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马拉松赛事“热”现象的价值解析

2016-06-07 08:23张晓琳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马拉松赛客体马拉松

张晓琳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北京100061)

我国马拉松赛事“热”现象的价值解析

张晓琳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北京100061)

我国马拉松赛事“热”现象必定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原由,值得解析与探讨。采用文献资料、演绎推理和归纳分析等研究方法,从价值融合的视角系统解析了我国马拉松赛事“热”现象的背后原因。诠释了价值融合的内涵与马拉松赛事“热”现象,阐述了我国马拉松赛事“热”现象的演化轨迹,提出了马拉松赛事“热”现象中的价值需求表达等内容。建议:注重马拉松赛事积极价值的开发策划、加强马拉松赛事负面价值的规范管理、实现马拉松赛事价值融合的深度发展,进而为我国马拉松赛事积极价值的开发提供理论借鉴与参考。

马拉松赛事;“热”现象;价值融合;规范路径

马拉松运动虽然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现代马拉松运动的兴起与马拉松赛事的举办乃是近些年的事。作为一项能够吸引更多群众亲身参与的一项大众健身运动,以及一项大众化的体育赛事,它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政策与规章制度的出台,逐渐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自1981年北京首次举办城市马拉松赛事以来,大连、杭州、上海、西安等17个城市也陆续举办了自己的马拉松赛事。30余年的马拉松赛事举办历史,不仅展示了城市发展的魅力,而且树立了城市发展的形象与对外展示的窗口。

2014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审批权、放宽赛事转播权限制等措施后,各个城市争先举办马拉松赛事,从而使得马拉松赛事出现“热”的现象,体现出了马拉松赛事特有的魅力和价值。然而,任何一项事物的“热”均需具备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态。如果仅仅是供给的“热”或需求的“热”,那么这种“热”必将出现不均衡状态,由此,它的发展也必将是不可持续的。为此,针对目前我国马拉松赛事“热”的现象,从价值融合的视角进行解析、探讨,对我国马拉松赛事价值进行全面诠释,从而促使马拉松赛事“热”现象持续、恒久,这无疑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城市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 价值融合与马拉松赛事“热”现象诠释

体育作为人类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之所以能够延续几千年而生生不息,至今仍对经济社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是因为其蕴含着重要的价值,且这种价值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融合。马拉松赛事自产生之日起,无论作为竞技体育还是大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都发挥出了积极的价值。

1.1 价值融合

价值最初由18世纪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用来描述经济学中的交换价值。后来人们把它应用到道德、宗教、科学、艺术等相关领域。英文中的“value”由拉丁文“valeo”演化而来,有“强壮、有力”之意,引申为“有效力、有影响、有作用”,进而引申为“价值”之意。目前,关于价值的定义较多。比较权威的是从主体和客体关系对价值进行的定义,认为价值是在主体(人)与客体(人或事物)互动关系中产生,是客体对主体需求的一种满足。从定义中可以看出,价值是客体对主体一种合目的性关系。这种合目的性的关系是主体指向客体,且客体对主体需求的一种适合。由此定义可知马拉松赛事作为客体,只有满足大众的需求,才能实现其作用。

在价值分析的基础上,再看价值融合的定义。价值融合是由价值定义衍生出来的,主体产生需求,客体提供供给,两者实现融合。价值融合指的是在价值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程度,是客体对主体合目的性深层次的表达,指出客体不仅是对主体目的性的一种满足,而且客体又会对主体产生影响。价值融合不仅体现了客观事物属性对主体具有一定的功效,而且指出这种功效与主体需求之间具有紧密性和契合性的关系。我国马拉松赛事之所以受到大众社会的普遍欢迎,不仅因为马拉松赛事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属性,而且这种价值属性与人们的经济社会生活能够实现有效的融合。

