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产业结构演化的省际比较研究

2016-06-13 07:47方叶林章尚正
关键词:偏离旅游经济产业结构

方叶林,章尚正



我国旅游产业结构演化的省际比较研究

方叶林,章尚正

摘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新常态下旅游发展的核心问题。运用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SSM模型,对我国31个省区2000—2012年的旅游产业发展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结构问题是当前旅游发展提质增效的根本问题,竞争性因素在中西部地区未来一段时间内对旅游经济增长仍有一定贡献,但会逐步让位于结构性因素。根据东中西部三大地带旅游产业结构表现出的不同演化特征,可以将31个省区旅游发展划分为4种类型——竞争增强结构优化型、竞争减弱结构优化型、竞争相对稳定型、结构相对稳定型,不同类型省区应该采用不同的旅游业发展策略。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经济;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

一、引言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变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发展演变及由此产生的“结构红利”会对国民经济中的其他经济现象产生深远影响(Timmer et al,2000;刘伟 等,2008;干春晖 等,2011)。依靠资源大量投入提升旅游经济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不适合当前旅游业的发展,中国旅游经济增长驱动模式必须走集约化之路。研究区域旅游产业结构的时空演化,及其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既是新常态下中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与旅游经济提质增效的核心问题,也可以为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在旅游发展早期,部分学者对旅游产业是否存在产生质疑,但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大部分学者倾向于将旅游视为一种产业。国内外旅游产业结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旅游产业结构内涵及构成。国外研究文献中基本没有给出旅游产业结构的定义,而是直接分析旅游产业的构成(范艳丽 等,2009)。国内对旅游产业结构内涵与构成的认识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从系统视角将旅游产业结构视为旅游经济结构(王大悟 等,1998;张辉,2002),另一类将旅游产业结构视为旅游行业结构(罗明义,2010)。(2)旅游产业结构测度指标及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单一指数评价,主要评价指数有区位熵(刘黎黎 等,2009;张佑印 等,2012)、高级化及合理化(刘春济 等,2014)、产业结构变化指数(张佑印 等,2012)、SSM及其改进(杨新军 等,2005;刘佳 等,2012)、灰色关联模型(谢春山 等,2009)等;二是多指标体系评价,如麻学锋等(2012)在考虑需求结构、供给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系统环境等因素基础上,构建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度量指标体系。(3)旅游产业结构演变对旅游经济的影响。学者们通过旅游乘数(Zhang et al, 2007;师守祥,2007)、投入产出模型(Daniels,2004;黎洁 等,2009)、旅游卫星账户(王薇 等,2008;李作志 等,2010)等方法衡量旅游产业结构变动的经济效应,其研究思路主要是基于SSM及其改进方法(张春晖 等,2010;花菲菲 等,2013)、灰色关联模型(张春晖 等,2010)、多部门经济模型(生延超,2012)分析旅游产业结构演变的经济影响。(4)旅游产业结构演变影响机理。如Tang(2009)定量测算了美国旅游行业与其他部门以及旅游行业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认为旅游产业配置应重点向航空业和酒店业倾斜,而不应均匀发展。崔建勋(2012)从创新角度,对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力机制进行解读。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旅游产业结构研究理论基础不断完善,技术方法逐渐成熟,研究视角逐渐拓展。但当前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旅游产业结构演变的空间格局和过程分析有待加强,空间分析不够深入往往会制约研究结论的现实意义,因此,旅游产业结构演变的空间计量及模型分析有待进一步强化;全国尺度的旅游产业结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不够深入;旅游产业结构演变机理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本文基于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SSM模型,归纳总结旅游产业结构演化特征。并基于动态SSM分析结果,提出未来省域旅游产业发展方向。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1.静态偏离-份额分析法。

