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系统论视角下新闻边界的变异及其重构

2016-05-30 10:45赵立敏倪宁
中州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重构转型互联网

赵立敏++倪宁

摘要:如果把新闻当成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的话,那么新闻系统内的生产方式、价值标准、业务原则、经营程序等就构成了维系这个系统有序运行的一套共享的价值和规范,它直接设定了新闻采写、编辑、发布和受众反应等可预期的行为方式。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新闻系统正面临着一场失范革命。过去规范新闻的生产、运营和消费等方式的安全边界和价值体系被打破,新闻变成了一个泛边界存在。而新闻业转型与变革的实质就是重构新的新闻价值和行为范式,从新闻系统的生产、渠道、产品和价值规范这四个基本层面重塑边界。

关键词:新闻系统;互联网;泛化;转型;重构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6)05-0168-05

一、新闻系统论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传统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者遭遇了极大的挑战。这种挑战的本质是什么?在纷繁的学术争辩中,有两种观点形成鲜明对比:一是内因决定论,认为挑战的本质是基于信息过量和冗余形势下传统媒体面临结构性的衰落。二是外因决定论,认为其本质是处于优势的新媒体的外源性冲击。这两种观点又共同体现出两种关切,一种较为悲观地认为传统媒体将大部分消亡和衰落是无法避免的宿命①,另一种认为尽管传统媒体遭遇了极大挑战,然而新技术的发展为传统媒体的转型和融合提供了新的机会②,只要传统媒体积极变革,就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浴火重生。相比之下,笔者则在系统论的视角下试图超越单纯的内外因决定论,认为传统媒体遭遇挑战的本质是:新闻边界的模糊和泛化,这意味着一个曾经稳定的系统正开始面临机制的紊乱而变得不再稳定,新闻业正经历一场旧范式推倒和新范式重建的阵痛期,或者说目前的新闻业正在经历着一场所谓的“失范革命”。

按照经典系统论观点,一个社会系统或组织是由一些基本要素共同构成的拥有边界的结构体系。而所谓的系统边界则是指这个系统的包容性标准、把关安排和接受新成员或新事物以及排斥其他人员或事物的条件及原则等③。帕森斯的功能主义理论指出:一个系统总是依赖于一套共享的价值、标准和约束维持自身的有序运转。系统中的个人彼此参照,他们按照他们被要求和期望的那样采取一致的行动,这种相似行动是持久的、稳定的,也是结构性的,这样就形成了社会系统的均衡④。涂尔干认为,当这些共享的价值或标准不再控制人们行动的时候,就产生了失范。在本文中,所谓的失范不是指道德意义上的失范,而是操作意义上的失范⑤。在一个稳定的系统内,失范现象是个别、异常和分散的,有些失范甚至对于系统的均衡和维系都是有利的。但是当社会系统内失范变成一种大规模现象时,这就意味着系统可能面临解体的危险,或者可以说系统正遭遇一场变迁,从一个范式到另一个范式的转变。相应的,新的价值和期望将在新的互动情境中缓慢建立。当失范变得普遍化和规模化,由传统价

值维系的系统将面临消亡或重生,只有当该系统主动接纳新的价值标准、期望和规则时,重生才有可能,而重生的系统总是有别于原有的系统。

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新闻业存在着与其他行业区别开来的边界,这些边界包括新闻固有的价值规定、业务原则、经营程序和生产标准等。正是这些共享的规范,才保障了新闻系统运转有序、稳定。从新闻的生产、编辑、发布到新闻受众的反应等都依照共享的期望和要求发挥着各自的角色功能和产生可以预期的行为。但是,基于数字化技术的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让传统的新闻边界不复存在了,这一边界的消失意味着新闻系统共享的某些价值、规范和标准难以为继,传统的行为方式也将面临改变,不仅是新闻生产者的行为规范,就连新闻消费者的行为规范都已经远离了传统边界的规定。