1.2 价值融合助推我国马拉松赛事的“热”现象

我国马拉松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古时也有着“马驰不及”“夸父逐日”等长距离跑步的记载。据《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1]考证:元朝时期的“贵由赤”[2]是我国最早的马拉松运动,马拉松运动在我国有着悠久文化积淀。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具有2500年历史的马拉松运动已经成为了体育产业的一股新生力量[3]。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健身意识的提高,充满健康性、集体参与感以及社交性的马拉松赛事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呈现了井喷式的增长态势,各大、中、小城市纷纷争先恐后地举办马拉松赛事,仅2015年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赛事已超100场,还有未注册的其他跑步赛事也在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举办马拉松及跑步赛事的城市已接近70个,同时参赛的人数也呈逐年倍增的趋势。据《中国体育行业商业价值报告》的相关数据显示:枯燥、乏味的马拉松运动发生逆袭,“一夜暴富”以43%的优势领衔大众体育参与活动,创建了全面健身平台。“井喷式”的赛事增长方式,参加人数逐年增加,中国马拉松的发展前景可谓前途无量[4]。

近年来我国马拉松赛事“井喷式”发展不仅拉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且群众参与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对全民健身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与作用?这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马拉松赛事本身包括了赛事理念、赛事文化、赛事服务等因素,这些因素中涉及的核心要素是人,无论是运动员、管理者,还是志愿者、观赛者,都会无形之中受到马拉松赛事价值的影响,将自己融入马拉松赛事,反之马拉松的赛事价值也就深深地植入了人们的心理和行动当中;另一方面马拉松赛事所涉及到的政府的支持、城市的设施、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群众的基础、赞助商的权益以及公安、交通、新闻媒体的通力配合等,如果这些因素都能在马拉松赛事中得到提升与完善,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改善,那么它的价值不仅仅是有形的经济价值,还有无形的人文价值与政治价值等,这对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无疑就是一个催化剂或助推器。总而言之,马拉松赛事从表面上来说就是一场大众化的赛事,是竞技体育群众化的赛事。这场赛事既考验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又考验赛事主办方的组织管理能力,但更为主要的是通过赛事使得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到充分体现,于是马拉松赛事价值内涵逐步融入到了城市的全面发展中。

2 我国马拉松赛事“热”现象的演化轨迹

2.1 马拉松赛事的起步

现代马拉松运动是舶来品,在我国的发展也较晚,普及程度不高,中国马拉松赛事的首次举办也在改革开放的实施之后。1981年北京马拉松的成功举办开创了我国马拉松赛事的先河。随后的十几年中,杭州、大连等城市也举办过马拉松赛事,这是马拉松赛事在我国的起步阶段。

2.2 马拉松赛事“热”现象的萌芽

1995年我国群众体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对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到体育运动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4]。1998年,北京马拉松对赛制进行了改革,允许业余运动员参加比赛,增设了半程和迷你马拉松项目。据统计从1981年到2000年,国内只有5项马拉松赛事。从2011年开始我国马拉松赛事出现了井喷式发展,2011年在我国田径协会注册马拉松赛事有22次,而且呈每年递增的形态,2015年我国马拉松赛事上升到惊人的134次。

2.3 马拉松赛事“热”现象的发展

2015年马拉松赛事“井喷式”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2014年10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体育健身中,放开了赛事审批权。在众多竞技体育项目中,多种类型的路跑赛事在全国迅速涌现,特别是马拉松赛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掀起一股“马拉松热”,逐渐成为社会投资新风向。2015年我国最具影响力马拉松赛事(前100名)涵盖的省市分布广泛,经济发达的沿海省市承办了大多数比赛。其中,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占举办次数的前三位。

2015年中国田径协会对马拉松赛事项目做出了新的调整,增加了健身跑和超级马拉松两个项目,项目总数达到5项:分别为5 km迷你跑、10 km健身跑、半程马拉松、全程马拉松、超级马拉松(比赛距离高于全程马拉松),适合了不同人群对马拉松赛事的需求。