静态偏离-份额(简称SSM)分析法是常用的产业结构演化分析法,近年来在旅游学科获得了广泛应用(刘刚 等,2007;刘军胜 等,2012)。假设某区域(省、直辖市或自治区)旅游业i行业基期的产值为bi0,旅游总收入为b0,经过t年发展后,区域旅游业i行业的产值为bit,旅游总收入为bt。假设全国基期旅游总收入为B0,i行业产值为Bi0,经过t年发展后,全国旅游总收入为Bt,i行业的产值为Bit。区域和全国旅游业i行业在[0,t]时间段内的变化率分别为:

(1)

(2)

引入标准化量bi′,排除区域旅游增长速度与全国旅游增长速度之间的差异,即按照全国旅游各个行业所占的份额,将区域旅游各产业部门标准化:

(3)

将区域旅游i行业的旅游经济增长量Gi分解为区域旅游增长分量Ni(即标准化后区域旅游i行业按区域旅游产业平均增长率的增量)、旅游产业结构分量Pi(指排除区域旅游增长速度与全国旅游增长速度差异,旅游产业结构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旅游竞争力分量Di(指旅游产业结构以外的一切因素,即区域旅游i行业与全国相应旅游行业增长速度差异引起的偏差,反映i行业的相对竞争能力),则:

(4)

(5)

(6)

(7)

(8)

(9)

(10)

PD=P+D

(11)

其中,G、N、P、D分别代表区域旅游总增长量、总的份额分量、总的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PD为总的偏离分量。引入L=W×u,表示区域旅游对于全国的相对增长率,Ki0、Kit分别表示基期和末期旅游业i行业占同期总产值的比重,则:

L =W×u=btb0/BtB0

(12)

W、u分别代表区域旅游结构效果指数和竞争力效果指数。如果G较大,L大于1,则区域旅游增长快于全国;如果P较大,W大于1,则区域旅游经济中增长快的部门所占比重较大,区域旅游经济结构较好;如果D较大,u大于1,说明区域旅游产业各部门增长势头强劲,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2.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

动态偏离-份额(简称DSSM)分析法是在静态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础上,将所有观察周期分为若干个时期,对每个时期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进行计算(曹芳东 等,2012)。以时间为序,构成动态数据序列。假设α为i行业的结构分量系数,则αi1,αi2,αi3,…,αit组成i行业结构的分量系数序列。

3.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

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干春晖 等,2011;刘春济 等,2014)的基础上,旅游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可用Theil(锡尔)指数表示。Theil指数常用来反映区域发展差异,该指标可用来测量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13)

式(13)中TL、Y、J分别表示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收入、从业人数,Yi/Y、Ji/J分别代表收入结构与就业结构。TL值越大,说明区域旅游产业结构越不合理。

(二)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如无特殊说明,均来自《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1—2013》、《中国旅游年鉴2001—2013》、《新中国六十年统计年鉴汇编》、《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1—2013》、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及各地旅游局官方网站。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真实性,在参考相关文献(Tang et al,2009;张佑印 等,2012)的基础上,本文将旅游产业划分为三部分:星级酒店业、旅行社业及其他旅游产业。星级酒店业与旅行社业是旅游产业的核心部门,并且旅游统计年鉴数据较为齐全;旅游业其他行业如旅游交通业、旅游景区业也是旅游产业的核心部门,但旅游交通很难与一般的交通剥离开来,旅游交通与旅游景区涉及省级尺度的数据几乎无法收集。因此本文将2000—2012年我国大陆31个省级区域的星级酒店、旅行社、旅游业总收入及从业人数作为研究原始数据。

三、实证研究过程

(一)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

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是衡量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Theil指数可用来定量测算旅游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变动程度(干春晖 等,2011;刘春济 等,2014)。利用公式(13)计算2000年以来大陆旅游产业结构Theil指数,结果见图1。由图可见,Theil指数由2000年的0.070上升到2012年的1.817,总体上旅游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降低,旅游产业结构仍需优化调整。根据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的变化,可将大陆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划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2000—2003年。该阶段Theil指数较低,主要是因为旅游总收入及各行业营业收入相对较低,属于低水平的“虚高”。(2)第二阶段:2004—2009年。2003年“非典”过后,中国旅游业迎来新的春天,旅游各行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但并没有使结构优化,Theil指数较前一阶段更高。(3)第三阶段:2010—2012年。该阶段Theil指数进一步扩大,尤其是2009年金融危机过后,Theil指数由2009年的0.987上升到2010年的1.705,但在2012年出现微弱下降趋势。Theil指数分析表明,在旅游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产业结构亟须优化升级。