在一个系统的生成、发展直至最终衰落及转型的过程中,系统的边界也大致经历了形成、逐步稳定、有序变化及最终破坏和重塑的阶段。而边界定型和重塑的过程,往往也是系统结构和关系调整与适应新环境的关键性阶段,若原来的系统在边界已经发生了本质性改变的情况下还拘泥于原有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价值判断,那么就会促使系统失去生命机体的活力,从而约束整个系统的发展甚至导致整个系统的萎缩和衰败。从表面上看,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边界总是稳定和静态的,但其实边界始终处于缓慢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只不过这种运动变化趋向于良性的发展,在边界自身的防范机制保护下还不至于对整个系统构成威胁。只有当量变积累至质变的飞跃时,或在外来力量的强行干预下,边界的波动才会变得异常剧烈,甚至产生根本性的结构性断裂。一般来说,两种力量——内源性力量和外源性力量在各自的压迫、矛盾和张力之下构成边界形态变异的主要驱动力。就新闻而言,内源性力量是指新闻系统内部固有的范式在知识积累和业内竞争下产生的向前发展的力量,它导致新闻业经历着缓慢而稳定的变化;外源性力量则是指来自外部技术或替代性的行业对新闻系统的强行侵入,它导致新闻系统在急遽变化的环境中明显的不适应。由于系统原有的生产方式和关系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运作模式,所以当系统边界在外力入侵并发生实质性变迁之后,系统的反应往往滞后,而这种滞后又进一步加深了系统的危机。对于新闻系统而言,现今以数字化技术为代表的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正是导致新闻边界发生剧烈变迁的显著性外源力量,而长期以来惯有的新闻生产方式和价值判断,让新闻从业人员对系统变迁感知迟钝,以至无法预见性地重塑边界,只是当其他竞争性或替代性力量形成气候并在这种竞争形势变得不容乐观时,才开始有所反应。概言之,新闻边界的模糊和泛化正是基于新闻本身的内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外力挤压下产生的形态变异现象。新闻业变革或转型的本质就是对变化了的边界的主动接纳和重塑,并在新的边界下重新确立新的新闻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二、互联网技术冲击下新闻系统边界的变异

随着公民新闻运动的兴起,新闻已经不再是传统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者的专利。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网络用户作为生产型消费者,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制造者,他们已参与到新闻的采写、编辑、传播、监督和接收等各个环节之中,成为新闻事件的亲历者、见证者、围观者和新闻的制造者、传送者和消费者。可以说,新闻业务的每一个环节所构成的边界都可能被网络用户打破。endprint

正是基于互联网的互联互通性,过去泾渭分明的边界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这些被模糊的边界包括:公共与私人的边界、生产与消费的边界、现实与虚拟的边界、时间与空间的边界、作者与读者的边界、精英与大众的边界、政治与娱乐的边界、公益和商业的边界,等等。互联网的互联互通性打通了曾经条块分割、界限分明的系统边界,通过互联网上高度发达的时空分延和抽离化机制,社会中的各个子系统及要素慢慢消解,突破原有的边界并相互融入对方的边界。而这些边界的模糊或消散已经深刻影响了新闻的发展,今天的新闻业正卷入一场全方位的、史无前例的泛边界变迁之中。互联网上边界的交错重叠让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者与受者模糊了,新闻的生产和消费模糊了,社交媒体上的新闻书写与故事创作模糊了,新闻的公共关怀和私人的娱乐情趣模糊了,新闻的专业主义与非专业主义的界定也模糊了。尽管我们可以区分严肃新闻、社会新闻、娱乐新闻或八卦新闻,这些不同新闻类型具有不同的边界和规范,它们在新闻系统内分属于不同的子系统,但是明显的是这些不同类型新闻的领地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侵蚀或变异。一些曾经以严肃报纸或新闻频道为领地的社会新闻或时政新闻不仅可以出现在社交媒体上,还可以用碎片化或自媒体特有的方式进行书写,人们可以在自媒体上对这些新闻进行评论、反讽、揶揄。一些本来非常严肃的话题经由网民的渲染而具有了娱乐色彩,我们经常可以从社交媒体上的那些严肃的社会或时政新闻中,尤其是网民的跟帖评论中发现快感,这些快感甚至盖过了这一话题本来具有的严肃性,于是新闻变成了段子,话题本应有的崇高性和政治性就这样被网民巧妙的隐喻、反讽、戏谑所消解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些属于私人领域的话语可以蔓延至公共领域,而一些公共话题通过个人的戏谑、反讽、借用、挪移等形式被个人消费,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互动和重构关系的元素。时间的压缩和空间的拓展,早已颠覆了远距离新闻和本地新闻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虚拟真实对社会真实的替代,形成了新的新闻镜像;商业机构对新闻的利用,让人分不清这是新闻还是公关;精英和大众的交错,让新闻的垄断权力发生转移。互联网进一步推动着传统的系统边界不断融合,所以封闭系统内的封闭性运作已无法适用变化了的环境所构成的挑战,任何系统都必须突破自身的边界在社会整体的层面寻求协调发展,与其他系统协商对话,在遵循自身的运作逻辑的同时也必须兼顾其他系统的运作逻辑。这也是为什么现实中的新闻变得越来越不纯粹的原因,它一直在政府、市场、专业等各个领域缠绕不清,很难找到一个真正的平衡点,甚至根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平衡点。新闻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面临着边界的泛化和重塑,这既意味着媒介的社会化和社会的媒介化,也意味构成新闻本质性危机和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并存,新闻这个封闭的体系应该变得越来越开放,它的生产方式、价值规范和运行逻辑都必须重新被审查。有些学者提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信源、信道、信宿这些概念间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某些时候,用户、传播者、媒体、信源可能合为一体”⑥。

