的照片背后可挖掘的丰富史实应该远不止此。近几年,我们对本民族历史的认识,也一再地被不断发掘出的外国人拍摄的中国影像所改写,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次的大师展为抗战时期的中国影像史又增添了一条丰富的线索。

本次年展另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现场感的作品是丽莎·巴纳德的《战场上的鬣狗,花园里的机器》。此展位于二鞋厂个展区域,看似安安静静的展厅里,作品背后所揭示的事实却远远超出观者的想象。虽然没有被主题展纳入其中,但是丽莎最后凭借出色的创作理念入围“刺点”奖五位候选人名单。在随后的幻灯之夜,摄影师本人又对作品做了详细的阐释。她同时利用了传统与当代两种表现形式,但所有的影像背后都旨在探讨军队、娱乐业、技术这三者截然不同的领域之间复杂的关系,而其中所包含的景观摄影作品,从拉斯维加斯到巴基斯坦、从瓦济里斯坦到好莱坞(通过华盛顿联结起来),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地域,实则是庞大冗杂、消费主义至上的军事工业复合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人机的操控员就是在这些地域的转换中完成了平民到执行杀人任务的“瞬间转换”。这组作品也是对“地域的扩张”这个大主题的最复杂的回应。

本届连州年展至2015年12月10日结束,据主办方介绍,展览结束后果品仓展区将改造成国内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摄影博物馆。但愿如此!

猜你喜欢
刺点连州摄影
寿乡连州菜心甜 消费扶贫生活美
浅析摄影对生命延续的有限性
盛世的刺点
浅析《明室》中的摄影观点
神奇的连州地下河
“刺点”:另一个精神世界
小城里的中国记忆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