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供给侧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2016-06-08 18:21王钢
西部金融 2016年4期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

王钢

摘 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相对于过去需求侧改革而提出的新概念和新思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状况和转型升级与日本20世纪70、80年代相似。本文探究日本在去产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供给效率等的历程和经验,对我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落后产能

一、引言

随着以劳动力短缺和工资持续提高为特征的“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以及以人口抚养比不再降低为表现的 “人口红利”的消失,中国经济逐步进入从二元经济发展阶段向新古典增长阶段的转变时期,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资本报酬递减现象开始出现,靠大规模的政府主导型投资以保持经济增长速度的方式,不再具有可持续性。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央财经领导小组首次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标志着我国对改革思路做出新的调整,从过去突出强调需求侧改革转变到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将引发宏观政策的相应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相对于过去需求侧改革而提出的新概念和新思路。在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定义进一步得到完善,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

从人均GDP、耐用消费品水平、产能过剩状况、刘易斯拐点等指标判断,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与日本70年代经济水平相似。从能源与环境压力、产业结构升级看,中国与日本80年代相似。作为一个与中国有相近文化背景的国家,探究日本在去产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供给效率、治理通缩等的历程和经验,对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做法和效果

(一)消化过剩产能,主要靠增加国民收入拉动内需

1957年下半年日本发生了经济危机,政府推出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这标志着开始了向内需主导尤其是民间消费主导型发展模式的转变。《计划》的目标是追求极大增长、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充分就业。政策着力点在于提高低收入阶层的购买力,采取的具体措施有:推行最低工资制度、加大对农业产业的财政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计划》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经济增长方面,1961—1970年日本GDP年均增长率达到10%,超过 7.8%的计划目标。在《计划》实施的10年当中,日本成为了亚洲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各种家庭耐用消费品如冰箱、彩电、洗衣机、热水器等的普及率高达90%以上。

扩大对外投资是日本振兴经济的一项重要策略。随着日元持续大幅度升值、对外贸易摩擦愈演愈烈,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推出“海外投资立国论”,希望通过扩大对外投资,来加快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步伐,缓解日元升值带来的投资生产成本提高等矛盾。此后日本国内制造业加快了对亚洲“四小龙”、中国、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投资。截止1985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为122亿美元,1989年达675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至90年代初,受泡沫经济破灭等因素的冲击,日本对外投资出现了暂时下降,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日本产业向海外转移的趋势。

在此期间,应对产能过剩行业,日本实施了两次“减量经营”。主要采取了三方面的措施:一是限制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对钢铁和石油化工等能源消耗多、污染严重的原材料工业,政府通过行政指导及各种限制手段,削减其生产力,或引导其关停并转。二是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对部分耗能多、公害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政府鼓励企业转移到海外进行直接投资,特别是向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三是促进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对电子工业、高精度机械工业等消耗少、高附加价值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政府将其列为“振兴”产业,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并实行特别折旧制度,由政府金融机构提供优惠贷款,以此来促进这些产业发展。

(二)淘汰落后产能,主要通过强化产业政策引导

“过剩设备”以及与之相关的落后产能治理问题,是20世纪60—70年代日本产业政策的重点,采取的主要做法有:一是设备注册制度。注册现有的设备和限制生产品种,限制非注册设备和新增设备使用。二是制定准入标准。1965年日本制定了新建石油化工中心企业的标准,获批企业的产能门槛是年产乙烯能力达到10万吨,随着设备技术逐渐成熟,该指标提高又提高到30万吨。三是淘汰落后设备。如1964年的《纤维工业设备等临时措施法》提出了废弃两台旧设备方可添置一台新设备的原则。1967年的《特定纤维构造改善临时措施法》将废弃过剩设备、促进设备现代化以及企业规模适当化作为三项基本内容。1978年的《特定萧条产业安定临时措施法》对平电炉钢材、合成纤维、炼铝、船舶制造、化学肥料等萧条产业实施调整,促使指定的工业部门停产或报废设备。四是实行政府补偿。对于萧条行业产能过剩问题,采取了政府收购然后报废设备的方式,即由政府与产业界合作预测未来供求,过剩部分由政府出资收购报废。五是鼓励使用节能设备。由政策性银行给予低息贷款,积极推广节能设备的使用。若企业使用列入目录的节能设备,可享受特别折旧和税收减免等优惠,减免税收约占设备购置成本的7%。此外,除正常折旧外,还可享受特殊的“加速折旧”政策。