从权力角度来看,新闻的泛边界意味着传统新闻业的垄断权力的终结,权力的边界也因此变得不再稳定单一。首先,传统媒体的权力逐渐让渡给了用户,用户开始掌握新闻或信息议程设置的权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充当“把关人”的角色,在这种情形之下产生了传统媒体、用户等多元权力主体。其次,由用户直接参与制造的“新闻”或“议题”甚至比传统新闻议题更受欢迎、拥有更大的社会反响。如“人人新闻”的状态最终导致“新闻的碎片化”,尽管碎片化新闻看似不及专业新闻那样具有影响力,但在互联网上的一个新闻话题的原始触发在网民的围观、评议之下就可能引起蝴蝶效应式的舆论雪崩⑦。从这个层面看,碎片化新闻的影响力可能比职业新闻更大。再次,单个的碎片化信息或许势单力薄,但是当把所有碎片化信息通过一定方式勾连、拼贴起来,就能呈现清晰的全景式图像,它将比专业新闻媒体单方面所描绘的新闻图景更丰富、更立体,也更接近真相⑧。最后,因为互联网通过关系、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把网民联结在一起,所以网络新闻尤其是社交媒体新闻更具动员力或行动力,也更容易号召并转化为网民的直接参与力量,如“阿拉伯之春”“占领华尔街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被某些学者归于社交媒体的号召和动员的结果,这充分说明了互联网上新闻转化为行动的号召力及影响力,而这种力量可能是传统媒体边界内难以产生的。

泛边界还催生了一种看似是新闻又不是新闻的“混合物”,它既不具有新闻的纯正性,又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趣味性、娱乐性和情绪性等私人性的过分要求,而这恰是传统新闻所不能满足的,甚至是与传统新闻对公正、客观和社会性等正统价值判断直接相悖的。例如,网络用户“多半能生成通俗文化导向的内容和日常生活导向的内容,而不是新闻内容”⑨。如果这种“非新闻的内容”也被当成新闻的新表现形式,那么很多学者都将对此不屑一顾,认为它们没有提升甚至反而降低了新闻的品味和质量。然而,新闻的消费者却并不这么看,相对于严肃的新闻,他们更加喜欢这种富于生活化和情趣化的“准新闻”,他们不在乎新闻到底是什么,他们在乎的是与个人偏好相符的信息及信息获取的易得性。相对于传统新闻媒体而言,社交媒体上的新闻生产更加凸显自我的个性特征,用户倾向于生产和阅读一种“不规范”的新闻,这种新闻里面掺杂了太多情绪化的东西,包含了太多的自我指涉,缺乏理性客观和深层的设计。正是这些“准新闻”或者“伪新闻”构成了对正统新闻价值观的颠覆,同时危及了传统新闻的生存空间。如果我们从新闻价值的五个要素分析,互联网的出现不仅重新定义了新闻五要素的含义,而且改变了这五个要素的排列顺序,它让过去看来那些不重要的事情变得很重要,使得新闻的“趣味性”变得越来越被看重,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距离”的重要性。