3 我国马拉松赛事“热”现象中的价值需求表达

3.1 马拉松赛事迎合了全民健身的价值需求

马拉松是一项长跑项目,全程42.195 km。世界各大田径比赛将其囊括其中,是传统竞技项目。除综合性比赛和田径系列锦标赛外,以城市为中心,集合城市的优势资源,展现城市文化底蕴、人文精神的马拉松赛事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吸引了数以万计的跑者加入。马拉松赛事特点鲜明,首先体现在比赛场地上,主要以城市道路为主,沿途展示地域风光与建筑风格,寄竞赛和审美于赛事之中;其次是打破专业运动员与非运动员之间的隔阂,同场竞技,不失竞争,兼得强身健体之益,这也为城市的健身爱好者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第三,马拉松赛事的参赛资格较为宽松,体现了项目的广泛参与性。此外,城市马拉松中,专业运动员只占参赛人数的5%左右,其余均为业余选手,全民参与性强[5]。2000年前共有7个城市创立了马拉松赛事,2010年全国正式的全程马拉松赛和半马赛事为17个,2012年骤升到34个,举办地涵盖了19个省市[6]。2015年,全国共举办马拉松赛事已达到134场。根据马拉松年会发布的数据统计,共有150万人参加了2015年举办的马拉松赛,涵盖23个省、自治区的79个城市和4个直辖市。

3.2 马拉松赛事符合经济发展的价值需求

201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6 000美元,更多人注意到自身的健康问题,群众体育参与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健身娱乐的消费爆炸临界点已经到来[7]。2015年我国迎来了“中国体育元年”,政策的红利、翻滚的资本、云企业的推进使含苞待放的朝阳产业发出光芒。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体育场地的投入幅度逐年增长,从第五、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中人们发现,以社会捐款、单位自筹、体彩公益金为形式的投资数额呈逐渐上涨的趋势,国家财政拨款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数额,最为显著的就是其他形式的投资状况呈大幅度上涨的趋势。从1995年《全民健身纲要》颁布到2004—2013年群众体育的快速发展,可供人民进行运动的体育场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另外,户外活动营地、全民健身路径城市健身步道和登山步道,是第6次全国体育普查新增加的体育场地普查项目。马拉松赛事的井喷式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从2011年的33场赛事到2015年的134场赛事,马拉松领跑我国路跑产业。2014年马拉松赛事运营收入高达2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逾百亿;2015年达300亿,202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千亿。马拉松赛事带来了城市发展新契机,拉动了地方经济,同时也加大了城市对体育健身设施的投资力度。

3.3 马拉松赛事契合城市文化建设的价值需求

城市文化是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并在广大市民中得到体现的城市理念、价值观、愿景、精神、道德和风尚等的综合,是一种可感觉而超感觉的观念形态。因此,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它隐含于城市的方方面面,赋予城市特有的气质,反映城市人的生活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水准,是衡量人们综合生活质量和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城市马拉松赛事对城市文化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独具特色的马拉松赛事不仅为城市增添了无限魅力,而且使城市文化底蕴更加厚重、文化内涵更加丰富,甚至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标识。例如1993年的西安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事,是以古城墙与马拉松赛事作为宣传内容;2006年扬州国际半程马拉赛事是鉴真东渡与马拉松精神相结合;2007年郑州开封国家马拉松赛是与古都文化相结合;2008年南宁国家半程马拉松赛与南宁解放纪念日相契合;2010年太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以城市建城史作为文化背景。具体而言,马拉松赛事整合了办赛城市的各类文化资源,将马拉松精神和城市精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马拉松赛带来的不仅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平台,同时也带来了凝聚力,见证对马拉松、对学校、对城市乃至对整个国家的文化认同。对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综合实力,展示健康向上、积极进取、和谐竞争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精神,带动群众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引领市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4 马拉松赛事切合政府、部门和市民关系互动的价值需求