图1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

(二)静态SSM分析

以上从全国角度分析了旅游产业结构演化特征。为了进一步分析省域及地带旅游产业结构的变化,我们再利用静态SSM模型计算大陆31个省区及东中西部三大地带旅游产业结构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见表1。

2000—2012年,各省区旅游收入不断增长,但从各项指标数值来看,各省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1)总体旅游经济增量G值,最大为广东,最小为宁夏;东部大于中部,中部大于西部,表明东部地区2000—2012年旅游经济增长的绝对量最大。(2)区域旅游经济增长份额分量N值,最大为广东,最小为西藏;东部大于中部,中部大于西部。(3)结构偏离分量P值,最大为广东,最小为西藏。说明旅游产业结构因素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广东作用最大,在西藏作用最小。从三大地带角度看,旅游产业结构因素在东部地区对旅游经济的影响力最大,在西部地区的影响力最小。旅游产业结构偏离分量的数值都为正值,一定程度上说明2000—2012年我国旅游经济增长中“结构红利”现象普遍存在。(4)竞争力偏离分量D值,贵州最大,上海最小,说明竞争性因素在上海对旅游经济的贡献最小,在贵州对旅游经济的贡献最大。从三大地带角度看,中部大于西部,西部大于东部,表明竞争性因素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中部最大,西部次之,东部最小。

表1 2000—2012年各省区旅游经济的偏离—份额表

续表1

利用静态SSM模型计算地区系数L、结构效果指数W、竞争力效果指数U,结果见表1。根据计算结果,可对2000—2012年各省区旅游产业结构发展情况进行分类:(1)若G较大,L>1,表明该地区旅游经济增长高于全国。代表地区主要有辽宁、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2)若P较大,W>1,表明该地区旅游产业结构较好,结构因素对旅游经济贡献较大。代表地区主要有天津、河北、江苏、福建、云南。(3)若D较大,U>1,表明该地区旅游各产业部门增长势头较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代表地区有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

(三)动态SSM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各阶段旅游产业结构时空演化规律,以2年为时间间隔,利用动态SSM模型计算各省区旅游产业结构变化特征。以竞争力偏离分量D为横轴,结构偏离分量P为纵轴,绘制动态演化图,结果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大部分省份位于第一、二象限45度角上方,表明大部分省份旅游经济由结构性因素驱动,“结构红利”对旅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图2 动态SSM计算结果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绘制出三大地带旅游产业结构动态演化图(图3)。从图3可以看出,东中部地区旅游产业结构演化大致呈M型,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结构演化大致呈横T字型特征。这表明:(1)东部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竞争力偏离分量由2000—2002年的-13.485下降到2010—2012年的-185.042,竞争性因素对东部地区旅游经济增长具有负向影响,并且负向影响力逐渐增大。东部地区结构偏离分量由2000—2002年的52.333上升到2010—2012年的198.395,结构性因素对东部地区旅游经济增长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并且具有加速度效应。(2)中部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竞争性偏离分量由2000—2002年的14.598上升到2010—2012年的129.310,市场竞争机制的适当引入将有利于中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中部地区的结构偏离分量由2000—2002年的12.418上升到2010—2012年的84.976,结构性因素在中部地区对旅游经济同样具有提升效应。(3)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竞争力偏离分量由2000—2002年的3.044上升到2010—2012年的105.672,结构偏离分量由2000—2002年的9.528上升到2010—2012年的49.289,竞争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都会对西部地区旅游发展产生正向影响,竞争性因素对旅游经济的贡献大于结构性因素。

