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常规放疗与IMRT放疗的比较研究

2016-06-15 14:51杨颜菲
当代医学 2016年22期
关键词:靶区小肠直肠癌

杨颜菲

直肠癌常规放疗与IMRT放疗的比较研究

杨颜菲

目的 探究直肠癌患者术后采用常规放疗和IMRT放疗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直肠癌术后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放射治疗(普通三野等中心照射),观察组采用IMRT放疗,比较2组患者小肠及膀胱被照射的体积比率,2组患者及家属对相应放疗手段的满意程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小肠照射体积比率(35.1±15.2)、膀胱照射体积比率(55.3±9.4)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小肠照射体积比率(54.5±14.6)、膀胱照射体积比率(82.3±14.4)(P<0.05);观察组对治疗手段的总满意率(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Ⅱ~Ⅲ期可手术切除的直肠癌术后患者进行IMRT放疗,靶区适形度高,覆盖程度好,剂量分布均匀,使治疗更加准确;且其不良反应较常规放疗轻,治疗耐受性较常规放疗好,患者满意度提高,使患者有更好的身体条件进行同步化疗或进行辅助化疗。

直肠癌;放射;体积

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直肠癌的治疗主要依据临床分期,是多学科的综合治疗。手术是直肠癌根治性的治疗手段,对于Ⅱ~Ⅲ期(pT3-4/N+)可进行手术切除的直肠癌,术后放疗显著降低了局部区域复发,但未能提高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而术后同步放化疗进一步降低了局部区域复发率之外,还提高了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1]。常规放疗技术的放射性肠炎发生率相对较高,而同步化疗常用的5-FU或替吉奥、卡培他滨等均存在易导致腹泻的消化道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较差,同步化疗多难以完成。但IMRT放疗靶区剂量适形度高,覆盖程度好,使治疗更加准确,局部控制较常规放疗好,并能更好的保护正常器官,提高了患者的治疗耐受性,使同步化疗能顺利完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湖南省石门县人民医院治疗的Ⅱ~Ⅲ期(pT3-4/N+)可手术切除的直肠癌术后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男14例,女6例,年龄36~69岁,平均年龄(35.70±29.40)岁。观察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33~69岁,平均年龄(40.20±16.51)岁。所选的患者都已取得了其家属的同意,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为了保障探究对象情况基本一致,都选取保肛手术后的患者。

1.2.1 对照组 定位前经肛门注入约20~50mL钡剂,在肛门处放置金属标记。俯卧于有孔腹部定位装置,体膜固定,摄定位片,采用常规三野等中心放疗,一后野、两侧野照射,剂量比为2∶1∶1,侧野用30°楔形板(或根据治疗计划决定剂量比和楔形板的度数)。在定位片上根据照射范围标准勾画放疗靶区,制作射野挡块[2]。DT:50Gy/25次/5周。

1.2.2 观察组 定位前1小时排空膀胱,一次口服20%泛影葡胺20mL+800~1000mL水,至CT定位完成前憋尿,以显影小肠及充分充盈膀胱。俯卧于有孔腹部定位装置,体膜固定,在体表大致确定摆位中心,以层厚0.5cm进行CT增强扫描,采集约50~80张CT图像[3]。定义CTV及PTV,并在CT定位图像上逐层勾画,以及勾画正常组织及器官。设计5野IMRT治疗计划。对靶区予以处方剂量,DT:95%PTV=50Gy/25次/5周。对正常组织予以限量,膀胱D50%<50Gy,小肠D50%<15~20Gy,股骨头V50<5%。

1.3 疗效评价标准 (1)小肠、膀胱被照射的体积比率;(2)通过收集患者及其家属的意见,比较2组患者及其家属对该放射手段的满意程度,其中总满意率=一般满意率+十分满意率[4]。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在对应放疗后的小肠、膀胱被照射的体积比率比较 为确保初始条件保持一致,保障等计量线80%。在对应放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小肠照射体积比率(35.1±15.2)、膀胱照射体积比率(55.3±9.4)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小肠照射体积比率(54.5±14.6)、膀胱照射体积比率(82.3±14.4),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2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放疗手段的满意程度比较 观察组对治疗手段的总满意率(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60.0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放疗手段的满意程度比较[n(%)]