淘汰落后产能面临的一个主要社会问题是避免大规模失业现象集中发生。日本先后制定了《特定萧条产业离职者临时措施法》和《特定萧条地区中小企业对策临时措施法》,主要措施包括: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信息、职业培训;为原企业提供劳动者补助和培训费用;对雇用特定衰退产业的企业提供补贴;延长特定产业或地区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金支付时间;安排失业人员参加公共事业;向经认定的中小企业提供紧急融资;延长设备资金的贷款还款期限;促进企业转产,并利用工业再配置补助金吸引其他企业前来投资等。

(三)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主要依靠技术创新

20世纪70年代之前,日本政府先后确定并扶植了三组带头的战略性主导产业。第一组是电力产业,为大量消耗电能的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二组则是石油、化工、钢铁、造船;第三组为汽车、家用电器、机床等机械工业。这三种产业相互关联,互相促进,推动了日本经济的重化学工业化和高速增长。在20世纪70年代后又选择了四个重点发展领域:一是以电子计算机、产业机器人、汽车、IC、新材料等为代表的研发集约型产业;二是以通信设备、办公机械、数控机床、环保机械及大型建筑机械为代表的装备产业;三是以高级服饰、高级家具和住宅用具等为中心的时尚产业;四是以信息服务、教育、软件、系统工程、咨询等为中心的知识产业。

1997年日本政府提出了以“变革和创新”为核心,从“经济大国”迈向“高科技大国”的国家发展战略,目的是为了实现产业成长和经济由移植转向内生的增长模式。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产业政策,如1952年的《企业合理化促进法》、1956年的《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等政策,实现产业设备的现代化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0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进入技术知识集约化时期。1971年出台了《振兴特定电子工业及特定机械工业临时措施法》,大力扶持国产电子信息业的制造厂家,通过创造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市场功能来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的。这一时期日本的数控机床、柔性加工中心、机器人等机械电子复合产业得到巨大发展,家电、汽车、通讯产业的技术较大提高,钢铁、化工、造船等传统产业得到信息化改造和提升,顺利实现了由资本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结构转换,制造业进入了深加工和高附加值化的阶段,使日本真正走上了依靠技术、知识、智力的发展之路。

(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主要靠教育医疗养老改善

日本政府在国民教育方面投入巨大,极大程度上提高了人民文化水平。1961年,日本全面实行了《国民医疗保险法》,要求所有公民包括农民、个体户等都必须加入医疗保险。除通过工作单位加入“健康保险”之外,其他诸如农民、个体户、无业人员以及在日本居住一年以上的外国人等都必须加入“国民健康保险”。政府、企业和非盈利组织均可建设养老设施。政府主要提供基本福利范围内的养老设施,而企业和非盈利组织则根据不同群体、不同需求建设相应的商业或公益性养老设施。根据1963年颁布的《老人福祉法》,日本政府将养老设施分为多种类型,包括短期居住型、长期居住型、疗养型、健康恢复型等。日本东京户籍管理在控制人口流向时,切实采取了“完备的行政管理手段”和“健全的市场竞争机制”有机结合的原则。日本《宪法》规定,公民拥有迁徙自由的权利。其户籍管理制度的显著特点是“户口随人走”。例如,即使是从农村迁入城市,自然成为当地的常住人口、享受当地居民的全部福利,也可以自然获得城市居民的身份和基本权益。

三、启示与建议

虽然日本没有完整提出供给侧改革的理念,但通过梳理日本经济发展近40年来,在供给侧采取的方法和措施,仍然可以为中国当下的改革提供启示。

(一)供给侧改革必须与需求侧调控搭配使用

调控重心从需求侧向供给侧转变,并不意味着反周期的需求侧调控就不重要,要求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通过双侧调控逐步消化过剩产能和库存,促进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拉动经济增长,最终实现动态平衡。我国当前钢铁、煤炭、低端制造业可以借鉴日本“减量经营”的办法,通过行政指导及各种限制措施,削减其生产能力,或引导其关停并转;实施中国版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实现国民经济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的目标,壮大中产阶层队伍,刺激个人消费。鼓励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加快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步伐来缓解生产成本提高等问题。