芬兰图尔库大学的Krawczyk Z对体育进行史学研究,认为对于体育的本质与价值研究不能简单通过历史的分类法对其进行研究,体育的研究难点之处在于体育运动的方式各异,而且具有的功能也不尽相同[8]。比赛的主要方面不是为了竞赛和渴望取得好的成绩,而是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内在关系,这也是使大家喜欢聚到一起活动的原因。美国乔治城大学的Victor cha在《Role of Sport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National Rebirth and Renewal》一文中提出,一个国家的建设受多种因素影响,很少有政治家会将国家的建设归功于体育,虽然体育具有巨大的贡献,受到他们关注的是人口、历史、战略文化、宗教、政治、国家领导和语言对国家作用。他认为体育运动使人们产生自豪感,体育可以增加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体育是国家获得再生和更新的方式[9]。在我国,马拉松赛事的承办是以各个城市作为行为主体的,组织一场马拉松赛事需要各个方面的协调。以北京马拉松为例,主办单位是北京市体育局和中国田径协会,而协办单位共有十几家,涉及安全、卫生、教育、气象、交通等部门。马拉松赛事体现了一个城市行政部门的协调与合作的能力。马拉松相关政策规定,一个城市要承办马拉松赛事,需要邀请专家进行考察论证,并且将考察结果向社会公布,比赛必须符合城市发展的利益和惠及民生。马拉松赛事申办—举办—结束的过程中,涉及主体有政府、部门、市民3个参与群体,并在整个赛事过程中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图1)。

图1 马拉松赛事群体互动关系

4 我国马拉松赛事“热”现象的规范路径

近期,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胜利召开,将人民健康放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马拉松赛事必将为大众健康贡献出更多的力量。然而,面对当前马拉松赛事“热”想象,应当理性思考,从价值融合的角度深度分析马拉松赛事所体现出的真正价值。这样,才能够对一个兴起的事物“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即发挥其积极价值,回避其消极价值,促进马拉松赛事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健康、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4.1 注重马拉松赛事积极价值的开发策划

马拉松赛事“热”现象的出现,从价值融合的角度展开分析,该赛事的价值供给迎合了全民健身的价值需求、符合了经济发展的价值需求、契合了城市建设的价值需求和切合了政府、部门和市民关系互动的价值需求。这些方面都体现了马拉松赛事的积极价值,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让赛事的当前价值更好地发挥作用,还要挖掘出其潜在价值,这就需要系统的开发策划。首先,要明晰赛事举办的目的。在价值概念分析中,价值体现的是客体对主体需求的满足,是一种和目的性的关系。因此,马拉松赛事的主办一定要秉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5大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将这5大理念深深植入马拉松赛事当中。在5大理念的引导下,马拉松赛事体现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基本功能,正积极为“健康中国”的实现提供支持。其次,注重赛事的品牌策划。赛事的核心价值由很多元素组成,包括基本信条、价值取向等。这些元素通过宣传才能使人知晓,因此为了树立赛事品牌,提升赛事价值,形成正确导向,需要应用现代营销手段积极开展对赛事的宣传与策划。

4.2 加强马拉松赛事负面价值的规范管理

从唯物辩证主义的观点来看,对任何事物都应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一方面,马拉松赛事“热”现象蕴含着积极的价值,应当大力开发这方面价值;另一方面,马拉松赛事“热”又隐藏着一定的负面价值,对其不能视而不见,应当规范管理。赛事负面价值导致了赛事举办过程中侵民和扰民、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体育腐败等问题的出现[10]。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损害了居民的利益和城市的形象,必须对其加以规范化的管理。针对马拉松赛事可能产生的负面价值,首先对赛事从法律上进行规范。将赛事举办的所用过程都纳入到法制管理的框架内,保证整个赛事举办过程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包括赛场内外。做到赛事举办要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严格制止自然环境污染和社会环境腐败问题的出现,切实维护居民的正当利益和城市的正面形象。其次,将赛事的举办真正融入市场,实施产业化运作。马拉松赛事作为大众赛事,就是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其中,实现更多的人收益,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创新马拉松赛事运行的体制机制,刺激多元主体投资赛事,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避免资源的浪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进步的目的。

