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给子女做“义工”的老人们

2016-06-05 14:59刘岚
金秋 2016年3期
关键词:外孙女义工大爷

文/刘岚

那些给子女做“义工”的老人们

文/刘岚

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个老年群体,每天有儿孙围在身边,但他们生活得并不轻松,那就是与子女同城或从农村进城帮子女照看孩子的父母。他们或放弃个人闲暇和爱好围着孙辈转,或背井离乡忍受着各种不适进城给子女免费“打工”。

孩子大了想找回自己的生活

今年59岁的苏阿姨原在电力公司工作。“刚退休时,觉得无所事事,每天除了买买菜,出门都不知道能干点什么。”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公园遛弯时听到有人唱戏,走近一看,发现是一个老年人业余戏曲班,这让本身就是个戏迷的苏阿姨移不开脚了。

加入了戏曲班,苏阿姨隔三差五就和戏友们聚在一起听戏唱戏,日子过得轻松快乐,但儿媳妇怀孕让她彻底告别了悠闲,“和儿子家住得不远,我时常过去帮忙做饭做家务。等孙子出生了,我就彻底重新‘上岗’了。”

孙子平时就在苏阿姨家,“吃喝拉撒全得我们管,从一大早开始做饭,到晚上哄孩子睡觉,一整天都不得闲。”

“这孩子活泼好动,一天下来腰累得生疼。”这一看就是三年多。这三年苏阿姨的生活几乎被孙子填满,只有周末小两口有时候会把孩子接走算是“放放假”。

虽然苏阿姨也是“文化人儿”,但在育儿方式上和晚辈还是有冲突,“有时候儿子媳妇也说,他们说的对的我就改,我觉得不对的还照旧。”苏阿姨说她性格大咧,孩子说啥也不往心里去,“还好这些年也没发生过大的冲突。”

提起她热爱的戏曲,苏阿姨摆摆手说,“别提啦,好久没参加过戏曲班的活动了,心里也想去,可是顾不过来呀,还是先看好孙子。”孙子大了之后有时带他去公园,苏阿姨会特意到戏曲班那边转转,“可小孩子待不住总要走,我也只好任孙子‘指挥’。”

现在苏阿姨就盼着孩子上幼儿园,到时候不用每天盯着,又可以有自己的生活了。

留在城市,还是回老家,难抉择

4年前,赵大爷和老伴刘阿姨从邢台南宫县老家来到石家庄,照看刚出生的外孙女。现在,外孙女上了幼儿园,究竟是留下来还是回老家,赵大爷至今没有做出决定。

当初要来石家庄,是赵大爷老两口主动提出来的,“他们小两口也是我们催了好久才生了外孙女。”女儿女婿在企业里工作,压力大,老两口也是心疼他们,自愿从老家来帮着带孩子,“我们要是不来,他们就得找保姆,花钱不说,我们也不放心”。

来了石家庄,虽然外孙女让赵大爷和老伴很开心,但生活却没有在老家舒心,首先是不适应。刚来的时候,刘阿姨对住宅楼里的电梯坐不惯,“一坐电梯就头晕,因为这个,我开始都不怎么出门,就在家待着”。

最让赵大爷不适应的就是没有了聊天下棋的老朋友。“在村子里,院子里搬个凳子一坐,几个同龄的老人就凑上来,村里的人和事大家也都互相知道。在这高楼房里,一共也不认识几户人。”这让赵大爷的生活少了许多乐趣。

进城这几年,每到春种秋收赵大爷还得赶回老家,“还有地呢,这两年都是花钱雇人,但家里总得有个人照应一下,房子没人住,时间长了也得瞅瞅,别漏雨。”

外孙女上了幼儿园,老两口轻松了许多,都有回老家的想法,但又有些放心不下。“现在还是我们接送外孙女,他们下班太晚。而且小妮儿(外孙女)有点离不开我俩,和他爸妈一起经常吵着要姥姥姥爷。”赵大爷的女儿觉得老两口太宠孩子,也因此起过争执,赵大爷对此觉得很无奈。

赵大爷说,自己还是要回老家去的,“就是个时间的问题,老家还有房子还有地,不可能总没有人管”。

请父母当“保姆”儿女不得已

老人给子女带孩子不是新鲜事儿,大多数人对此习以为常,但真的细聊起这一话题,各自也感慨颇多。

在私企上班的陈先生孩子今年2岁,父母从湖南来石家庄帮着带孩子,“老人退休在家也没事做,带孩子也可以让他们生活不那么无聊。”被问及老人是否对北方生活不习惯有思乡之情,陈先生感慨道,“真没特别注意过这一点,觉得每天父母围着孩子转,挺开心的,说实话,他们肯定想家,我刚来北方时还不适应呢。”

在房地产企业做销售的许先生把母亲从老家“请”来有自己的苦衷,“我上班没几年,积蓄不多,没有实力花钱雇保姆。”不过母亲刚来时,上厕所不习惯,有时还忘了冲水。因为生活习惯问题,和儿媳没少发生冲突,“媳妇一肚子委屈,母亲也时常偷着哭,要是有其他辙,我也不会让老妈来这儿受罪。”

“经济上的依赖已不是年轻人‘啃老’的全部,很多爸妈放弃自己的晚年生活给孩子做‘免费保姆’。”1990年出生的小刘毕业两年,和男朋友感情稳定,正考虑结婚。“我们俩商量过了,老人给子女看孩子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如果我们两边的父母都不愿意来,我们就晚两年生孩子,等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雇人看。”

