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化学课堂中的应用探究

2016-06-04 09:44赵胜
中学化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解决问题意识

赵胜

一、问题教学法的意义及特点

在哈佛大学流行这样的一句话:“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近代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从而把问题教学程序化、模式化。

过去,比较重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忽略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显然是一个缺陷。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时,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作为化学学科的重要目标。有人说,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本身就是问题,没有问题的教育就是教育出了问题。

什么是问题?

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并能够使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知识,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或通过设计实践活动探索完成的任务就是问题。问题并非与问句相等同。例如,当学生学习碱的通性时,如果问学生:“碱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吗?”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会。”如果问学生:“现在将酚酞试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酚酞试液变红后很快又变成无色,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则无法立即做出回答,两个问句的区别在于,前者不具有问题性,后者才具有问题性,只有具有问题性的问句才称得上是问题,才能为教学创设问题情景。

什么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就是将问题作为学科知识构建的载体,将问题作为发展学科能力的载体,以整体设计的问题链,有机地串联整个教学过程,恰当地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以教师的问题诱发学生产生疑问,进而提出问题,或者教师设计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通过师生对话、学生独立思考或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努力使学生获得体验,唤起学生思维的活力,并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境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全面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问题教学法的实施要求

要使问题成为课堂的中心,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教师首先要有问题意识与问题能力,教师的问题意识与问题能力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问题能力的必要条件。如果教师没有问题意识,就会照本宣科,单调无味,就必然会缺少挑战性的问题呈现于学生,就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束手无策或缺少有效的指导,甚至会压制与打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的问题能力从哪里来?笔者认为,来自于对教师即研究者的认识,来自于将化学教学作为一门学问去研究,来自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刻钻研和思考,来自于教师对教学的经常性反思,来自于虚心倾听学生的疑问等等。

教师的问题如何才能达到教学效果?

1.问题要有理性的挑战性。所谓理性的挑战性是指要通过思维加工、实践活动等过程才能够解决。问题的理性挑战性与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与信心密切相关。经验表明,问题越简单,学生的兴趣越低,问题太难,学生的兴趣也会降低。真正具有理性挑战性的问题,会激发学生挑战自我的好奇心,会激发他们检验自己能力的强烈欲望。

2.问题要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关。跟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关联越紧密的问题学生就越感到亲切,这容易缩小学生思维与问题之间的距离。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会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想学和乐学的动机,这也正是STS教育的主要作用。同理,问题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越接近,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看,形象思维能力在创造性能力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形象思维有利于人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特性,有利于启迪人的直觉,诱发人的灵魂,而直觉与灵感往往是创造的先行者。

3.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开放的问题具有鲜明的功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灵活性,开拓学生思维的空间。按照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的开放度与科学探究的程度正相关,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大多是开放的综合性的。问题的开放性可以通过减少思维途径的多样化实现,还可以通过结论的多样性增加问题的开放性等。

4.问题要尽可能与学生的已有经验产生冲突。当问题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发生冲突时,就容易使学生在心里上产生碰撞的火花。矛盾的冲突往往会使学生产生解决矛盾的心理动力,激发他们探究的积极性,而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建立的正确的概念会更加牢固与准确。

5.问题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化学思维方法。思维是重要的,让问题成为课堂的中心,必须努力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的科学思维更加完善——既重视逻辑思维,也重视形象思维;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化学分析方法也是重要的。让问题成为课堂的中心,必须努力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的一般分析方法。应该明确:只掌握学化学知识并不等于掌握化学的分析方法。

6.问题应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经验基础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实现不同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最大发展,就必须体现问题的层次性。问题设计的层次性能有效地了解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层次性要求在问题设计上注意控制问题的指向,使之具有适度的不确定性,否则所设计的化学问题笼统模糊,难于界定目标不利于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思维方向。如“怎样保存化学物质?”这样一个问题对初中学生来说,对化学物质的性质知识和归纳分类的知识还不全面,就很难得出全面的答案;而通过对几种常见物质保存方法的研究,由此再逐渐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则难度会小一些,在问题的分析和引导学生思维上容易把握。

问题的层次性应力求使不同学生有符合自己能力的回答,使每一个学生通过问题解决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新的进步。

三、问题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问题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的天性之一,从这个角度看,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不是培养,而是需要保护。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呵护学生的问题天性,任何时候都不能扼杀宝贵的问题意识。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有些教师经常斥责学生的“奇谈怪论”,有些教师经常不自觉地嘲笑学生的“无知”。殊不知,打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挫伤了学生提出问题的主动性。长此以往,使得学生不敢向教师提出问题。

不仅要切实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应该通过创设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和精心预设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1.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与时间,这当然应当克服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切实改变教师的课堂语言霸权,应给学生提问权,允许学生疑问、质问、反问或追问。让课堂上教师的声音少一些,让学生的声音多一些。

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时往往已有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心理准备,从心理层面上讲,他正处于积极的思维准备状态,有没有思维准备,对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使学生思维进入解决问题的状态,或引导学生从错误的思维轨道进入正确的思维轨道。

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准确或并不确切,这是完全正常的,因为即使是科学家提出的问题也不都是正确的。因此,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准确问题,应该采用宽容的态度。绝不可以采用“堵截”甚至挖苦的态度。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从欣赏的角度去帮助或指导他解决问题。欣赏是一种心理品质,有欣赏才会有鼓励与保护。

教师还应该坦诚地对待学生的课堂问题。对一时不能回答的问题,教师应该如实承认,不必害怕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无知”。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民主、求真的课堂气氛,才能真正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

2.要鼓励学生的非从众思维。非从众思维不一定是科学的思维,也不一定是创造性思维,但是,创造性思维一定是非从众思维。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的非从众思维,不要不经意间扼杀了学生创造的萌芽。

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是一场持久战。对此,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培养学生的问题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的指导与引导要逐渐地减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须始终保持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活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渐增加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从头开始,坚持不懈,注意总结,定能取得成效。

(收稿日期:2016-01-15)endprint

猜你喜欢
问题教学法解决问题意识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两只想打架的熊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基于卓越电气工程师培养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改革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消防意识
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