4.3 实现马拉松赛事价值融合的深度发展

无论是马拉松赛事积极价值的开发策划,还是赛事负面价值的规范管理,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马拉松赛事与城市价值有机融合。从价值的定义可知,价值归根结底体现了价值主体和客体的互动关系,只有在互动关系中才能体现出客体的价值。因此,马拉松赛事作为价值中的客体,一定要与城市中的公民、社会、经济、文化等价值需求相融合,并促进其发展,赛事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我国马拉松赛事“热”现象应当回归理性,其价值要与我国当前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相融合,即要与整个中国的大背景相契合;另外,我国每个城市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又多有不同,因此马拉松赛事的价值还需要与举办城市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相契合,实现赛事价值和城市发展的融合。为了实现马拉松赛事的价值融合,首先要加强对马拉松赛事的组织管理。从赛事的筹划、赛事的举办和赛事的结束,实现全周期的价值链管理,做到无缝管理。其次,要对公民、城市和社会等价值主体需求进行正确引导。价值融合的优劣是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互动作用的结果,不但要优化价值客体的作用,而且要对价值主体的需求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把价值的主客体融二为一。因此要引导大众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需求,规避消极的、不利的价值需求,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马拉松赛事价值融合的深度发展。

5 结语

我国马拉松赛事在竞技体育发展转型中的成功,成为大众赛事发展的“热”现象,与其项目特点、国家政策和地方城市的支持是分不开的;马拉松赛事不仅满足了大众健身的价值需求,还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助力点,实现了城市文化的认同,体现出体育的多元价值。因此,从价值融合的视角对马拉松赛事的成功经验进行深入剖析,也为其他项目竞技体育发展转型提供了经验。建议充分利用国家方针政策,根据项目的不同,以其项目特点、健身价值和文化内涵作为突破口,来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充分发挥体育的价值,让体育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

[1]张碧波,董国尧.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51-53.

[2]韦霞,张俊斌.我国城市马拉松赛发展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4(1):16-19.

[3]耿延敏,刘定一.国际马拉松赛对城市软实力的影响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6):86.

[4]李康,刘俊一.中国城市马拉松的历史梳理与时代特征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5(5):73-76.

[5]祝良,黄亚玲.城市马拉松赛文化特点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9):25-29.

[6]韦霞,张俊武.我国城市马拉松赛发展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4(1):19.

[7]华玉倩.顾客参与视角下的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参赛选手满意度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5.

[8]Krawczyk Z.Sport as symbol[J].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1996(4):429-436.

[9]Cha V.Role of sport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National rebirth and renewal[J].Asian Economic Policy Review,2016(1):139-155.

[10]侯圣苍,张胜衿,刘黎明,等.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与我国的社会问题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33(2):12-16.

责任编辑:郭长寿

Value Analysis of Marathon Fever in China

ZHANG Xiaolin
(Sports Culture Development Center of State Sport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China,Beijing 100061,China)

It is certain for Marathon Fever in China to have some value reasons and it is worthy of our analysis and discussion.Such research methods as literature,deductive reasoning and inductive analysis are adopted in the study to systematically analyze the reas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integration.It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value integration and Marathon Fever in China,elaborates the evolution of Marathon Fever in China,and proposes the expression of value demand.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We should emphasize the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of positive value of Marathon,strengthen the standard management of negative value of Marathon,and realize the depth development of value integration of Marathon.It is hoped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positive value development of Marathon in China.

Marathon;Marathon Fever;value integration;standard route

G808.2

A

1004-0560(2016)04-0118-05

2016-06-14;

2016-07-18

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Yy059);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5YJA890015)。

张晓琳(1979—),女,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马拉松赛客体马拉松
社会公正分配客体维度与道德情绪的双向互动
冰上马拉松
男子蹭跑广马被终身禁赛
浅议犯罪客体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一起来跑马拉松
“凡客体”之不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