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的词义演变及其动因机制探微

2016-06-06 08:15李姗
现代语文 2016年4期
关键词:隐喻

摘 要:本文简要梳理了“刷”的词义发展历程,着重从共时现状入手,对近年来“刷”字产生的新义项、新词语进行分析,并从其来源、用法特征着眼,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及主观化探究“刷”的新义项产生、流行的动因与机制。

关键词:词义演变 隐喻 主观化

一、引言

词义演变是人类语言发展的共有现象,演变方式与原因既涵盖了词内部义项引申导致的词义推演,也包括词外部语言环境改变触发的词义扩展。近年来,作为汉语基本词的“刷”焕发出勃勃“生”机,频产新词:“刷微博”“刷机”“刷活”方兴未艾,“刷剧”“刷单”渐露头角,衍生出新的义项。本文立足语法世界中历时和共时两个维度,着重从“刷”的共时现状入手,阐释其词义的演变过程,并尝试探究其中的动因与机制。

二、“刷”的词义与用法演变

(一)“刷”的本义及引申

《说文解字》对“刷”本义的阐释是“刷,刮也,从刀省声。”《汉语大字典》中“刷”的第一个义项也采纳了《说文》的阐释,这也印证了“刷”的本义与刀有关,是许慎所释的“刮”义。《汉语大词典》“刷”字义项多达14个:①清除,除掉;②刷子;③刷抹;④擦拭,冲洗;⑤振作;更新;⑥搜刮;⑦选取;⑧谓选调;⑨清理,查究;j迅捷貌;k成片之矿;l除名,裁减;m象声词;n方言(刷耳光)。这些义项都是“刷”在历时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引申义。从古代汉语中“刷”的众多义项及其搭配用法,可见其具有较强的组合能力,搭配对象也十分广泛。其中,刷新、刷清等用法沿用至今;但大部分搭配用法都已经不再出现,例如:刷目、刷充、刷括等。《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刷”的义项缩减为4项:①刷子;②用刷子清除或涂抹;③除名;淘汰;④同“唰”,形容迅速擦过去的声音。

(二)“刷”的词义与用法的新发展

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刷”在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语言语料库词汇历时变化图表”中的使用情况(表1)可知,自2006年起,“刷”的使用频次及文本数基本上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

中国传媒大学“新词语研究资料库”显示,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含“刷”字的新词语共出现了14个:刷书客、刷博、行政刷票、刷库、刷粉丝、刷脸、刷夜族、刷脸卡、刷微博、刷活、刷墙(电商为了在农村地区进行品牌宣传、业务推广而在墙壁上写大字号广告标语。)、刷阅族、刷单、刷手。除了被收录的14个新词外,还涌现出了“刷装备”“刷机”“刷剧”“三刷”等带“刷”字的新词语。

(三)近年来“刷”的词义演变的特征

现今,各类电子产品不断更迭,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革新,这大大扩展了汉语的语言表达形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刷”的词义与用法呈现出新的特征:

1.作为动词使用时,“刷”的词义进一步衍生,宾语多为各类电子产品、应用软件、互联网产品等虚拟类产品。

(1)刷信誉诈骗时有,为何上钩者前赴后继?刷信誉是否违法?《深圳网报》

(2)前日早晨9点,20岁的刘汉一起床就打开手机,查看微信群里有没有新的刷单任务。《楚天都市报》

例(1)与例(2)中的“刷信誉”与“刷单”是指在购物网站中,买、卖双方以增加信用与销量为目的,或者双方在无实际交易的情况下给予“好评”评价的虚假行为。此处的“刷”表示“快速提升”,同样意义的搭配还有“刷钻”“刷粉丝”“刷屏”“刷阅族”“刷手”“刷活”“刷分”等。

(3)据统计,现在中国大学生每天花在刷微信朋友圈的时间平均是4个小时,青年成为了“低头族”。《青年报》

(4)随着韩剧、美剧的大量引入,喜欢刷剧的宅男宅女日渐增多。《新民晚报》

例(3)中的“刷微信”表示用极快的速度浏览微信中的各类信息;例(4)中的“刷剧”表示较短较集中的时间段里一口气看完大量电影、电视剧等视频。这里的“刷”表示“快速阅览”,此义的“刷”还能搭配为“刷微博”“刷朋友圈”等。

(5)智能手机使用出现故障后,手机修理商一般会帮顾客刷机,不同品牌的手机收取的费用也存在区别。《钱江晚报》

(6)现今网络游戏盛行,网上还专门出了不少教游戏玩家刷装备的攻略。《扬子晚报》

例(5)中的“刷机”是手机方面的专业术语,是指通过一定方法更改或替换手机中原本存在的一些语言、图片、铃声、软件或者操作系统。例(6)中“刷装备”就是在玩网络游戏过程中通过重复性操作获得游戏中有价值的道具。以上两例“刷”字表示“快速获取”,类似的用法还有“刷副本”“刷金”等。

