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肿瘤患者应用核磁共振的临床诊断价值研究

2016-06-13 10:05姚进经
当代医学 2016年19期
关键词:星型椎管准确率

姚进经

椎管肿瘤患者应用核磁共振的临床诊断价值研究

姚进经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对于椎管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椎管肿瘤患者71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核磁共振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71例椎管肿瘤患者中,4例为神经鞘瘤,2例为血管母细胞瘤,15例为转移瘤,20例为星型细胞瘤,7例为神经纤维瘤,5例为脂肪瘤,10例为室管膜瘤,8例为脊膜瘤。结论 临床上运用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患者进行检查,不仅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诊断准确性,有助于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椎管肿瘤;核磁共振;临床诊断价值

椎管肿瘤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肿瘤类型,通常可以分为髓外硬膜外肿瘤、髓外硬膜内肿瘤以及髓内肿瘤三种,其中髓外硬膜内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约为60%左右,比较常见的有脊膜瘤、神经鞘瘤以及神经纤维瘤[1]。通常情况下,椎管肿瘤患者发病后,在临床上表现为肢体麻木、肌肉萎缩、腱反射异常以及疼痛等症状,如果治疗不及时,往往容易出现诸多并发症,不仅使患者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在一定程度上还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所以早诊断、早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2]。当前临床上在对椎管肿瘤进行诊断时,有多种多样的方法,比如CT、X线平片、MRI以及椎管造影等,检查准确率也有所不同。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了椎管肿瘤患者运用核磁共振的临床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间淄博矿业集团中心医院收治的椎管肿瘤患者7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0例,女21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36.8±4.1)岁,有45例表现为肢体麻木,有20例表现为根痛,有14例表现为肌肉萎缩,有5例表现为呼吸困难,有22例表现为运动障碍。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手术病理检查和核磁共振检查。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核磁共振检查,运用飞利浦生产的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对患者进行全方位核磁共振扫描,扫描时,让患者保持平躺姿势,按照常规方法,运用STIR、T1WI、矢状、T2WI、冠状面以及横断等方法对患者进行扫描,一旦发现病灶区域,运用Gd-DTPA增强扫描方法对患者进行全面扫描,并将患者的实际情况作为基本依据,确定造影剂剂量。扫描的过程中,应该将椎管肿瘤的具体形态、位置、信号以及大小等作为扫描重点,完成全方位扫描后,由专业阅片师阅片,并由多位肿瘤专家会诊,确定肿瘤的性质和定位。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取活体,送至病理检验室检验。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71例椎管肿瘤患者中,4例为神经鞘瘤,2例为血管母细胞瘤,15例为转移瘤,20例为星型细胞瘤,7例为神经纤维瘤,5例为脂肪瘤,10例为室管膜瘤,8例为脊膜瘤,检查的肿瘤类型与手术病理检查完全符合,符合率为100.00%。见表1。

表1 71例椎管肿瘤患者诊断肿瘤类型及比例

3 讨论

椎管肿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在神经系统肿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约为10%~15%左右,其中髓内肿瘤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椎管肿瘤类型,通常包括室管膜瘤和星型细胞瘤两种,在椎管肿瘤中,约占15%左右,20~50岁人群为该病的高发人群,首发症状为疼痛,逐渐出现肿瘤节段以下的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在临床上表现为截瘫、肢体无力、肌张力异常以及肌肉萎缩等症状[3]。髓外硬膜内肿瘤是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椎管肿瘤,约占60%左右,通常包括脊膜瘤、神经鞘瘤以及神经纤维瘤等肿瘤类型,20~60岁人群为该病的高发人群,神经根疼痛为该病的典型症状,由于该病具有并发症多、病程长等特点[4],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在椎管肿瘤中,髓外硬膜外肿瘤也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约为25%左右,大部分为淋巴瘤和转移瘤,老年人为该病的高发人群,淋巴瘤往往累及胸腰椎,比较常见的症状为局部疼痛,并出现括约肌功能紊乱、感觉障碍以及下肢运动障碍等症状[5]。椎管肿瘤是比较特殊的一类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没有典型的体征,通常在临床上表现为肌肉萎缩、神经根型疼痛、大小便失禁以及四肢无力等症状[6],单纯依靠体征检查,诊断准确率较低,容易出现误诊。当前临床上在对椎管肿瘤患者进行诊断时,虽然可用的方法很多,但是诊断准确率较低,不利于早发现、早治疗。近年来,随着我国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由于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以及诊断准确率高等特点,被广泛运用在临床上,并且检查具有无创性,更容易被广大患者所接受[7]。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分析椎管肿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可以发现在核磁共振图像上,星型细胞瘤患者的脊髓增粗明显,并且边界模糊,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星型细胞本身出现了癌变,经过长时间的浸润性生长后,连接周围组织,从而出现边界模糊情况。同时,在核磁共振图像上,室管膜瘤呈现出结节状或者斑片状强化,有比较清晰的境界,与星型细胞瘤形成强烈的对比,有助于临床区分。并且在核磁共振图像上,血管母细胞瘤呈现出血管瘤的空影,具有比较显著的特征[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并且肿瘤类型与病理诊断结果完全一致,诊断准确率为100.00%,说明运用核磁共振诊断椎管肿瘤具有一定的价值。

综上所述,临床上运用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患者进行检查,不仅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诊断准确性,有助于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1] 巩远方.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23(11):156-157.

[2] 孙子钧.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9(8):45-46.

[3] 黄广全.核磁共振对42例椎管肿瘤诊断分析的临床价值[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2,22(11):43-44.

[4] 杨晓.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35(9):107.

[5] 范伟雄,于昭.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分析的临床价值[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18(8):4104-4105.

[6] 刘燕萍.核磁共振在椎管肿瘤诊断应用价值分析[J].现代养生,2014, 20(18):45.

[7] 韩仁会.磁共振对40例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意义[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2(11):9.

[8] 陈植荣.59例椎管内肿瘤的核磁共振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 11(19):86-88.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9.028

山东 255120 淄博矿业集团中心医院放射科 (姚进经)

猜你喜欢
星型椎管准确率
LNG空温气化器的传热分析及设计优化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发展现状
乳腺超声检查诊断乳腺肿瘤的特异度及准确率分析
增加断电连锁 减少绞伤风险
不同序列磁共振成像诊断脊柱损伤的临床准确率比较探讨
2015—2017 年宁夏各天气预报参考产品质量检验分析
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金银点缀
高速公路车牌识别标识站准确率验证法
腘窝坐骨神经阻滞与椎管内麻醉在足部手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