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设问,点燃思之花

2016-05-30 20:44张萍
考试周刊 2016年31期
关键词:设问支架式教学过程

张萍

摘 要: 如何让枯燥的经济史变得生动、贴近生活、易于学生理解,是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本文以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认识理论为指导,尝试扮演“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指导、激励学生深入理解历史本真。以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五《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的教学设计为例,通过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对难点进行“支架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

关键词: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支架式”设问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经济史专题,尤其是世界经济史部分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相对艰深,理论性较强,学生缺乏相应的社会实践和经验,理解起来相对困难。如何让枯燥的经济史变得生动、贴近生活、易于学生理解,是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认识理论指出,学习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和合作活动,它们是永远不能被“教”给某个人的。它适于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构筑自己的理解。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指导、激励、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笔者试图通过对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五《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的教学设计的阐述,展示自己在本节课中通过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对难点进行支架式教学中的亮点,以期与同仁交流。

一、教学目标中应有人文价值引领

课程标准要求: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历史教育,‘人不能缺席”。笔者认为,通过介绍新航路开辟的过程,让学生体会人类不断探索、认识世界的艰辛之路;通过对西欧人不惧艰难也要寻找新航路的原因与动力的介绍,使学生理解无限追求高额利润的资本主义文明;通过对新航路开辟对不同主体的不同影响,使学生理解世界史真正形成后不可阻挡的全球化的开始。

因此,确定三维目标是:

知识与能力:识记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的航海成就,体会其艰难探索;通过对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亚非拉美的诸多变化的认识,体会新航路开辟对人类多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西欧开辟航路之前的背景介绍,使学生理解西欧人主导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与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不同史观的介绍,使学生学会用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生态史观评判新航路的开辟。

二、教学过程中“支架式”设问展示

1.图片导入

欧洲人对世界认识的变迁(八世纪、1420年、1620年,欧洲人眼中的世界)。

设置问题:三幅地图展现了欧洲人眼中的世界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全球和文明史观的视角引入新课——西欧人主导的新航路开辟。

2.新航路的开辟过程

设置问题:美洲是怎样被发现的?是谁命名了太平洋?又是谁最早绕过好望角发现了非洲的马达加斯加?是谁证实了地圆学说?请学生用一句话概述不同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讲清楚人物、时间、支持国家、航线、收获。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与地图完成任务,以此锻炼概括史实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或学生也可补充航海家的航行细节,神入历史,感受航行之艰难。如迪亚士的3只小船经历13天的海上大风与风暴角定名的关联;哥伦布的3只小船在经历70天的艰苦航行后到达新大陆……

3.过渡环节——“我是水手,我的梦”

情境创设——麦哲伦环球航行的一次航海日记(出自网页公共课件)。

1520年11月28日星期三,我们越过海峡,进入太平洋。在3个月20天里,我们没有吃过任何新鲜的食物。我们吃的饼干已不是饼干,而是爬满虫子、发出老鼠尿味的粉渣。我们喝的是早已腐臭的黄水……我们还常常吃木屑。有人卖老鼠……然而,即使这样也找不到老鼠了。

——引自与麦哲伦一道作环球航行的皮加费塔在航海日记中的描述

设置问题——如果身为15世纪欧洲的一位水手,看到一支即将远航的探险船队,你会追随吗?缺乏海上经历的学生看到航海条件如此恶劣,都很感慨,从而自然产生疑问——为何艰难至此,15世纪的水手们也愿追随?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很多历史细节仍需探讨,因此笔者认为并不需要给学生一个定论,让学生理解西欧人的探求是存在诸多动力和条件方可成行的事件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4.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问题设置:学生小组合作,根据教材的知识储备,解读下列材料(本材料最初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副教授王邵励的课程思想),探究其关联性。

哥伦布与一位教士辩论:地球是圆的吗?

岭南农户碗中的土豆:可以再生个娃。

得了感冒的印第安人:等待死亡。

一个俾格米人在火轮船上:这是去哪里?

笔者预期学生能够根据所学,解读新航路之后整个世界的变化——从孤立成为一个整体。但是第一次教学却事与愿违,实际效果很差。学生很困惑,什么是俾格米人?坐上火轮船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印第安人得感冒就会死?岭南人看到土豆为什么就会想到生孩子?这些问题说明学生缺乏相关常识,不能联系所学知识。

在第二次教学中,笔者转变了策略。既然学生的已有知识无法完成任务,那么由老师提供“支架”。例如,俾格米人是非洲的一类身材矮小并且早熟的黑人种族;土豆原为美洲的作物,营养价值高、适应力强、产量大;美洲大陆在新航路开辟之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立的生态系统,欧洲人的入侵带去了天花、流行性感冒、瘟疫、霍乱等病菌,而土著印第安人对此没有任何免疫力和抵抗力……

在提供“支架”之后,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得出结论——麦哲伦的全球航行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冲击了西欧的神学体系,极大地解放了欧洲的思想;16、17、18世纪的中国迎来了康乾盛世,美洲高产物种的引入,促进了农耕文明最高峰的到来;欧洲对美洲的残酷掠夺和屠杀,使得印第安人人口锐减,近乎种族灭绝,尤其是欧洲人带去的病菌成为本无免疫力的印第安人的灭顶之灾;因为美洲的人口减少,欧洲人需要的劳动力来源便从非洲掠夺而来,造成了人口的一次被动迁移,黑人进入美洲新大陆……在痛苦、血泪之中,全世界由孤立变成一个整体,彼此之间息息相关。

辣椒与川菜,土豆与人口,“有毒”的西红柿,巴西的桑巴舞背后的辛酸,印第安人的感冒绝症,都给了学生很大的思想冲击,通过本课的一系列的“支架”设问,学生深刻体会新航路的世界性意义,除了作为中国人对于明清最后的盛世深表遗憾外,也能够站在全球和文明的视角看待新航路的开辟,理解每个国家的机遇都是一致的,就看是否能够在关键时机抓住机遇。不禁感慨,古老的中国终于凤凰涅槃,走向复兴。

参考文献: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16.

[2]苏嘉,史联升.《历史教育,“人”不能缺席——中国历史教育期刊联席会暨戴加平、唐秦名师工作室“问史”论坛掠影》[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1).

[3]赵士祥.神入历史与想象力培养的教学建构[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01).

猜你喜欢
设问支架式教学过程
初中数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历史课堂的双翼:设问和史料
欣赏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浅谈设问教学的作用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