只要孩子好,父母愿牺牲自己

宫阿姨的外孙现在已上小学六年级。“外孙是我一手带大的”,她说:“工作压力大,儿女们也不容易,给他们带孩子是我自愿的。”不过对于一些不负责任的啃老族,还有那些因老人无力照看孙辈而不尽赡养责任的年轻人,宫阿姨觉得不能纵容,“父母没义务再为隔辈人继续操劳,老年人有权利过自己的生活。”

从张家口张北县来石的刘阿姨帮着儿子带了两个孩子,“来了6年多了,这里的话我还是听不太懂,也和媳妇吃不到一块儿去,但是他们养俩孩子开销大,我在这儿帮帮忙,能给他们省不少钱。”还在老家的老伴儿是刘阿姨放不下的牵挂,“这些年苦了老头子,等孙子孙女长大了,我回老家,好好伺候他几年。”

给子女带孩子,看似享受天伦,实际上老人们要面对各种问题和牺牲,但和老人们聊起来,他们大多会说这样一句话,“只要孩子们好,我们牺牲点儿无所谓。”

专家“三点意见”关爱“义工老人”

子女不应只把父母当“义工”

“现在很多老人是被子女按‘准劳动力’请到城里来的,每天比儿女‘上班’早,‘下班’晚。”这些老人不仅承受体力之苦,很多背井离乡的老人,还面临着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和年轻人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养育方式等等的冲突矛盾。如果老夫老妻被分处两地,还要面临牵挂守望之苦。

“有个现象不可回避,很多年轻人对待老人和孩子的态度是‘倒挂’的,对老人苛求,对子女溺爱。”如何让父母“义工”在奉献体力之时得到精神补偿呢?那就是儿女一定要懂得感恩,不要把老人充满爱的帮扶当成一种当然的责任去求全责备,对父母习惯、观念上的不同要多包容。

专家建议,儿女下班要早回家,尽量减少应酬。节假日,要给老人放个假,有时间多带老人孩子出去玩一玩,让老人享受到几世同堂的乐趣,把一周的疲劳通过精神的方式进行补偿。

对于一些多子女家庭,因老人对子女付出多少的问题产生的矛盾并不鲜见。对此,专家认为:“父母照看隔辈人绝对是亲情使然,无义务可讲。父母不给照看隔辈人既不违法也无过错,而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是无条件的,必须履行。”“另外,家不是个讲理的地方,理讲清了,情往往却没了。”现在特别容易放大婆媳矛盾,实际上处理好婆媳关系没有窍门儿,就是要动情,“儿媳在婆婆面前要学会动情,让浓浓的情感抚平理性的沟壑,等沟壑填平了,彼此可以顺畅沟通了,再试着讲理就容易接受。”

老人对孙辈应只照护不培养

对于照看隔辈人的老人,专家也有话说,“在儿女开始新家庭的最初几年艰难时段,父母大都愿意尽自己努力帮孩子们一把,但我建议老年人尽量不要介入隔辈人的教育中,只照护,不培养,把教育的问题让孩子的父母去负责。当在教育理念上发生冲突时,老年人要向儿女‘妥协’。”

另外,老人也要多参与社会生活,多与外界沟通交流,这样外地来的老人会更快适应新环境。参与社会也是释放家庭压力的一种方式,广泛地融入社会,才能多思维多角度的思考家庭问题,才能减少矛盾。

对于老人的交往,专家认为,不仅要在老乡圈子里进行小众交往,还要倡导大众交流。“老乡间的小众交流因为语言、习惯等相同,可以弥补亲情,但是也有弊端。老乡间往往议论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弄不好还会带来副作用,大众交往或可听到不同意见,使心结得到宽解。”

老人一个人每天面对牙牙学语、不能和自己正常交流的小孩儿,很容易疲惫烦闷,一个人烦闷时容易胡思乱想,往往会把内心的委屈放大。专家建议,年轻人比较粗心,考虑问题不够细致,遇到问题时,老人可主动找儿女说说,别憋在心里,一些事儿说出来可能根本不是事儿,可憋着久了就成了解不开的结。

社会应有专业婴儿照护机构

老人成儿女“免费保姆”有很多不得已之处,“这不单是家庭问题,也是个社会问题。”现在年轻人普遍就业,忙于工作定会无暇家庭,在目前状况下,最方便的方式就是依赖父母。“释放家庭劳动力绝非家庭其他劳动力单一的替补关系,不能‘轮岗’,把一个替出来,就把另一个拴上。”专家认为,现在孩子只能在3岁之后上幼儿园,婴儿时期的照护机构几乎没有,相关部门应该考虑照护低龄化,这样可由专业的照护机构解家长的后顾之忧,让老人们得到“解放”,真正享受自己想要的老年生活。

猜你喜欢
外孙女义工大爷
一脸青春甜美 活得潇洒强悍 摩纳哥最美王妃的外孙女也很亮眼
我们班的“大爷”是个谜
酒大爷
二十岁的她,实现了让全球义工来苏州的愿望
孙国华教授与外孙女孙珠珠在一起
我要当义工
到底是夸谁
爱心“义工”
完美义工进万家
周大爷终于同意搬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