总之,与传统新闻业相比,互联网时代的新闻边界形态已经发生了变异。有学者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传播裂变的发展,一场新的边缘性革命导致了传媒业呈现出四个“不是”——新闻不是新闻,媒体不是媒体,记者不是记者,受众不是受众。在这种情况下,新闻生产已经由一种记者所垄断的“专业”变成了一种人人可以参与的“活动”,媒体也由一种严肃的产业部门或经济部门变成了一种廉价的分享工具⑩。endprint

三、互联网浪潮下新闻系统的重构

互联网重新塑造了新闻系统内的边界形态,它让传统新闻工作者产生了种种不适,它颠覆了关于新闻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功能性标准以及那些代代相传的新闻生产经验,甚至它还不停地践踏着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精神和职业崇高感,它让记者的职业角色发生错位,记者从“无冕之王”滑落为“新闻民工”,政府、社会和市场对新闻记者的多重角色期待与记者的自我期许形成巨大的落差,这些变化导致了记者职业神圣感的丧失、职业伦理下滑等一系列问题。B11新闻系统的变迁还导致了新闻业务的操作规范、生产方式发生改变,传统的新闻采编模式正在受到大数据技术及新媒体技术的挑战,基于这些技术发生的“人人新闻”“数据新闻”“碎片化新闻”等都对专业的新闻生产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专业的新闻媒体正在受到各种业余媒体的侵袭,在整个社会都在媒体化的情况下,新闻生产和发布的平台和渠道不再被专业新闻工作者所垄断,而是被大众及企业所拥有。

新闻系统边界的变异过程同时也是边界的重塑过程,它们是同步进行的,换言之边界的变化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新闻系统只有承认并接纳边界的变异,主动融入新的边界之中,及时调整新闻产生的方式、重建新闻的业务流程、更新新闻生产的价值规范、圈定新闻的作用领域,这样新闻系统才能与新的社会文化环境相适应,才能重新激发出活力。可以说,今天的新闻媒体对边界的重塑应该是全面的。具体而言,包括了四个基本层面的边界重塑:第一,新闻生产的边界。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在引入机器之后,将变得更加智能化,无论新闻信息的采集、中介还是加工都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生产模式,一体化的趋势将愈加明显。机器写作即使不会取代专业记者,也将与专业记者相互配合和补充。第二,新闻产品的边界。未来新闻业更应该称为信息产业或者大新闻产业,纯粹的新闻仅仅是这种大产业的冰山一角而已。新闻、游戏、金融、电子商务、娱乐、旅游、地图等多种产品将有可能整合在一个或多个关联的平台上,接入产品、内容产品、关系产品、服务产品将实现相互融通、相互支撑B12。第三,传播渠道的边界。新闻信息的传播除了依靠传统的媒体外,商业门户网站、社交媒体、搜索引擎等都构成了新的信息聚合、分发和信息匹配的平台。这些新媒体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流通的方式,打破了信息的等级结构,制造了新的场景和人类交往的方式。第四,价值规范的边界。伴随着新闻生产、传播和产品的边界的变异,引导新闻生产和消费的价值规范也将面临重塑。例如在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专业主义价值观可能面临重构。自媒体可能降低新闻专业主义的门槛,可能对新闻专业主义的某些方面有所减弱,也可能对其他方面有所加强。过去,市场与政府构成了新闻专业主义的两大挑战力量,现今,网民成为新闻专业主义的第三大甚至也是最大的挑战力量,追求自主性的新闻系统似乎变得越来越不自主。此外,构成新闻价值的五要素的内涵在新的语境下也有了新的意义,它们的重要性排序也发生了改变。

不少新闻媒体都在积极思考转型之路,从“媒介融合”到“互联网+”都是媒介转型的模式,然而几乎没有任何一种转型模式可以成为值得所有传媒效仿的“标准路径”,这是由新闻系统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传统的新闻系统因为其封闭的特性显示出较高的同质性,在有限的竞争内,新闻行业遵守一套共同的规范、价值和业务模式是可行的。但是现今的新闻系统越来越开放,系统内部显示出高度的异质性,系统内的分化和竞争十分严重。此外,新闻系统还随时受到各种外部的不确定因素的侵扰,这些导致单一的转型模式无法适应所有的媒体要求,如在A媒体上运用成功了的转型方法很难再复制在B媒体上,一揽子转型策略在此处有效在彼处可能就行不通、在此时有效可能过后就变得无效,传统的新闻系统在复杂的环境中变得异常脆弱,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叠加着改变了系统原有的稳定生态,提升了系统内部的风险。鉴于此,本文无意给出一个媒体转型的具体策略,也无法给出一个万能的转型策略。但是必须明确的是,在一个系统由变化到变迁、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相应的措施也会不一样,是渐进式的调整还是激烈的变革都会对媒体产生不同的影响,渐进式的调整可能无法应对那种剧烈的系统变迁,激进式的改革又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一切变革其实都是对原有边界不规则的扩张或缩小的建构,一切转型都必须建立在对变化了的边界的接纳和融入之上。现代新闻媒体的变革意味着要改变原有的新闻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以及行为模式,甚至必须改变新闻本身的价值判断。那些生存维艰的传统新闻媒体要么打破边界,要么重塑边界,才能真正找到一条新的生存之路来。