图3 三大地带旅游产业偏离-份额动态演化

以上结论验证了静态SSM的合理性。2000—2012年,东部地区旅游市场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竞争性因素并不是旅游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东部地区旅游发展进入结构调整的关键期,“结构红利”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中西部地区旅游市场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市场竞争压力较小,同时也面临着结构调整问题。在当前条件下,竞争性因素甚至比结构性因素对旅游经济的贡献度还大,适当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加快市场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旅游经济增长。

根据动态SSM分析结果,可对当前省区旅游发展进行阶段划分:(1)旅游发展处于结构调整战略机遇期:以长三角地区为代表的东部地区,市场化水平较高,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竞争性因素已经不是旅游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很难通过传统大规模资源投入的粗放型经营方式提升旅游经济,旅游发展必须进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2)旅游发展处于结构与竞争因素的双重驱动期:以珠三角及成渝经济圈地区为代表。珠三角地区市场竞争虽然激烈,但具有广阔的港澳台及东南亚市场,旅游市场仍有一定盈余空间,但结构性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更大。成渝经济圈是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增长的核心,旅游发展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同时结构性因素也逐渐凸显。这些地区在适当引入竞争机制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结构性因素对旅游经济的贡献。(3)旅游发展处于竞争/结构相对稳定期:以西部地区为代表。这种稳定属于低水平稳定,是市场化程度较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导致的。未来旅游发展除了重视竞争及结构因素外,还应该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需要指出的是,在不同发展阶段,结构偏离分量对旅游经济都具有一定的贡献,反映出结构问题才是当前旅游发展提质增效的根本问题。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新常态下旅游业进行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手段。本文利用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静态和动态SSM模型分析我国的旅游产业结构,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结构问题是当前旅游发展提质增效的根本问题,旅游发展的“结构红利”具有一定的地带效应,结构性因素在东部地区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竞争性因素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同样具有地带效应,竞争性因素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中部最大。竞争性因素在中西部地区未来一段时间内对旅游经济增长仍会有一定贡献,但会逐步让位于结构性因素。

(2)东中西三大地带旅游产业结构表现出不同的演化特征。东中部地区旅游产业结构演化大致呈M型,西部地区大致呈横T字型特征。根据动态SSM分析结果可将我国当前旅游业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结构调整战略机遇期、结构与竞争因素双重驱动期、竞争/结构相对稳定期。

(3)结构调整是经济新常态下区域旅游经济研究的核心命题,旅游业的市场结构、消费结构、行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等结构问题对旅游经济的时空影响机制如何,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相关建议

根据动态SSM的计算结果,我国31个省区旅游产业发展可以分为4种区域类型,不同类型区应采取不同发展策略。

(1)竞争增强结构优化型:竞争偏离分量与结构偏离分量都增大的区域,包括河北、山西、陕西、安徽、湖北、重庆、贵州、广西、广东、云南和四川。这些省区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旅游市场竞争机制适当强化,都会引起旅游经济较大增长。未来一方面需要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应该规范旅游市场竞争,提升生产率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及企业规模,促进旅游经济良性发展。

(2)竞争减弱结构优化型:竞争偏离分量减小但结构偏离分量增大的区域,包括北京、天津、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山东、河南、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和湖南。这些地区竞争偏离分量基本上为负值,但结构偏离分量较大,旅游发展进入结构驱动阶段。未来旅游发展的重点是优化升级旅游产业结构,避免恶性竞争。

(3)竞争相对稳定型:竞争偏离分量变化较小的区域,包括吉林、江西、海南和宁夏。竞争性因素对这些省区旅游经济贡献不大,结构性因素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虽然较低,但大于竞争性因素。未来需要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力促进旅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4)结构相对稳定型:结构偏离分量变化较小的区域,包括西藏、甘肃、青海和新疆。这些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较低,旅游产业结构属于低水平稳定,旅游发展除了要重视竞争机制与结构优化外,还需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曹芳东,黄震方,吴江,等,2012.城市旅游竞争潜力时空格局演化及其结构合理性评价——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 地理科学,32(8):944-950.

