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2016-06-06 08:58崔丽丽
现代交际 2016年2期
关键词:应试教育关系素质教育

崔丽丽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当今社会中人们对于“应试教育”的误解,认为“应试教育”是片面追求高分、升学率,违背人的发展,对此我阐释不同观点。首先我认为应从“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的综合能力和特殊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应试教育”出发,提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是养兵千日与用兵一时的关系,即培养与运用的关系。人们之所以对“应试教育”有认知误解,是教育改革陷入困境和教育公平实施的不到位以及家庭教育步入误区造成的,所以要先改变人们对二者的错误认知必须从教育改革的准确定位以及实现教育公平来实现,当然这一过程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

[关键词]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关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232-02

当我们提到“素质教育”一词时,总有抱怨的声音,认为“素质教育”是唱高调,导致“素质教育”执行过程中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尴尬局面。如果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进行有机结合,那么“素质教育”在推行的过程中就不会再有一线的教学老师抱怨领导“不知民间百姓疾苦”,就不会出现“素质教育”喊得山响,“应试教育”抓得严实的窘境,在“素质教育”的推行下,借助应试能力考试成绩好、升学率高的现象自然水到渠成。

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概述

(一)素质教育培养的综合能力

素质教育,是把具有人的基本形态的高等动物培养成为具有人的基本素质的真正的人,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因此,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的能力可以定义为: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并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综合能力。

(二)应试教育培养的应试能力

应试教育指培养学生应对选拔考试的能力、强调考试成绩、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观念及其模式。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至20世纪80年代,国家正在建设,急需人才,应试教育发挥了巨大作用,在这一特殊时期,应试能力凭借其外显性、可量化的特点作为一种通过短期训练便可达到一定水平的能力应运而生。面对人们在认知上的扭曲以及中外专家的批判,为“应试教育”正名刻不容缓。

(三)“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长久以来,人们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问题一直存在误区,认为二者是水火不相容的对立关系,片面地评价“应试教育”,认为它背离教育方向,采用刻板化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高低检验学校教育质量、教师工作成效及学生学业水平,以考试为终极目标,其死板的教育模式与单一的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分数成为衡量学生的价值和学习意义的唯一指标。

其实,“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二者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素质教育”强调培养综合能力,“应试教育”强调应试能力,应试能力是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试能力是对综合能力在当今社会下选拔考核的积极运用。“应试教育”虽有弊端,曾遭到中外专家学者的批驳,但其优势及对社会做出的贡献不可忽视。目前,我国教育模式以学校教育为主,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应试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选拔竞争中应试能力发挥着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如果对综合能力在选拔考试中进行恰当的积极运用通过发挥应试能力外显性、具体可量化的优势以弥补综合能力的不足。所以培养应试能力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性

实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迫在眉睫,只有实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有机结合才会对改变社会、学校和家长对学生采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导致的“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窘迫局面。

(一)二者有机结合是时代呼唤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社会共识。国内外专家对综合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想要实现教育的目标——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树立“以人为本,注重发展”,“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无疑是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应用型人才的最佳选择。

(二)二者有机结合符合教育规律

根据不同考试的性质,使“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结合能够发挥教育重视评价,轻视选拔的功能,重视“人”的价值。重个性、轻共性的观念才能教育出一个个鲜活的独一无二的人。重过程性评价,轻终结性评价,才能使教育有其应有的积淀,不至于出现“揠苗助长”的现象。

(三)二者有机结合是个人发展的内在需求

只有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的教育目的。

三、出现偏差的原因

导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结合出现偏差的原因如下:

(一)教育改革陷入困境

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家政策对教育改革的问题源定位出现偏差,导致教育犯了改革起始性错误。

2.把教育问题与政治问题、教育问题与管理问题以及教育问题与社会问题混淆,使得教育改革越改越乱。

3.决策执行人员出现了角色错位或不作为导致教育改革停滞不前。

(二)教育公平实施不到位

1.入学机会的不均等。

2.学校条件、所处地域的经济、文化状况等的不均衡。

3.家庭出身决定了所处阶层与社会地位都会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公平。

(三)家庭教育的误区

1.家庭教育观念功利化,失去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2.教育内容片面化,假期一到就上各种预科班,所谓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3.教育方式错位或越位,家长为了让孩子节约时间学习,又一味地替其包办一切导致出现“高分低能”现象。

4.评价方式单一化,出现“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尴尬局面。

四、应对策略

针对如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出现偏差的现状,我们不得不进一步地思考与探索并加强研究,找寻出现偏颇的原因,应对策略如下:

(一)改变不作为,各司其职

首要举措是要实施改革的问题源进行梳理,清楚问题源后再在制定决策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之间与有关专家、学者、一线的老师等相关人员进行广泛、深入的论证,并对其前因后果进行必要的规划、设想,政策颁布后对政策执行实施强有力的监督。

(二)财政支出适当倾斜

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尤其要加大财政在教育方面的支出,实现“教育先行”。不但要强化财政支持力度,使教育财政惠及各个地域尤其是偏远山区和经济落后区域,使财政资金惠及面最大化,而且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效用。

(三)实现家庭教育的回归

由于家庭教育长久地被人们忽视导致教育的不平衡,要想改变现状不得不采取措施实现家庭教育的回归。不能不顾后果地“望子成龙”,采取不切实际的举措让孩子成为“尖子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不要一味认为孩子小,什么事情都认为他不懂而不屑给他解释或者一味替其包办,要实现家长与孩子的平等对话。不要假期一到就让他补英语、补数学等上一系列的预科班,要对其实施宽松引导,实现教育内容的多元化。

总之,我们要不断审视与反思“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对此有准确认知和定位,以期发挥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的综合能力与“应试教育”培养的应试能力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在当今社会下得以积极运用的有益借鉴与尝试。

【参考文献】

[1]马俊.现实教育过程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竞争——以辽宁H初中为个案[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2]杨和亭.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责任编辑:彭海多

猜你喜欢
应试教育关系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应试教育与新课改并非对立关系
有关中国教育命题的证伪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
也谈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