有学者忧虑新闻行业将最终消亡,其实指的就是新闻行业过去那种纯粹的、单一的、明确的系统将不复存在,新闻不会消失,但“新闻系统”的边界可能会消散或最终被其他系统所融合,将来可能不会再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新闻系统存在。新闻系统中那些传统的共享期望、规范和标准正在解体,新的价值规范和业务模式有待确立,这一过程充满着风险性和复杂性。打破传统的价值规范必将触及各种利益冲突和传统势力的阻挠,而摸索新的价值规范又充满着诸多不确定性,这是一个不断摩擦、转变和融合的过程。而在转型的过程中,还存在底线的问题,即边界的重塑必须在坚守新闻理想和职业伦理底线的前提之下进行。若缩小边界,则意味着更小单元的或更精英式的灵活经营;若扩大边界,则可能意味着更多元的差异化经营。在新闻系统边界的重塑中,技术是最重要的外在推动力,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新闻生产、流通的方式。而思维模式是最重要的内在推动力,正如有些学者认为推动系统发展和变迁的内在驱动力存在于思想和精神的领域B13,所以在具体的改革措施出台前,首先要对原有的边界思维和观念改造、清算并树立新的边界意识。在新的边界思维下,边界的扩展或收缩不是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而已,它是对新闻认识本身的根本性颠覆,是对新闻生产方式、行为关系和价值判断的结构性重构。

注释

①早在2005年,刘建明就提出“报纸消亡论”,其后该争论持续了十多年。展江则声称报纸绝无转型可能,赵云泽分析了传统型媒体衰落存在着内在的结构性原因。有学者支持消亡论;还有学者如唐润华等,认为传统媒介必然衰落,但并不至于消亡。

②陈力丹在《2013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个新鲜话题》一文中提出传统媒体转型仍然是研讨的焦点之一,主要的观点认为转型包括平台的转型、内容的转型和技术的转型等。此外喻国明、蔡雯、郭全中、凌小平等学者都发表大量关于传统媒体转型或融合的文章。

③[波兰]彼得·什托姆普卡:《社会变迁的社会学》,林聚任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页。

④[美]塔尔科特·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夏遇南、彭刚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200页。

⑤[法]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315页。

⑥潘祥辉:《“自媒体”革命的政治社会学意义》,《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2月1日。

⑦党生翠:《网络舆论蝴蝶效应研究:从“微内容”到舆论风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63页。

⑧彭兰:《网络新闻报道碎片化的应对策略》,《中国编辑》2007年第1期。

⑨Henrikrnebring.TheConsumerasProducer—ofWhat?User-generatedTabloidContentinTheSun(UK)andAftonbladet(Sweden).JornalismStudies,2008,Vol.9,No.5,pp.771—785.

⑩胡泳认为当今传媒业正在互联网这场边缘革命中被重塑,传媒业呈现出四个“不是”的特征。参见张桂萍:《媒体融合的关键是思想先行——“首届媒体融合发展及投资高峰论坛”综述》,《新闻记者》2015年第1期。

B11赵云泽、滕沐颖、杨启鹏、解雯迦:《记者职业地位的陨落:“自我认同”的贬斥与“社会认同”的错位》,《国际新闻界》2014年第12期。

B12彭兰:《正在消失的传媒业边界》,《新闻与写作》2016年第2期。

B13BruceMazlish.TheRiddleofHistory:theGreatSpeculatorsfromVicotoFreud.NewYork:MinervaPress,1968,p.197.

责任编辑:沐紫endprint

猜你喜欢
重构转型互联网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转型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