崔建勋,2012.河南省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中的创新问题研究[J]. 管理学刊,25(5):53-57.

范艳丽,周秉根,吕永平,2009.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旅游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18(1):143-149.

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2011.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 经济研究(5): 4-16.

花菲菲,马耀峰,张春晖,2013.基于SSM与DSSM的贵州省入境旅游产业结构与竞争力研究[J]. 河南科学,31(9):1557-1564.

黎洁,连传鹏,2009.基于投入产出表和社会核算矩阵的2002年江苏旅游乘数的比较研究[J]. 旅游学刊,24(3):30-35.

李作志,王尔大,2010.旅游卫星账户的模型研究——以大连旅游业为例[J]. 旅游学刊,25(11):26-33.

刘春济,冯学钢,高静,2014.中国旅游产业结构变迁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J]. 旅游学刊,29(8):37-49.

刘刚,沈镭,2007.1951~2004年西藏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与机理[J]. 地理学报,62(4):364-374.

刘佳,赵金金, 张广海,2012.我国滨海旅游产业结构及集群效应定量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34(2):66-75.

刘军胜,马耀峰,高军,2012.基于偏离份额与灰色关联分析的河南入境旅游产业结构研究[J]. 河南科学,30(5):647-651.

刘黎黎,毕燕,2009.旅游产业结构的综合定量及优化分析——以广东省国际旅游产业为例[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6(3):71-78.

刘伟,张辉,2008.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J]. 经济研究(11):4-15.

罗明义,2010.旅游经济分析:理论·方法·案例[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27.

麻学锋,孙根年,马丽君,2012.旅游地成长与产业结构演变关系——以张家界为例[J].地理研究,31(2):245-256.

生延超,2012.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演变[J]. 旅游学刊,27(10):11-19.

师守祥,2007.旅游业乘数研究辨正[J]. 旅游学刊,22(10):30-34.

王大悟,魏小安,1998.新编旅游经济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63-165.

王薇,陆林,2008.山西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分析[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1(3):288-292.

谢春山,魏巍,2009.辽宁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及其优化对策[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2(3):362-366.

杨新军,马晓龙,霍云霈,2005.旅游产业部门结构合理性的SSM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 人文地理,20(1):49-52.

张春晖,张红,白凯,等,2010.基于动态偏离-份额和灰色关联分析的陕西入境旅游产业结构与竞争力分析[J]. 旅游论坛,3(1):59-64.

张辉,2002.旅游经济论[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59-160.

张佑印,顾静,黄河清,2012.中国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变化的空间差异分析[J]. 经济地理,32(4):155-159.

DANIELS M J, 2004. Beyond Input-output Analysis: Using Occupation-based Modeling to Estimate Wages Generated by a Sport Tourism Event[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43(1):75-82.

TANG C H, JANG S C, 2009. The Tourism-economy Caus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 A Sub-industry Level Examination[J]. Tourism Management, 30(4):553-558.

TIMMER M P, SZIRMAI A, 2000. Productivity Growth in Asian Manufacturing: The Structural Bonus Hypothesis examined[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11):371-392.

ZHANG J, MADSEN B, JENSEN-BUTLER C, 2007. Regional Economic Impacts of Tourism: The Case of Denmark [J]. Regional Studies, 41(6):839-853.

责任编校:黄琼张朝胜

DOI:10.13796/j.cnki.1001-5019.2016.03.016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19(2016)03-0149-0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5YJC790018);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5A235)

作者简介:方叶林,安徽大学商学院讲师,人文地理学博士;章尚正,安徽大学商学院教授(安徽 合肥230601)。

猜你喜欢
偏离旅游经济产业结构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论生态文明格局下江西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解读《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湘西州浦市古镇发展旅游经济的思考
我国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蚌埠市智能旅游与人文环境多元化调研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