(二)淘汰落后产能要重视社会政策的托底作用

针对供给结构调整和市场出清所产生的负面冲击,即淘汰落后产能要避免大规模失业现象集中发生。要有托底政策,控制调整速度,审时度势、有序推进。新发布的《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指出,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吨—1.5亿吨,据有关部门测算,会减少50万以上劳动岗位。在这方面,可以借鉴淘汰日本制定《特定萧条产业离职者临时措施法》和《特定萧条地区中小企业对策临时措施法》的做法。政府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和救助机制,重视社会政策的托底作用,为改革中受到冲击的弱势群体搭建一张社会安全网。既要激发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又要关注民生、民心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一方面尽快完善政府公共福利政策和养老保障体系,守住民生底线,对于特定困难人群要“授人以鱼” ,发挥社会保障的稳定器作用,保障人民基本的生活和公共服务要求,使真正有困难的人员能够有尊严的生活。另一方面要做好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工作,通过“授人以渔”为失业人员再就业提供市场环境和双向选择的渠道。鼓励失业人员进行职业转型,帮助失业人员建立按贡献分配的合理收入理念,打通失业—培训—再就业的心理和市场双重通道,做好基本的心理辅导和社会保障工作,尽量减少供给转型带来的结构性失业。

(三)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形成新供给和新动力

日本在创新发展方面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上,更具有启示意义。首先,政府要做市场机制的建设者,让市场在要素转移中占主导地位,而尽量不用政府之手或计划之手直接指挥要素的流动方向。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精神、市场敏锐性和商业智慧,通过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新财富形态,实现新的商业价值、新的需求、新的市场,进而形成新供给和新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需要营造市场化的经营机制和投资环境,起到“孵化”而不是“规划”作用。另一方面,要通过建设打通要素市场,引导要素进行合理流动,提高要素的供给效率。通过市场的劳动报酬机制和政府的社会保障政策,引导劳动力从传统产业向新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本、土地与资源环境、制度与创新,推进要素投入组合结构调整,以 “创造性毁灭”的政策环境为供给侧改革提供新动力。区分不同生产要素特点,划分生产要素层级,从要素升级、结构优化、制度变革等多个方面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土地有效供给和合理定价,回归土地生产属性,强化资源与环境约束;从保证数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等多个维度实现要素调整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协调与配合。

(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度配套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短期去库存、中期去杠杆和去产能、长期技术创新最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未来改革过程中,产业结构必然面临着重大的调整,在淘汰落后产业的同时,增加环保产业、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新兴业态发展空间,形成国内版的产业“雁阵”模型。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实施:首先,可适当扩大财政赤字规模,并通过地方债自发自还和债务置换等方式缓解地方财政压力。鼓励政府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释放企业生产力,扩大税收优惠受益面,使减税政策落到实处。积极推进分税制改革、预算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谨慎使用货币政策,避免总量调节中结构调整弱化和其他负面作用。其次,降低行业准入,倡导公平竞争,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国有垄断行业和国有企业改革。以改革审批制度和简政放权为契机,优化政府服务,降低企业成本,解放生产力。最后,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增加直接融资比重,扩展企业融资渠道,更好地利用市场筹资功能,结合互联网金融发展,解决“三农”和小微企业等融资问题。

参考文献

[1]林直道.怎样看日本经济[M].翁庆宗,译. 北京: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

[2]孙执中.日本泡沫经济新论[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1.

[3]张季风.日本经济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赵国庆.中日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学管理:2005,(6):68-70.

[5]杨东亮.中日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与比较[J].现代日本经济:2011.(4):24-31.

The Experiences and Enlightenment of Japanese Supply-front Reform

WANG Gang

(Hanzhong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Hanzhong Shaanxi 723000)

Abstract: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 front is a new concept and new thinking, and is put forward comparing to the demand-front reform in the past. The present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re similar to that of Japans 70s and 80s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paper explores Japans course and experience in overcapacity reductio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economic structure, improvement of the supply efficiency, and put forward policy suggestions on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 front.

Keywords: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 front; industrial structure; backward production capacity

猜你喜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海尔的影响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