3 讨论

本次研究表明,确保初始条件保持一致,保障等剂量线为80%。观察组患者术后在进行IMRT放疗后小肠与膀胱照射的体积率分别为(35.1±15.2)、(55.3±9.4)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54.5±14.6)、(82.3±14.4),观察组患者和家属对治疗手段的满意度(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满意程度(60.0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癌的放疗在直肠癌各期的综合治疗中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据不同的分期及放疗目的,可分为术前诱导降期放疗、术后预防辅助放疗、姑息减症放疗[5]。常规放疗因适形度差,不能很好涵盖需照射的靶区,靶区剂量分布不均匀,对靶区周围正常器官的照射容积较大,相关不良反应较高,从而导致因正常器官的耐受问题限制了靶区剂量[6-7]。而IMRT放疗因靶区适形度较高,可以准确包括需要照射的范围,减少周围正常器官的照射容积;且靶区剂量分布均匀,并可据需求进行剂量分层,达到更好满足靶区剂量及更好保护正常器官的需求,尤其是对术后局部复发的患者,IMRT具有更明显的优势[8-9]。

综上所述,在本院用常规放疗手段同采用IMRT放疗手段相比较,观察组患者靶区适形度较高,可以准确包括需要照射的范围,减少周围正常器官的照射容积;且靶区剂量分布均匀,并可据需求进行剂量分层,达到更好满足靶区剂量及更好保护正常器官的需求。以便提高直肠癌的局部控制率、减少放疗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进行同步化疗的可能性,值得推广。

[1] 何林.三维适形放疗与常规放疗治疗直肠癌复发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8):336-338.

[2] 王方寒.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同期化疗治疗晚期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0,31(28):5006-5007.

[3] 杨燕光,蔡晶,何晓军,等.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同步化疗治疗直肠癌术后复发[J].肿瘤学杂志,2012,18(5):349-352.

[4] 毛进星.直肠癌术后常规放疗与适形放疗并发症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161,172.

[5] 吴志军,蔡晶,夏小春,等.直肠癌患者术后补充放疗的近远期疗效[J].江苏医药,2013,39(22):2699-2701.

[6] 任宝志,钟立松,袁建军,等.18FDGPET/CT定位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化疗对复发性直肠癌的疗效和预后分析[J].西部医学,2010,22(12):2236-2238.

[7] 李小武,范立,韩晓栋,等.直肠癌术后复发患者行三维适形放疗加同步化疗的实验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2011,20(8):563-566.

[8] 梁平,蒙富斌,王洪乾,等.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奥沙利铂同步化疗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J].实用肿瘤杂志,2011,26(1):59-62.

[9] 李宁,金晶,李晔雄,等.局部不可手术切除或复发直肠癌放疗同步羟基喜树碱Ⅰ期临床研究[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2,21(4):348-351.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2.043

湖南 415300 湖南省石门县人民医院 (长沙医学院附属石门医院) 肿瘤内科(杨颜菲)

猜你喜欢
靶区小肠直肠癌
放疗中CT管电流值对放疗胸部患者勾画靶区的影响
放疗中小机头角度对MLC及多靶区患者正常组织剂量的影响
MRI影像与CT影像勾画宫颈癌三维腔内后装放疗靶区体积的比较
一根小肠一头猪
腹腔镜下直肠癌前侧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效果观察
养好女人小肠经
直肠癌术前放疗的研究进展
鼻咽癌三维适型调强放疗靶区勾画的研究进展
COXⅠ和COX Ⅲ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成人先天性小肠旋转不良长期误诊1例