2.“刷”在用法上更灵活,表达动量时,形式自由,常与网络新词搭配。

(7)黄磊携多多助阵《功夫熊猫3》首映:值得三刷。《黔西南日报》

(8)网友吐槽:我狂刷50单没中,隔壁刷一单就有。《钱江晚报》

(9)德甲的冬季转会窗口即将关闭,欧洲还能刷一发大的不?《华西都市报》

例(7)中,“三刷”指看三遍电影,也泛指反复观看同一部影视作品。“刷”与数词连用为“N刷”形式时,“N”表示看的遍数。例(8)、例(9)中,“刷”分别与“一单”“一发”搭配,这样的搭配多见于网络用语表达,形式灵活。

三、“刷”的词义演变动因

关于词义演变的动因,往往可以归纳为三种:外部客观世界、人的主观世界以及语言本身。对于“刷”而言,其词义演变也是这三种动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客观世界的发展

Geeraerts(1997)认为语言变化总的动因是表达性原则和有效性原则,表达性是指人们表达事物的需要,有效性指的是选择语言手段去实现交际意向和表达意向;表达性是语言演变的首要因素,有效性依附于表达性。“刷”字词义演变的现实基础在于近年来新兴电子产品的不断出现以及互联网的应用与快速发展。“E时代”衍生出了一系列新兴事物,如网络购物、智能手机、社交网络等,它们具有更新速度极快、数据呈爆炸性增长的特点。

从语言的量范畴角度来看,网络世界客观事物的量是难以计数且快速更新的,如购物网站的销量和信誉,微博、微信朋友圈的内容。由于语言的经济原则,人类不可能无限制地创造新词,而必须借助已有的词来表达新义。动词“刷”在发展过程中,对自身包含的义项进行了融合调整,根据客观世界的发展需要,衍生出了新的含义。在此,将“刷”的词义演变整理如下:

(二)主观世界的心理需要

Heine&H;ünnemeyer(1991)认为说话人是语义创新核心。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人的主观世界必然会导致词义演变。

“刷”在满足说话人的心理情感需要的过程中逐步完成词义演变。如网络游戏玩家想要获取好装备的心情是急切的,其心理需求通过重复操作而获取好的装备得到了满足,这样的操作带有极强的目的性与意向性;看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的人想要通过快速更新信息的方式,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四、“刷”的词义演变的认知机制

在人类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为了顺利实现交际目的,会适时进行语义创新。创新词义并不是任意的,而是具有深层认知基础的。

(一)隐喻

认知语言学观点认为,隐喻是语言表达的一种修辞现象,也是人类基于自身体验,对已形成的意向图式和认知模式的无意识应用。隐喻涉及两个概念域——始源域和目标域,让人们用熟悉的、具体的概念理解感知抽象概念,建立从未知到已知的范畴链接。

“刷”的词义与用法演变是隐喻作用的结果,动词“刷”从最初与具体实物搭配,如“刷目”“刷耳光”等,到能够搭配表示虚拟空间的内容,如“刷朋友圈”“刷微博”等,利用了两种实物间具有的“相似性”,逐渐趋向抽象化。

(二)主观化

沈家煊(2001)指出,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主观化(subjectification)则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

“刷钻”“刷信誉”中,“刷”的行为往往表示一种违规的操作方式,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一般不支持此类行为;“刷剧”中的“刷”含有无节制地观看电视和电影的意义,人们一般认为这不是一种健康的娱乐方式。

五、结语

语言世界是动态的,表现为旧的现象不断消亡和新的现象不断产生。随着社会发展与新事物产生,越来越多常用词将被赋予新涵义。研究这些词的词义演变过程,将进一步厘清词义演变中历时与共时关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发展演变的动因机制。

参考文献:

[1]Geeraerts,D.Diachronic Prototype Semantics:A Contribution

to Historical Lexicology[M].Oxfordan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2]Heine,B.Claudi,U.&H; ünnemeyer,F.Grammaticalization:

A ConceptualFramework[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

[3]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4).

[5]文旭.语言的认知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李姗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200234)

猜你喜欢
隐喻
概念隐喻理论对高中英语多义词教学的启示
爱的隐喻
基于概念隐喻的高职高专基础英语教学研究
认知隐喻理论下印地语汉语死亡委婉语研究
认知隐喻理论下印地语汉语死亡委婉语研究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浅谈语法隐喻的隐喻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